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全球范围来看,家族企业占据了世界企业的半壁江山,而企业传承的去家族化趋势也日益凸显


国外家族企业如何交接班


http://www.gcmag.cn  《光彩》杂志2012年第11期  [字号:  ]  

作者:王廷静

  作为一种古老的组织形式,家族企业至今仍是企业的主要形式。从全球范围来看,家族企业占据了世界企业的半壁江山。据美国《家族企业》杂志统计,美国家族企业的比例达到54.5%,英国为76%,澳大利亚是75%,西班牙是71%,意大利和瑞典甚至超过了90%。在亚洲,家族企业更是企业的主要形式。

  然而,接班问题一直困扰着大多数家族企业。《胡润百富》杂志曾发布“ 胡润全球最古老的家族企业榜”,榜单上的100 家企业中,第一名是著名的日本大阪寺庙建筑企业金刚组,传到第40 代,已有1400 多年的历史。100 家长寿企业主要集中在欧洲、美国和日本,最后一名也有超过225 年的历史。但是在全球数以万计的家族企业中,这种能传承百年的只是凤毛麟角,尤其对中小家族企业而言。

  一般情况下,在选“接班人”问题上,家族企业总是把有希望的“苗子”先送到最好的经济管理学院进修,再“发配”到基层去锤炼几年经过长期的优中选优,很多家族继承人的经营头脑就相当精明。

  但是,一旦接班人条件不理想,欧美企业和亚洲企业便会转而寻求别的传承途径。欧美家族企业的创始人决不会因为自己是企业的“主人”而过于强调对企业的日常管理权。如果“接班人”不适合接管企业,创始人就选择职业经理人来管理企业,或者采取“托孤”的办法,建立一个由律师、银行家及职业经理人组成的团队协助继承人管理企业。

  在亚洲,很多企业深受儒家文化影响,更注重血亲关系,董事会的主要交椅被家族内部的成员占领着,从父辈传位给子女。企业所得利润也会被用来设立兄弟姊妹公司,以分配家族产业给不同的子女。

  从某种意义上讲,亚洲家族企业的管理层结构更像一本盘根错节的家谱,这也是为什么亚洲家族企业“富不过三代”的原因。

  福特、杜邦、ibm、摩根、松下、索尼等世界级的跨国公司均由家族企业发展而来,伴随着股权结构改革,创始人家族在企业的股份逐渐稀薄,并且退出经营管理,让位于专业化的职业经理人团队。这一去家族化的历程往往经过几代人的努力才得以完成,对于今天的家族企业,特别是被接班问题困扰的企业而言,这一历程具有强烈的借鉴意义。

  子承父业的小沃森

 

IBM 计算机的开拓者小托马斯 ·约翰·沃森

 

  在美国,84%的家族企业在第一次领导换代时都会挑选家族中人,但只有30%的家族企业能够成功地传承到第二代,主要原因是公司在领导权传承过程中发生了问题,“企二代”基本上无法与“企一代”相提并论。而ibm沃森家族则属于那部分成功完成交接班的30%. 1874年,美国ibm公司的创始人托马斯。约翰。沃森出生于一个农民家庭,其父是英籍移民,靠伐木和种地谋生。沃森从17 岁开始走街串巷,给一家五金店推销缝纫机,从一个普通的售货员成长为职业经理人,并最后收购了所服务的公司,创办了国际商用机器(ibm)公司。

  但商场上的成功却没有解决沃森的接班问题,他的儿子小托马斯。约翰。沃森年轻时完全是一个花花公子。

  小沃森对父亲所经营的ibm没什么好印象。

  小时候,他最深的印象就是工厂的浓烟、噪音和金属味。1937 年,小沃森前往 ibm销售学校,熬了两年到学业结束,成了ibm的正式销售员。但他仍旧把大部分时间和精力都花在飞行和泡妞上,他的风流韵事在公司内传得沸沸扬扬。

  小沃森曾在自传里写道:“三年的销售员经历,加剧了我的不自信。”在这三年中,小沃森常常无法分辨哪些成功是自己努力得来的,哪些又是沾了父亲的光。

  二战时,小沃森加入美国空军,成为一名侦察机的侦查员,他驾驶飞机飞行在亚洲、非洲及环太平洋地区。这段经历练就了他胆大心细的品质,以及敏锐的洞察力和良好的执行力。

  几年的军旅生涯也使他摆脱了父亲的阴影,有了自信。

  战争结束后,在小沃森退伍的前一天晚上,小沃森打电话告诉父亲,他要回到ibm.他从推销员开始干,轻松完成了全年的销售任务。此时的小沃森已经意识到公司引以为豪的制表技术终将被淘汰,计算机才是ibm的未来。1952年,小沃森成为ibm公司总裁后,立即对公司研究机构进行革新,大量招聘电子技术方面的人才,成功研发出ibm的700 系列和650 系列等第一代计算机。到1956 年,ibm占据了约70%的Pc市场份额。

  同年5 月,老沃森正式将ibm的大权移交给小沃森,此时的ibm已是美国排名第37 位的大公司。作为创始人托马斯。约翰。沃森的儿子,小沃森带领ibm完成了从一家普通的计算机公司到国际商业巨头的飞跃。小沃森子承父业的过程堪称完美,他也被认为是美国家族企业中最成功的继承者之一。

  1974 年,年届六旬的小沃森正式离开ibm,并设立了一项数百万美元的信托基金,规定自己的孙辈在满35 岁的时候就可以支配基金中各自的份额。目前,沃森家族基本退出了对ibm的管理,只剩下小沃森的儿子托马斯。约翰。沃森三世负责管理家族基金。

  另辟蹊径的丰田喜一郎

 

日本汽车工业的先驱者丰田喜一郎

 

  日本的家族成员体系相对脆弱,责任和义务感不强,家庭中各角色不一定由血亲来充当。

  因此,日本的家族企业基本实行“单子继承制”,即家族企业只传给最优秀的子女继承,且只传给后代中的一位成员,其他成员则要被“扫地出门”。

  如果亲生子女中没有合适的,因为日本的家族企业实行养子和婿养子( 既是女婿,又是养子) 制度,就选择养子来继承。而且,养子还要改本姓为该家族的姓,并不能再改。比如,安田财阀的创始人安田善次郎虽然有儿子,却选择了婿养子作为自己的继承人;松下电器公司的创始人松下幸之助则将公司交给了婿养子松下正治( 本姓平田) ;丰田汽车公司的第一任社长丰田利三郎( 本姓儿玉),便是丰田家族第一代业主丰田佐吉的婿养子。

  众所周知,丰田家族事业的奠基人是丰田佐吉,而丰田汽车工业的创始人则是他的儿子丰田喜一郎。

  丰田佐吉是做纺织业起家的,他少年时就喜欢埋头发明各种各样的织布机,因此被誉为“发明王”,并载入日本教科书。丰田佐吉后来创办了自己的织布厂,在婿养子丰田利三郎的帮助下,家族事业达到了一定规模,而此时的丰田喜一郎尚且年幼。

  1909 年,丰田佐吉周游欧美各国,见识了美国蓬勃发展的汽车业,而当时日本还没有自己的汽车,于是他就把造汽车的希望寄托在丰田喜一郎的身上。

  丰田喜一郎是丰田佐吉与第二任妻子生下的孩子,与父亲一样醉心于发明创造。1916 年,丰田喜一郎从东京大学毕业后,进入丰田自动织布机制造厂,成为父亲在技术上得力的助手。

  1929 年丰田喜一郎赴英考察,临行前父亲嘱咐他说:“要多关注美国造的汽车,一代一事业,以织布机了却此生太可惜了。”

  父亲的教诲给了喜一郎莫大的启示和激励,在国外期间,他花了足足4 个月考察英美各国的工业发展状况,尤其是美国的汽车工业。当时,美国的通用、福特、克莱斯勒等汽车公司已经有相当大的规模。回国不久后,佐吉病逝。丰田的家族事业传给了喜一郎的姐夫丰田利一郎,而此时的喜一郎已决心研制出日本自己的汽车。

  他曾派专人到美国通用汽车公司买回一台雪佛兰汽车发动机,反复拆装研究,同时积极网络技术人员,广泛收集技术资料。1935年8月,丰田喜一郎终于试制出第一辆以福特牌卡车为样板的卡车。1936年9月,在试制出几百辆汽车的基础上,丰田公司在东京举办了“国产大众车完成纪念展览会”,展出了丰田喜一郎团队研制的卡车、客车、轿车等。这一展览取得了巨大成功,增强了社会各界对发展汽车工业的信心,也使得丰田在准备大批量投产时,获得了急需的资金支持,同时也促进了政府出台了《政府汽车制造事业法》,日本汽车工业也由此拉开了帷幕。

  1938 年,丰田汽车公司的“举母工厂”在爱知县举母镇正式建成,成为日本最早的流水作业的汽车制造厂。丰田汽车由此开始了家族成员、职业经理人轮流执掌的循环。

  在日本家族企业中,像丰田喜一郎一样另辟蹊径,开拓一番新事业的还大有人在,比如索尼公司的创始人盛田昭和。盛田昭夫是拥有数百年历史的盛田公司的法定继承人,盛田公司以生产“子日松”牌米酒闻名于日本。作为盛田家族的第15 代长子,盛田昭夫从10 岁起就被带到公司办公室和酿酒厂,旁听枯燥无味的董事会议、盘点货物、检查酿酒过程。但是,当他长大成人,却将继承权拱手让给弟弟盛田和昭,自己与井深大创办了一个不起眼的小工厂,就是后来的索尼。

 






关闭窗口
光彩杂志社版权所有,转载请注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