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为中国制造的中坚力量,民企在新制造业的创新力量不容忽视


由产能过剩到技术创新


http://www.gcmag.cn  《光彩》杂志2013年第2期  [字号:  ]  

作者:叶檀

  产能过剩是中国经济的顽疾,从钢铁到光伏,许多行业均处于产能过剩的轮回之中。

  这是表象,真实的情况是,中国经济产能过剩与稀缺并存,制造业过剩、核心技术稀缺。一些以高科技为幌子的企业,其产能过剩的实质仍然是制造业过剩。

  光伏产业就是经典的案例。2010年,据媒体报道,包括多晶硅在内的光伏产业核心技术缺失、装备依赖进口。硅料提纯用的是德国改良西门子法;硅片生产多晶炉是美国设备;生产硅片电池的七道工艺,有五道需要进口设备;太阳能电池关键生产设备基本依赖进口。总之,当时我国光伏企业多数还是“代工车间”。然而,2012 年的调查结果显示,光伏产业的这种状况并未多大改观。

  光伏企业定价权旁落他人之手,产品终端价格看欧美补贴,成本看工人薪酬与地方政府的眼色,利润看核心设备。

  每年欧美的光伏设备效率略有提升,设备价格随之上涨,企业为跟上同行步伐不得不更换设备,否则就会被淘汰出局。

  即使是光伏行业景气之时,核心技术拥有者也能通过饥饿式营销控制下游,拥有技术者是无冕之王。

  于是,光伏行业只能靠规模取胜,同行之间开展你死我活的价格战。一位光伏行业的朋友称,他们公司的一笔海外订单后来被国内某大型企业翘单,就是因为对方开出了低于成本的价格。企业都亏本赚吆喝了,哪有余力推广售后质保服务?如此做法不仅断送了中国光伏产业的前景,还给“中国制造”打上了“低价、低质、无质保”的标签。

  不仅光伏行业,汽车、造船、机器人等行业的核心设备也都掌握在欧美日的手中。

  沈阳新松机器人自动化股份有限公司总裁曲道奎去年曾表示,机器人产业的伺服电机、驱动系统电机、码盘等核心部件,中国全都需要进口。中国碰到的尴尬情况是,整机可以做出来,但是整体价格下不来。一旦你做出来,外国就开始降价,进行营销卡位战,在成本上毫无竞争优势。

  除了核心技术缺失,工艺流程、生产技术落后也是一大原因。江西中材太阳能新材料有限公司是江西赛维LDK 的配套企业,以生产多晶硅铸锭用石英陶瓷坩埚为主业。该公司办公室主任李伟说,由于技术还不过关,产品合格率不到40%,一直无法满足赛维LDK 的需求,致使其不得不从国外进口坩埚。

  由于技术、工艺、流程等方面的差距,中国企业习惯于从先进国家进口核心设备,以从国外进口为荣。珠三角一些工厂所用的3D 打印机及打印材料等配件,主要是从美国或者以色列进口。

  制造业缺少核心技术,中国经济被卡住了脖子。政府强调创新,正是痛定思痛的结果。

  政府通过税收方法鼓励企业创新,今年开始执行的《国内投资项目不予免税的进口商品目录(2012 年调整)》,新增条目主要包括两个部分:一是此前在相关专项政策项下已恢复征税的部分重大技术装备;二是近年来国内已具备生产制造能力且技术性能已满足国内需要的设备,以及国内将在短期内形成相当制造能力的设备。国内相关产能已经过剩,设备逐渐成型,政府鼓励企业尽可能使用国产设备。

  中国要创新,还得靠企业。在珠三角、长三角已经出现机器人公司、3D打印设备公司的集群,虽然工艺较为粗糙,精准性较差,却显示出蓬勃的生命力。别忘了,中国机械工程的工艺设备正是通过内部企业竞争提升的,中国的电子产业链也是因此形成的。

  这时需要活跃的市场融资体系,需要公平的税收政策,需要完善的质保体系,需要无数的企业一起努力——这正是中国式硅谷的雏形。如果沿海地区政府依然以引进500 强企业和央企为荣,将扼杀中国新制造的前景。有一种说法,只有大国企才有能力技改,民企目光短浅不值得信任,如果将这样的理论发扬光大,诉之于行动,其恶果很快就会显现。






关闭窗口
光彩杂志社版权所有,转载请注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