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了地理位置标高以后,湄潭翠芽的知名度不断提高,品牌影响力也得到快速提升,在2010 年的“品茗茶乡”活动中,275 克“湄潭翠芽”绿茶拍出28.6万元的天价,目前其品牌的价值已超过9 亿元


湄潭翠芽的致富之路


http://www.gcmag.cn  《光彩》杂志2013年第1期  [字号:  ]  

作者:冯晓霞

  车刚驶入位于贵州省遵义市东南部的湄潭县,淡淡的茶香便扑鼻而来。漫山遍野的茶园连绵起伏,36.5 万亩茶分布在湄潭县15 个乡镇109 个村(居)6万多农户(茶场)。从2007 年湄潭翠芽获准注册国家地理标志证明商标,湄潭的茶产业就开始规模化发展,不仅为湄潭留住了青山绿水,还使当地很多茶农走上致富之路。

  湄潭翠芽茁壮成长

  湄潭,因湄江河和湄水河在境内汇成深潭而得名。湄潭县有2000 多年的种茶历史,陆羽在《茶经》中盛赞湄潭茶“其味极佳”。清《贵州通志》中载,“湄潭有尖茶,皆为贡品”。全县平均海拔925 米,境内酸性土壤占45%,部分土壤富含硒等对人体有益的微量元素,少地下矿藏,无大的污染型工矿企业,森林覆盖率为60%,年降水量1100 毫米以上,平均气温15℃,无霜期284天——湄潭的青山秀水给茶树生长和茶叶加工提供了绝佳的地质和生态环境。

  1939 年国民政府农林部中央农业实验所在湄潭筹建实验茶场(即今贵州省茶叶研究所和贵州省湄潭茶场前身),拉开了湄潭茶叶科研的序幕,培养和选育出了一批全国茶叶良种,提高了湄潭种植、生产、加工茶叶的技术,自此奠定了湄潭在贵州省乃至全国的“茶乡”地位。

  1940 年,浙江大学西迁湄潭办学七年,与实验茶场携手推进了湄潭茶业科研与种植的发展。1941 年4 月,浙江大学聘请杭州西湖茶区的两位制茶师傅来湄潭,用细嫩茶芽精心加工,研发出“色绿、形美、味醇、馥郁”的湄潭绿茶,这种茶形似瓜籽,扁平光滑,色泽翠绿,回味醇厚,叶底嫩绿微黄,匀齐完整,酷似西湖龙井,故称“湄潭龙井”。1954 年该茶被命名为“湄江茶”。

  在1958 年的国家级品评中,专家一致认为湄江茶较西湖狮峰龙井(龙井茶极品)品质“别具一格,不相上下”。上世纪90 年代初成立的湄潭县制茶厂为振兴湄潭茶业,顺应市场需求,大力抓好名优茶的生产,充分利用湄潭优良品种较多的特点,在湄江茶的工艺上不断改进、完善,形成了具有独特品质的另一扁形绿茶产品——湄潭翠芽。

  在长期的发展中,湄潭茶叶形成了众多品牌,但知名度均不高,难以形成集中效应,所产茶叶大都作为茶青(从茶园里刚采摘下来的叶子,作为加工成成品茶的原料。)销往沿海,湄潭茶叶一度呈现出“茶农得小利,加工得大利,茶商得暴利”的情况。

  打造属于湄潭县的知名茶品牌迫在眉睫。2003 年湄潭县政府决定把该县茶叶主导品牌“ 湄潭翠芽”申请为国家地理标志保护产品及相关证明商标,并在2007 年被国家工商总局商标局核准注册,从此“湄潭翠芽”迎来了畅销、增收、富农家的新局面。为确保“湄潭翠芽”品牌的价值,湄潭县对全县茶叶实行“统一质量标准、统一加工条件、统一有偿使用、统一协会监制、统一宣传推介”,同时实施茶叶基地的检测、茶青市场的检测、茶叶加工企业的茶青进厂检测、茶叶加工企业产品的出厂检测等,从茶叶产销的各个环节确保质量。

  政府重视维护品牌

  为配合“湄潭翠芽”地理标志的推广,2007 年湄潭县政府做出决定,采取切实措施,全力推动茶产业规模化进程。湄潭县茶叶局局长田维祥告诉记者:为加大品牌推广力度,湄潭县不仅通过电视、报刊等主流媒体,同时以生产或加工企业为主,利用车身、服装、茶杯、名片、高速公路广告牌等方式广泛宣传“湄潭翠芽”品牌形象。企业做广告时只要加上“湄潭翠芽”几个字,湄潭县政府就会根据情况给予不同程度的补贴。据了解,近6 年来,县财政支出的“湄潭翠芽”商标广告宣传及推介费达3000多万元。

  湄潭县县长杨游明告诉记者,湄潭县财政收入虽然并不高,但对于茶叶方面的投入非常注重。政府对实施商标战略取得突出成绩的企业给予奖励,其中获得著名商标的茶企,政府一次性奖励5 万元,获得驰名商标的奖100 万元;对固定资产投资在300 万元以上的龙头企业,新增固定资产投资的银行贷款,由政府贴息3 年,投产以后实现的当期县级税收等额返还3 年;优先安排龙头企业的用地指标和基础设施配套建设。对获得国家级、省级、市级荣誉的龙头企业,分别一次性奖励100 万、10万、1 万元。对有市场开发价值的新产品,政府给予5至10万元的一次性奖励,对获得国家专利的项目,一次性奖励5万元。对在省外地级以上城市茶叶专业市场或闹市区开设统一标示“湄潭翠芽”专卖店且经营1年以上的补助5万元。

  在加快标准化茶基地建设上,政府也下足了工夫。对茶农新建基地免费提供树苗,近几年来,全县每年新增茶基地四万多亩,政府每年支付茶树苗费过千万。为方便茶青交易,政府按每个茶青交易市场覆盖一万亩茶园的标准建立茶青交易市场,目前,已建成23 个,在建市场10 个,规划全县建设茶青交易市场40 至50 个,实现了从基地到市场最远不超过30 分钟路程。采茶季节,各市场统一在每天下午6 点开市,以现金现货形式交易。湄潭的茶加工企业多,茶青至今供不应求,每天只需30 分钟就能完成当天采摘的全部茶青的交易。

  在当地政府的大力支持下,“湄潭翠芽”的知名度不断提高,品牌的影响力也得到快速提升,在2010 年的“品茗茶乡”活动中,275 克“湄潭翠芽”绿茶拍出28.6 万元的天价,目前其品牌的价值已超过9亿元。

  茶企茶农双丰收

  “湄潭翠芽”品牌价值的飞速增长,茶企和茶农是最大的受益者。湄潭县茶历史虽然悠久,但发展最好最快的时期就是2007 年注册“湄潭翠芽”地理标志商标之后的几年。

  在被称为“西部茶叶第一村”的湄潭县湄江镇核桃坝村,我们看到,湄潭翠芽注册为地理标志后,新型茶农逐渐过上了富裕生活。核桃坝村的党支书记告诉记者,在地理标志商标注册前,茶叶企业没有自己的品牌,都是单打独斗,茶叶销售市场很混乱,茶农的热情也不高,直接影响了茶叶基地的发展。2007年,核桃坝村茶园面积不到5000亩。“湄潭翠芽”地理标志认证后,茶青的价格明显上涨。2007 年茶青平均价格每斤只有13 元,最高的不会超过25 元,而现在,茶青的价格不会低于30 元,好一点的还能达到100 多元。茶农得到了实惠,积极性自然会提高。目前,全村共有3447 人,茶园总面积达到8380 亩,人均拥有茶园2.5 亩,人均纯收入接近9000 元,其中茶产业收入占85%以上。

  核桃坝村靠茶叶成为当地最富有的村,富起来的农民希望自己的村庄变得更加美丽,他们现在已经将目标锁定为依托茶叶产业发展乡村旅游。

  茶农富裕起来了,茶企自然也得到了良好的发展。在贵州颇有名气的贵州兰馨茶业有限公司总裁金循在接受记者采访时说:“从原材料基地到品牌的发展,地理标志商标都起到了很好的支撑作用。”兰馨茶业有限公司1994 年创办,初期基本上只是外省茶厂的原料基地。2007年湄潭县注册地理标志商标后,只有茶叶协会授权的企业才能使用“湄潭翠芽”地理标志商标,这无形中给企业提供了一个规范管理的模式。金循说:“使用湄潭翠芽地理标志商标后,我们近6 年的销售业绩每年都以50%以上的速度增长。”目前兰馨茶业有限公司正打算乘地理标志的东风申请驰名商标。

  在湄潭县受益于“湄潭翠芽”地理标志商标的不仅仅是兰馨茶业公司,目前,授权许可使用“湄潭翠芽”地理标志商标的企业有20 多家。据茶业协会的负责人介绍,只要符合他们制定的“使用‘湄潭翠芽’地理标志商标标准”的企业,在未来将被陆续授予使用权。






关闭窗口
光彩杂志社版权所有,转载请注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