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于古琴收藏而言,流传有序显得格外重要,否则,琴便失去了自身的价值


唯美的古琴收藏


http://www.gcmag.cn  《光彩》杂志2013年第3期  [字号:  ]  

唐五代 仲尼式“天贶”琴

 

 

  小闲在古装片中经常会看到这样的桥段:一位如花般貌美的女子,手抚古琴,随弦轻歌……今时今日,古琴已成为收藏之至宝,普通人很难再有缘聆听其曼妙之音。近些年中,惟有著名古琴演奏家李祥霆常以制于公元756年的唐琴“九霄环佩”现场弹奏,令人一饱耳福。在收藏界,古琴尽管极具收藏潜力,8 年间升值13 倍,但却对收藏者要求极高。

  一方面,具有收藏价值的古琴动辄就报出百万高价,另一方面,收藏古琴者必需具有较高的艺术修养,才能有助于古琴的养护与流传。

  琴之考究

  古琴,在古代只称“琴”(近现代引入西方乐器后才被叫做“古琴”以区别),又常作瑶琴、玉琴、七弦琴,是世界上最古老的乐器之一,早在先秦时期就已盛行,历史可追溯至3000 年前。史载中有伏羲造琴、神农造琴等传说,虽不可考,但其渊源深远毋庸置疑。后来古琴的造型之中便有伏羲式、神农式之说。

  除此之外,还有仲尼式、连珠式、落霞式、灵机式、蕉叶式等十余种。

  《诗经》中言:“窈窕淑女,琴瑟友之”:“妻子好合,如鼓瑟琴”:“琴瑟击鼓,以御田祖”:“椅桐梓漆,爰伐琴桑”:“琴瑟在御,莫不静好”:“鼓钟钦钦,鼓瑟鼓琴”;……其中的“瑟”是一种多弦的乐器,古时常与琴和鸣,但可惜早已失传。惟有琴成为代表中国古代早期弹拨乐器的典范,传承了3000 余年而代不乏人。

  古琴的形制除了各种象征意义渊广博大之外,具体结构名称也十分文雅博美,如面板琴首分别嵌有用于穿弦和支撑琴弦的“承露”、“岳山”,琴尾所嵌用于支撑琴弦的则名“龙龈”;琴底板有两个出音孔,靠近中部较大的称为“龙池”,靠近琴尾较小的称为“凤沼”……

  凡此种种,需亲近体验方知其中妙处,空口说来,只觉得是一整套别具意韵的名词,只有与真正的琴合在一起,才成为一种独特的构造法门。

  与原本的形制相契合的是,因年代久远,加之常年演奏震动,千年以上的古琴往往会形成各种不同的断纹,虽是木漆断裂造成,然而裂纹因震动和材质等的不同形成自然的纹形,反而构成了一种别样的美感。常见的断纹有“蛇腹断”、“冰裂纹”、“牛毛断”、“流水纹”、“行云纹”、“龟背纹”、“梅花断”等,听名称便可知其断裂纹饰之美。断纹之于古琴,犹如包浆,非日夜摩挲弹拨积累而不能成,琴人往往以此为美,不仅源于年代积淀的古朴,同时这样的琴往往音色透彻,有成熟饱满的积韵之悠扬,尤其是那一道道深沉的纹线,又好像在诉说着琴与人的交流,虽然无声,却道道划入骨髓。

  如此玄妙的形制、状貌,造就了一种玄妙的乐音,古琴虽然声音低沉,彷佛不动声色,然而懂琴之人细细聆听,却能听出许多“门道”。在古琴的音律审美范畴,古人曾总结出一些理论,其中以明末清初徐上瀛著《溪山琴况》影响较大,其中所概括的古琴“二十四况”即和、静、清、远、古、淡、恬、逸、雅、丽、亮、采、洁、润、圆、坚、宏、细、溜、健、轻、重、迟、速,分别从技巧、音色、修养、风格、趣味、意境等各个方面对琴乐美学予以评定和审视。

  当弹琴之时,必焚香净手,犹如顶礼膜拜般的托、抹、勾、挑,在常人看来似乎有过分夸张之嫌,但就琴人而言,则非如此不足以表现琴之高雅。

  琴之珍贵

  至今可见的古琴之中,最早的是距今约2500 年的战国初期曾侯乙墓中发掘出的五弦琴和十弦琴,战国中期和西汉才有比现代古琴短些的七弦琴出土。目前依然可以弹奏且市场上可见的古琴最早且最佳者当属唐琴。

  2003 年,中国嘉德拍卖有限公司曾推出过一款王世襄、袁荃猷夫妇所藏的“大圣遗音”伏羲式琴,与北京故宫博物院所藏神农氏唐琴几乎完全相同,不仅琴名均为“大圣遗音”,且漆色、断纹、池沼、年款也均相同,应系中唐之时制琴名家雷氏家族所造,为唐琴“标准器”。

  最终此琴以891 万元的成交价创下当时中国古琴拍卖的世界纪录。2011 年,此琴再度现身中国嘉德拍坛,并以1.15 亿元高价成交,8 年间升值近13 倍,不禁令人击掌叫好。

  对于古琴收藏而言,流传有序显得格外重要,因为不同于纯观赏的古玩、字画,藏古琴者必懂琴、爱琴、擅操琴,否则便如同对牛弹琴,琴失去了自身的价值,养护方面自然也落了一层。琴不用,不但有悖于琴之“使命”,甚至会影响到琴音的成熟、断纹的产生等等“原则性”的问题,就像汽车总也不开、家电总也不用是一个道理。因而曾经的收藏者的地位通常都会决定古琴的身价。

  王世襄、袁荃猷夫妇所藏的“大圣遗音”伏羲式琴曾经被元朝书法家、诗人鲜于枢收藏,至近代归北京著名琴家锡宝臣所有,管平湖认为其“九德兼备”,即融奇、古、透、润、静、圆、匀、清、芳九种美好音色、韵味于一器。后王世襄、袁荃猷夫妇从锡宝臣之孙章泽川手中求得——“鬻书典钗,易此枯桐”,此后一直珍藏,视同拱璧。

  2009 年秋拍,中国内地古琴拍卖再掀高峰,中国嘉德上拍的明月露知音琴十分抢眼。该琴最显眼的地方是龙池上部阴刻填金乾隆御题诗,龙池下阴刻填金“乾隆御赏”方形大印。有了这两个印记,就如同穿上了“黄马褂”,乾隆爷曾把玩之物自然身价不同凡响,最终此琴以2184 万元成交,再创古琴拍卖世界纪录。

  与此同时,北京匡时国际拍卖有限公司同时推出三床古琴——“太古遗音”、“龙升雨降”和“朱致远修百衲琴”。

  三床古琴分别为唐、宋、元三代名品,并均为被誉为古琴坛一代宗师的吴景略旧藏。吴景略何许人也?中国近现代古琴流传承上启下的重要人物、中央音乐学院古琴专业的开创者,造诣极深,有口皆碑,曾经其收藏或被其弹奏、赞誉过的古琴皆身价倍增。三床古琴笑傲拍场,最终分别以2072 万元、1232 万元和582.4万元的高价成交,可谓实至名归。

  2010 年,拍坛延续上演古琴演义。

  北京匡时在上一年的基础上“趁热打铁”,再度推出重量级的宋朱晦翁藏仲尼式琴。

  朱晦翁即宋代理学家朱熹,该琴的“贵族身世”得以确认。上世纪40 年代,王世襄在北京一家古玩店购得此琴,此后一直珍藏,直至2003 年交中国嘉德付拍,当时的成交价为220 万元。王世襄夫人袁荃猷生前为中国音乐研究所研究馆员,建国前曾从汪孟舒、管平湖学习古琴,1947 年又与张伯驹、管平湖、王世襄等一同发起组织北平琴学社,并与杨葆元、关仲航、溥雪斋等经常琴会雅集。如今该琴再度现身,睹物思人,琴音犹在。

  2010 年12 月,北京保利拍卖有限公司推出的宋徽宗御制清乾隆御铭“松石间意”琴一举创下1.3664 亿元的天价,成为迄今为止全球最贵的中国古琴。此琴为北宋知名的文人皇帝徽宗御制,本就是出身皇族,身份高贵,是目前已知北宋官琴现存于世的唯一典型。更加难得的是,此琴由宋至清,经数代内府典藏,完好如初,著录详尽,递藏脉络清晰,更有乾隆皇帝御赏亲题,足见其珍罕。






关闭窗口
光彩杂志社版权所有,转载请注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