六名中国商人不仅合伙开起了商城,而且用短短十年时间将“东方商城”的品牌推广到整个南部非洲


南非东方商城的幕后故事


http://www.gcmag.cn  《光彩》杂志2013年第5期  [字号:  ]  

作者:王晓鹏

 

  蔚然兴起的中国商城热已成为世界华人经济发展中的一个重要现象。从韩国仁川到西班牙马德里,从巴西圣保罗到法国巴黎,从德国慕尼黑到罗马尼亚布加勒斯特,从加拿大多伦多到澳大利亚悉尼……上个世纪90 年代末以来,随着中国经济迅速崛起,华人商城的身影已遍布世界各地。五月的南非,秋意盎然。在约翰内斯堡东区布鲁玛湖边的“东方商城”里,泊车位几乎已被占满,黑人保安们跑来跑去忙着指挥顾客停车。前来购物的黑人、白人和印巴人等各种肤色顾客都忙着在商城内挑选商品。

  类似的繁忙景象不仅出现在布鲁玛湖边,在大约堡地区的伯克斯堡、瑞福尼亚,行政首都比陀利亚近郊的圣丘苑,以及南部非洲最大港口城市德班,这几个地区的东方商城里均随处可见华商们忙碌的身影。

  东方商城的总部就位于布鲁玛东方商城一侧的金融大厦内。在这里,东方商城投资集团的总经理郑枫和执行董事覃昌华接受了本刊记者的采访。这两位创业者娓娓道出关于南非东方商城的十年发展史……

  六个股东一台戏

  上世纪80 年代末,正是中国改革开放如火如荼、“造原子弹不如卖茶叶蛋”的浮躁时代。在上海外贸学院党委宣传部当干部的郑枫,每月拿着76 块钱的工资,外加各类补贴共计120 元。

  他的爱人尹云芳是上海外贸学院的音乐教师,每月工资86 元。1989 年,因无法忍受当时国内对知识分子不够重视的大环境,32 岁的郑枫辞职到南非投奔亲戚。次年,尹云芳追随而至。

 

  夫妻两人迫于生活压力,初来南非时曾给人打过工、摆过地摊、开过小店。

  1993 年至2002 年,两人做进出口生意,积累了一定积蓄。到了2002 年,随着越来越多的华人涌入非洲淘金,竞争越来越激烈,生意也越来越难做。郑枫和丈夫将批发生意卖给别人,决定改行做商城。

  当时在整个南非,仅有一家名为“中国城”的华人商城,它因为将华人批发商全部集中在了一起,生意异常火爆,商城内一铺难求。那时候,很多淘金的华商因语言、身份等问题,无法找到合适的店面,急得团团转。另外,当时的治安日渐败坏,华人被抢、被杀的案件越来越多。郑枫和丈夫商量后,认为如果自己能开一家商城,将这些散户集中起来,既给当地人提供了一个购物的好去处,又可以给华商们提供避风港。

  那时候,布鲁玛湖边一家与Game(一家南非当地的连锁店)相邻的大型商店搬走,空出了2500多平方米的店面。

  郑枫和丈夫得知消息后,赶紧找到房东商谈租房事宜,想租下来后改造成华人商城。后来,他们又决定将占地3.37 万平方米的整个商城买下来。

  但是,买商城以及改建等后续费用,共计约375 万美元,这在十多年前是一笔巨资,单凭夫妻两人的积蓄根本无力承受。他们赶紧找到朋友覃昌华和他的合伙人朱武剑,请他们入股。覃昌华出国前曾是广西省外贸进出口公司出口部经理,1999 年,年仅28 岁的他被公派到南非拓展业务,后来决定留在南非发展。覃昌华和朱武剑意识到开商城虽然投入大,但的确是一个巨大的商机,因此决定出资鼎力相助。

 

 

  2002 年9 月,东方商城面向华人招商,一夜间80 家店铺全部招满。很多华人闻讯后从乡下提着现金赶来,只想求得一家店面,但最终抱憾而归。随后,传出了侨领吴少康出资购买与东方商城相毗邻的亚洲城的消息。为避免恶性竞争,郑枫夫妇与覃昌华、朱武剑合计后,找到吴少康,力邀他出任东方商城董事长,吴少康又找来合伙人郭顺元入伙。

  大家表示,以后要强强联合,将东方商城和亚洲城建成相互扶持的“姊妹城”。

  2002 年10 月份,六人正式注册成立了公司,吴少康任董事长,郭顺元任副董事长,郑枫任总经理,覃昌华任执行董事,尹云芳、朱武剑为董事。公司成立后,又在贷款问题上遇到了困难。

  因为当时在南非的华商属于散兵游勇,南非人看不到中国商城的潜力,Fnb、abSa 等四大银行均拒绝提供贷款。后来,他们找到了一家小的投资银行,对方同意贷款,却把贷款额度从80% 调减到50%。

  找准定位 选好卖点

  随后,东方商城进入最后的装修阶段。这时又传来了让六名股东紧张的消息:由华商开发的百家商城、香港城将于同期相继开业。百家、香港城以及曾一家独大的中国城均位于约堡市区,都将自己定位为批发商城,客户多为南非以及周边国家来进货的商人。六名股东讨论后认为,东方商城不同于其他商城,它位于较为富裕的约堡东区,顾客应以当地市民和周边国家游客为主,同时兼顾前来进货的商人,应定位成“零售兼小批发市场”。

  有了这样的定位,商城管理处开始与商家们积极沟通,商家也不再坚持搞品种相对单一的批发生意,而是备足了各类商品。2003 年5 月1 日,东方商城正式开业。因为开业前在当地报纸、电台等做了大量宣传,开业那几天,商城内很难找到停车位,很多顾客都将汽车停到商城外面的大街上。这里面,除了南非当地市民,还不乏从南非邻国津巴布韦、莫桑比克、博茨瓦纳、史瓦济兰等前来购物的游客和买货的商人。

 

 

  看到东方商城一炮打响,六名股东长舒了一口气。

  2006年,商城内Game 的合约到期,六人讨论后决定,将其搬走后的剩余空间分隔成120 家新店铺。这样,整个东方商城的营业面积扩大至1.2 万平米,拥有200 家店铺。因为有了之前的成功先例,120 家新店铺再度爆满。扩建后的东方商城,有了更多华商的入驻,这里礼品、服装、箱包、床上用品、玩具、电器等应有尽有,吸引了更多的顾客。

  而东方商城投资集团,也开始不断总结经验,复制自己的成功模式,目前已经形成了“6 个东方商城+1 个工业园区”的庞大规模。他们在2004 年买下了位于约堡市中心西侧的萨尔比工业园,将其改造成集办公、仓库、工厂于一体的多功能工业园区;2006 年,买下了位于约堡东郊伯克斯堡的阿特拉斯生活广场,并于2012 年成功改造为阿特拉斯东方商城;2011 年5 月,德班东方商城开业迎客;2012 年1 月,比陀利亚近郊的圣丘苑东方商城开业;同年10 月,位于杉腾高档地区的瑞福尼亚东方商城开业。目前,东方商城投资集团正在加紧开发与布鲁玛东方商城隔路相望的地块,要在这里建造一处更为高端时尚的“新东方商城”,该商城一期工程预计于今年年底交付使用。

  这其中,最值得一提的是圣丘苑东方商城。早在2008 年底,东方商城投资集团就与该处建筑的房东接洽,希望能买下来后改造成中国商城。未料,这位房东当初抱有“宁可租给南非人也不卖给中国人”的想法。2010 年,一名白人商人试图复制东方商城的模式,招商却以失败告终。2011 年,按捺不住的房东主动找到东方商城协商过户事宜。东方商城投资集团迅速拿出了改造计划,同时投入巨资在各大媒体、社区报纸、马路路牌等投放广告。2012 年1月3 日,圣丘苑东方商城开业,迅速成为比陀利亚中产阶级的购物圣地。目前,该商城内已无空闲店面,华商如果想租店,只能私下里向“三房东”或“四房东”打听。

  健全管理是法宝

  圣丘苑东方商城的再度火爆,让“东方商城模式”红遍南非。一些稍有实力的华商开始复制其成功模式,纷纷在不同地区开起了小型中国商城。另外,包括非洲商贸、香港城在内的大型商城,也纷纷开始投资搞二期或分部等项目。但是,绝大多数的新兴项目均不甚理想。

  对此,郑枫和覃昌华表示,开商城必须选对位置、有强大的资金后盾、有健全的管理体系,它不是随便某位有钱华商投资圈地就可以干起来的。他们介绍说,一座商城能否火起来,地理位置十分关键,东方商城全都选址在中高档社区附近,且靠近高速公路,方便市民和周边国家顾客购物。在南非,公共交通设施匮乏,多数市民出行依赖私家车,交通是否便捷和周边购买能力强弱成了关键因素。资金方面,在2003 年布鲁玛东方商城一炮打响后,只要东方商城有任何投资项目,几乎所有银行都会主动提供贷款。

  与很多华人商城的家族式管理模式不同,东方商城在管理上有着健全的制度。它定期面向社会公开招聘人才,要求学历为大专以上,能熟练使用中英文双语交流,目前已经形成了20 多人的高素质管理团队。另外,每个商城都设立管理办公室,与商家们建立了良好的互动关系。在商家遭遇税务、海关、移民局等部门检查时,管理人员均会到场协助,保证这些部门的人员按程序办事,尽量避免商家被敲诈勒索的现象出现。

  东方商城还与政府部门积极沟通,尽量减少检查的频率,让商家安心经营。值得一提的是,东方商城集团还出钱办了一份名为《东方月刊》的报纸,每月定期送给商家免费阅读,另外还在华人超市等地搞免费赠阅。这份报纸,除了东方商城的内部新闻外,每期都会有不少文章专门介绍成功开店的经验,受到商家的喜爱。郑枫介绍说:“在南非经商的华人文化素质总体较低。因此在很多时候,我们都要加以引导,比如教他们提高商品档次以及引导他们遵纪守法。”

  对于东方商城的发展方向,郑枫和覃昌华显得信心十足。他们说,除去加快新东方商城的建设步伐,他们还要推出东方商城电子购物平台,让全南非人都能通过网上购物。另外,他们还会结合商家的需要,推出“东方物流”服务,协助华商办理清关、货运等业务。






关闭窗口
光彩杂志社版权所有,转载请注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