只有一个行业高度自律的国度,才能孕育出奔驰、宝马等世界著名品牌,才能让 “国家制造”成为“精密耐用”的代名词


“德国制造”的成功之道


http://www.gcmag.cn  《光彩》杂志2013年第3期  [字号:  ]  

作者:王廷静

  青岛流传着一个故事: 2010年6 月,德国商人亨利安80 岁的父亲来到青岛,当父子两人走到江苏路基督教堂时,看到教堂钟表正常运转,80 岁的德国老人非常激动。原来,这座钟是100 多年前德国著名钟表制造商J.F.WeUle生产的,而J.F.WeUle所用的齿轮全部由亨利安的家族企业供应。亨利安说:“根据目前的使用情况,这些齿轮没有任何问题,还能再用上300年,真要维修时,恐怕是我的曾孙一代了。”

  的确,“德国制造”已经成为高品质产品的代名词,得到了全世界的认可。德国制造的产品像老字号品牌一样,经过百年锤炼,成色始终不变。

  那么,是什么让“德国制造”拥有坚如磐石的质量保证?又是什么让德国人在经历岁月打磨后仍保持着最初的品质追求?

  从“劣迹斑斑”到“品质一流”

  一百多年来,无论是二战后重建还是全球经济危机爆发,即便是美英趋之若鹜追求金融神话之时,德国都始终坚持制造业为立国之本,并因此成为历次金融危机中一枝独秀的西方国家。

  事实上,125年前,“德国制造”的标牌却是英国人贬低德国商品的称呼。1871 年德国实现统一后,世界市场几乎被列强瓜分完毕,在夹缝中求生的德国人不得不“不择手段”,仿造英法美等国的产品,并通过廉价销售冲击市场。偷窃设计、复制产品、伪造制造厂商……导致来自德国的各种假冒伪劣产品泛滥欧洲市场,“德国制造”成了一个劣迹斑斑的标签。

  1887 年8 月23 日,英国议会通过了带有侮辱性的商标法条款,规定所有从德国进口的产品都须注明“Made in Germany”(中文为“德国制造”),以此将劣质的德国货与优质的英国产品区分开来。

  于是,8 月23 日成了“德国制造”的诞生日。据“德国之声”称,自1887年开始,德国人争气地让自己销售到世界各国的产品比当地货的口碑还要好,德国源源不断从中获益,任何一件“德国制造”产品“都像一块热气腾腾的蛋糕”,受到各国的欢迎。

  质量意识在德国企业中形成风气后,少数质量要求不严的企业就无处藏身了。当形成追求高品质的科学技术应用在企业生产时,当产品创新成为德意志民族发展的一种精神时,“德国制造”

  就开始在全世界光荣绽放。人们发现,“质量一流”、“品质保证”之类的宣传语很少出现在德国产品介绍中,对产品质量的追求已经成为德国企业的一种潜意识。

  “至少我们还在做东西”

  当美英等西方国家纷纷把制造业向中国等发展中国家外包,转向来钱更容易的金融业时,德国仍将主要精力放在制造业产品质量与技术水平的提高上。

  正是这种制造业立国的发展战略,不仅让德国保持了较高的就业率,促进了德国科技创新能力的不断提高,也使得德国具备了抵御金融危机冲击的坚实产业基础。

  联邦统计局数据显示,过去15年中,制造业占德国GDP 的比重始终维持在23%左右。2010 年,德国制造业实现增加值7000 多亿欧元,对GDP 的贡献率超过50%,成为“德国战车”率先驶出金融危机泥潭的关键动力。

  据说一次会见时,时任英国首相的布莱尔问德国总理默克尔,德国经济为何长盛不衰?默克尔的回答言简意赅:“至少我们还在做东西,布莱尔先生。”

  除了对制造业的坚持外,“德国制造”长盛不衰还在于质量和创新。事实上,早在1876 年美国费城世博会上德国产品被视为廉价劣质品时,德国学者就开始呼吁工业界清醒过来:占领全球市场靠的不是廉价产品,而是质量。20年后,英国罗斯伯里伯爵就表示,“德国让我感到恐惧,德国人把所有的一切……做成绝对的完美。我们超过德国了吗?刚好相反,我们落后了。”

  德国大众公司一名工程师在谈及“德国制造”的品质时说:“质量是设计、制造出来的,不是检验出来的。如果能关注每一个细节,就可以实现零缺陷的目标。”

  这样的质量意识甚至体现在德国家庭中。在德国,许多家庭主妇煮鸡蛋要用量具精确量出水的容量,下面条同样要用天平秤面条的分量。

  甚至在另一个以质量闻名的制造大国——日本,人们对宝马、奔驰等德国汽车同样充满向往。《日本经济新闻》称,英国产业革命带来了世界工业大发展的契机,但是真正将世界工业制造推向高潮的是“德国制造”。从造船、钻探机械制造,到高速列车、地铁、汽车、飞机等的制造,德国从未离开过世界前三名的位置。日本的高速铁路最初也是引进的德国技术。

  在欧盟企业研发投资排名中,前25 位就有11 家是德国公司。不少德国中小企业都有自己领先世界的技术。德国克拉斯集团是一家农业机械制造商。

  人们印象中这类机械“傻大黑粗”、没什么技术含量,但克拉斯集团生产的联合收割机由卫星和激光提供精确导航,实时的感应器可以测算每一平方米的产量,并且即时调整下个季节施用的种子和化肥量。尽管该收割机每台标价40万欧元,比其他国家的同类收割机价格高1/3,但美国和澳大利亚的大农场主们仍趋之若鹜。德国伍尔特公司只生产螺丝、螺母,但产品的应用上至太空卫星下到儿童玩具,年销售额达到70 多亿欧元。

  社会监管成就“德国style”

  德国制造的优势不在于价格,而在于质量、解决问题的专有技术及良好的售后服务等因素。

  “质量第一”已经成为德国企业的一种潜意识,是不必过多外来约束而自动履行的行为。探讨“德国制造”的传奇品质,除了上述种种内部因素,还有一项不可或缺的外部因素,那就是社会监管。

  早在1873 年,一位德国设计师在参加了维也纳世博会后写了一封公开信,痛陈德国产品弊端,在国内引起强烈反响,德国开始着手制定质量标准。

  目前,德国最主要的标准制定机构为德国标准化协会,其制定的标准涉及建筑、采矿、冶金、化工、电工、安全技术、环境保护、卫生、消防、运输和家政等几乎所有领域,每年发布上千个行业标准,其中约90%被欧洲及世界各国采用。

  这些标准织成一个密网,严格限制住企业的一举一动,从而保证了产品质量。

  在德国工业的许多部门,尤其是核心的工业部门如能源、汽车制造业等,都存在规范行业行为、监督行业质量的独立监管部门。这些部门一般由某个特定行业内的各大公司筹资入股共同建立基金会,这些基金会作为独立于政府部门和企业的第三方公正自主地执行监管的职责。

  基金会的职责范围一般包括行业规范的制定、行业标准的制定和更新,企业经营行为的监督,产品质量的审核等。这种由行业内各企业共同出资筹建的独立监管部门一方面解放了部分政府职能,实现社会管理;另一方面紧密结合专业,及时跟踪行业发展的特点,对行业规范、标准等进行更新,同时也有利于积累相关的技术成果,总结经验和教训,不断提高行业水平。

  与由政府主导的监管相比,社会监管更容易督促行业自省和自律,避免企业在经济利益驱动下铤而走险,出现质量或经营问题。

  在德国铁路博物馆中有一面墙,上面挂着的不是奖状和荣誉,而是自有记录以来,铁路事故中造成事故的一段段铁轨,铁轨旁边详细地记录着事故的时间、地点,以及事故的原因和解决方法等。这一段段高挂在墙上的事故铁轨,不仅展现了德国铁路自省自律的勇敢和真诚,也反映了德国铁路从挫折中总结教训不断发展进步的成果。

  德国人认真严谨的做事风格是尽人皆知的。

  德国的街道旁有一种男女分开的电话亭,如果标着“女”字的电话亭闲置,排在标着“男”字电话亭后边的男士,宁可排队也不到那边去打电话。德国生产的衣服旧得不能再穿了, 但它的扣子依然如故。连纽扣都钉得如此完美的德国人,在工作中更是容不得半点马虎。

  只有一个行业高度自律的国度,才能孕育出奔驰、宝马等世界著名品牌,才能让“ 国家制造”成为“精密耐用”的代名词。






关闭窗口
光彩杂志社版权所有,转载请注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