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年前的那一抹油彩


http://www.gcmag.cn  《光彩》杂志2013年第4期  [字号:  ]  

作者:小闲

 常玉作品《荷花与金鱼》

 

常玉作品《青花盆与菊》

 

  作为拍卖市场上的“小众”门类,“老油画”一直在稳健攀升, 无论从艺术水准、欣赏品位还是升值潜力来说,这都不啻为一个极佳的板块所谓中国“老油画”,即中国早期油画,当指清末民初最早的一批中国油画家在民国时期创作的作品。明清以来,西方传教士最先将油画带到中国,这种由油彩细绘而成的艺术开始进入中国人的视野。1885 年,一名叫李铁夫的16 岁男孩,远渡重洋到达加拿大,成为第一个留洋学习油画的中国人。在其之后,继之者众,他们成为了中西绘画艺术交流的先锋,而他们的作品也成为中国油画史上最闪亮的篇章,自然也是目前老油画收藏市场的热门。

  “常玉效应”

  中国“老油画”被世人关注始于常玉在香港创下的记录。在此之前,中国内地市场对这位画家几乎一无所知。

  1919 年至1920 年间, 常玉与徐悲鸿、林风眠一同奔赴艺术之都法国巴黎,之后他却与后两者走上了截然不同的道路。他排斥学院派的系统教育,反而时常跑到巴黎的咖啡馆里“进修”,这使得他的绘画走上了一条与同代人迥异的道路。他的作品在生前并不为人所重,而是在去世后多年才逐渐显露出价值。

  2006年4月8日,香港苏富比春拍“中国当代艺术”专场上拍了一件常玉创作于上世纪40 年代的油画作品,题为《花中君子》。作品构图简单,绘荷花数支,其姿态自由而倔强,将力与美淋漓尽致地表现出来,同时,运用了中国书法用笔的灵动线条也使得这幅油画平添了几分中国传统绘画的神韵。最终,这幅画以2812 万港元成交,创下了当时中国油画拍卖的世界记录。

  在《花中君子》“一鸣惊人”之后,另一朵《明黄瓷瓶中盛开的花朵》在随后举行的香港佳士得春拍中竞得2106.4万港元;2006 年秋拍中,常玉继续发力,《青花盆与菊》、《白瓶花卉》、《盘菊盛开》三件作品在香港佳士得拍卖会上分别以2924 万港元、1804 万港元和1132 万港元的价格成交。2009 年,常玉重新“霸占”

  住市场的眼球,有5 件作品以千万元以上的高价拍出。2010 年秋,香港佳士得再度推出一件《青花盆与菊》,而这次的成交价则达到了5330 万港元,一举创下常玉作品拍卖的世界记录。2012 年,尽管拍卖市场整体下滑,但常玉作品依然有其不容抹杀的魅力,香港佳士得两件常玉代表作《中国玻璃瓶里的蓝菊花》和《粉红荷花》分别取得4770 万港元和3874 万港元的佳绩。

  这样的成绩,使常玉当之无愧成为中国老油画市场上的领头羊,虽然已遥遥领先于和他同时代的老一辈油画家,但后市依然看好。

  三大“巨头”

  在“常玉效应”般的带动下,老油画市场顿生起色。当然,在中国内地市场上,老油画市场的大部分份额都被徐悲鸿、林风眠、刘海粟这三位“巨头”

  所占据着。关于这三位的履历,毋庸赘言,而他们在市场上的光芒也丝毫不弱于在画坛上的声望。

  上世纪90 年代,徐悲鸿的油画在市场上很少见。步入21 世纪后,他的油画作品只要被确认为珍品,价格往往不菲。

  2001 年,他的《风尘三侠》和《自画像——跃起的雄师》在佳士得拍卖会上受到了海内外藏家的青睐,结果分别以664.5万港元和205.4 万港元拍出,《风尘三侠》还创下了当时中国油画作品拍卖的市场最高价。近几年,他的作品价格更是一飞冲天,有多幅成交价格在5000 万元港元以上。2006 年,徐悲鸿作于1924 年的油画《奴隶与狮》在香港佳士得以5388万港元的价格成交;2007 年,香港苏富比推出《放下你的鞭子》并以7200 万港元成交;2010 年,北京九歌呈现的《蒋碧薇像》最终竞得7280 万港元人民币;2011 年,《珍妮小姐画像》在中国嘉德拍出5750 万港元。目前,徐悲鸿的国画作品早已迈入“亿元俱乐部”,但油画作品的上涨空间依然存在。对于完全接受西式美术教育成长起来的徐悲鸿,其油画作品的质量不在国画之下。

  最近几年,刘海粟和林风眠的油画作品也涨势不小。2009 年秋拍,堪称刘海粟油画作品的价格拐点。在上海西泠拍卖推出的“中国第一代油画家”作品单元中,刘海粟两件创作于早年游欧时期、且收录于权威出版物的油画精品,最终分别成交于 907.2 万和 884.8 万元人民币,而此前,刘海粟作品的最高记录未突破过500 万元。2010 年,一幅刘海粟作于1931 年的《裸女》终于突破千万元大关,成交价定格于1075.2 万元人民币。事实上,在中国油画史上,刘海粟的地位并不亚于徐悲鸿。

  2001 年,林风眠1962 年创作的油画《丰收图》在香港佳士得拍出535.41 万港元的高价;2009 年,香港苏富比推出其油画作品《渔获》,并以1634 万港元的高价成交,成为迄今为止林风眠包括油画、国画作品在内的最高拍卖成交记录。

  林风眠的油画别具一格,实在应该引起更多的关注。

  其他“潜力股”

  老油画领域可以关注的人物当然不止以上三位,甚至可以说,当他们已经成为这一板块的制高点时,介入的风险也随之增大。事实上,对于大多数人来说,与其在三位大师的“气场”中举棋不定,倒不如多关注一下与他们同时代的其他画家。可以说,他们艺术上的差距远没有价格上的差距大。

  李铁夫第一个留洋学画,却并未在艺术实践中继续第一的梦想。在其油画家的身份之外,民主革命家的身份让他多了几分神秘。孙中山先生曾称赞他为“东亚画坛第一巨擘”。他的肖像画风格源自欧洲学院派,保持着古典油画的严谨与庄重,讲究法度,早期作品传承了古典油画对光的运用,而后来在色彩上运用更加灵活,不再是固有的酱油色调,而是根据对象的特征和情绪来作适当的改变。由于多年的颠沛流离,李铁夫的油画存世不多,且都已损坏严重,有不少已被捐给国家,流传在民间的珍品少之又少。即便这样,他的作品市场价值依然没有得到与之身份相匹配的认可。

  吕斯百也是一个被人们过度忽略的油画家。他早年就读于东南大学艺术系,得徐悲鸿赏识,并于1928 年被推荐赴法国留学,曾游历西欧各国。1934 年回国,任中央大学艺术系教授,后出任系主任。

  他擅长油画风景、静物,擅用丰富多采的灰色调、笔触潇洒轻松,画风纯朴雅致,许多作品充满浓郁的田园气息。

  另一个更加陌生的名字是沙耆,很多业内人士称他是中国的梵高。他在1937 年曾随徐悲鸿学习绘画,同年由徐悲鸿介绍赴比利时皇家艺术学院深造,以出色的成绩获得了“优秀美术金质奖”,并与毕加索等著名画家举办展览。

  但是天妒英才,这样一位才华横溢、本应有着灿烂前程的艺术青年却因患上精神疾病于1946 年返回国内。由于疾病,沙耆几乎与现实世界隔绝,完全沉浸在自己的精神世界里,只有在艺术世界里他是清醒的,不论是人物还是静物,每一幅作品都饱含深情、充满生机,像有无数只手抓住观众的心。

  中国早期油画界的女艺术家不多,李青萍是值得关注的一位。李青萍的祖父和父亲都擅长泼墨山水画,她从小耳濡目染喜爱绘画。1943 年应上海中日友协之邀赴日本举办画展,被日本文艺界誉为“中国画坛一娇娜”。然而,她在建国后受到不公正待遇,长达30 年生活无依无靠,以捡垃圾、拾荒、卖冰棍、打短工为生。“文革”结束后,年近70岁的李青萍迎来了她艺术创作的第二个春天。仅仅四年时间里,她就画了500多幅作品,题材涵盖各个领域,没有对命运不公的抱怨与控诉,大多充满了对生命的热爱与歌颂,糅合了西方现代艺术的抽象表现主义思想,色彩炽热浓烈,挥洒自如。

  与徐悲鸿、林风眠、刘海粟这样的“大腕儿”相比,这些被人忽视的老油画家们几乎有着同样的经历与资历,无论从绘画技法还是艺术表现力上来说,都堪称中国早期油画的杰出代表。然而,由于种种原因,这些潜力无限的作品还在市场坐冷板凳,价值被严重低估,但从收藏者的角度来看,高价值低价格作品的存在,难道不正是一个良机吗?

 






关闭窗口
光彩杂志社版权所有,转载请注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