秋季是一个“阳消阴长”的过渡阶段,身体要应对“秋老虎”和“秋凉”的交织,饮食宜温润,以健脾润燥、养阴润肺为主


天凉好个秋, 饮食宜温润


http://www.gcmag.cn  《光彩》杂志2012年第9期  [字号:  ]  

作者:文/ 林辚 图/ 由鸟 于瑶

  九月有两个节气:白露和秋分。

  今年的白露在9月7日,从这一天起,露水一天比一天凝重。有谚语说“过了白露节,夜寒日里热”,是说白露时白天夜里的温差很大。古语云:“白露节气勿露身,早晚要叮咛。”提醒人们此时白天虽然温和,但早晚气候已凉,打赤膊容易着凉。

  秋分在9月22日,秋分之“分”为“半”之意,秋分日居秋季90天之中,平分了秋季。我国古代将秋分分为三候:“一候雷始收声;二候蛰虫坯户;三候水始涸”。

  古人认为雷是因为阳气盛而发声,秋分后阴气开始旺盛,所以不再打雷了。秋分作为昼夜时间相等的节气,在养生中也本着阴阳平衡的规律,以使机体保持“阴平阳秘”。四季的季节特点是春生、夏长、秋收、冬藏,秋季是一个“阳消阴长”的过渡阶段,尤其在秋分以后,秋主“收”的特点更为明显,阳气、阴津等都要进入收藏、收敛的状态,为冬季做准备。

  秋冻与秋收

  民间有句谚语“春捂秋冻”,它符合中医的养生之道。“春捂”的含义就是说立春以后,不要着急脱掉冬装换上轻盈薄透的春装;所谓“秋冻”,就是说秋季天气转凉时,不要过早地穿上厚厚的棉衣,把自己捂得太严实。

  秋天为什么要冻呢?就是要让人体慢慢地适应寒冷,给身体一个信号——严寒快来了。秋天是养阴的季节,如果穿得太多,就会助长阳气,对身体不利。这时候要贴秋膘,吃点肉,增加一下皮下脂肪逐渐增强自我保暖和御寒的能力。否则,如果过早地把自己捂上的话,身体并没有感觉到冷,它也不会把吃到的营养物质转化成皮下脂肪去保温,这是秋冻的道理。

  初秋是开始“秋冻”的最佳时期,因为此时气温开始下降,却并不寒冷,最适合耐寒锻炼,增强机体适应寒冷气候的能力。

  只有在夏末秋初开始“秋冻”,才能自然过渡到对秋凉和冬寒的机体调节,增强人体的抗病能力,减少疾病的发生。但要提醒的是,“秋冻”并非适应所有人群,不能盲目地“秋冻”。秋季是心脑血管疾病高发的时候,对于有这方面疾病史的中老年人来说,防寒尤其重要。专家表示,这部分人群如果也尝试“秋冻”,将是十分危险的举动。比如穿着拖鞋虽然比较舒服,但容易使人体末梢循环节奏被打乱,引发血压升高等症状。气温波动大,体质较弱的人尤其要注意保护头、手、足这三个关键部位。就算对体格健康的人群,“秋冻”也是有条件的。一般情况下,日照温度在15℃- 20℃时,人们可适当减少穿衣,但真正到了接近初冬时,这一原则就不再适用。盲目“秋冻”,切不可取。

  “春生夏长,秋收冬藏”本指农业生产的一般过程。其实,这也符合人体四季养生的规律。经过一夏的生长,万物逐渐结出果实,步入秋天收获的季节,世间万物都呈现出从容安定的状态。人的生命活动适应季节变化,与大自然保持一致,也应当收敛神气,保持平和心态。即在精神情志方面要收敛各种嗜好、欲望,保持宁和的心境,“使志安宁”,顺应秋之“容平”。

  秋天草叶枯落、花木凋零,一派萧瑟,极易引发人凄凉、悲伤之感,使之产生忧郁、焦虑、烦躁等情绪变化。这些消极情绪会加重秋天肃杀之气对人体健康的影响,应该注意避免。

  使神气收敛,情志安定,就要从生活起居、运动等多方面进行调节。如生活规律,早睡早起,适当运动,积极锻炼身体,并选择一些宁心安神的娱乐活动,如书法、绘画、赏花等,也可登高望远,以开阔心胸,使内心豁达,心旷神怡,从而安定神志。

  饮食宜温润

  进入初秋,暑热仍有余力,秋的凉燥开始发威。所以在九月,饮食宜温补,以应对“秋老虎”和“秋凉”的交织;润食以应对秋的干燥,滋阴养阴。

  从白露开始,天气越来越凉,有些人出现手脚冰凉、肢体怕冷、尿频、乏力等症状,中医讲这是肾气不足的表现。所以白露起要经常给肾“打打气”,即补养肾气。

  坚持晚上泡脚,用温水泡,水要没过脚腕,时间在15到30分钟,泡到身体微微发热最好,泡脚的同时把耳朵和腰部搓热,肾开窍于耳,而且耳朵有密集的反射区,联系着全身每一个器官,所以常搓揉耳朵是一种很好的养生方法。

  白露节气中要避免鼻腔疾病、哮喘病和支气管病的发生。特别是对于那些因体质过敏而引发的上述疾病,在饮食调节上更要慎重。凡是因过敏引发的支气管哮喘的病人,平时应少吃或不吃鱼虾海鲜,以及生冷、腌菜、辛辣酸咸甘肥的食物。

  从中医五行五脏配属上来说,秋属金,主肺,肺合鼻、皮毛。秋天凉燥之气又最易侵犯口鼻皮毛而首先伤肺,引起口唇干燥、干咳甚至哮喘等呼吸道疾病。所以在秋分之际也要注意保养肺气,防范呼吸道疾病,可服用黄芪、太子参、杏仁等入肺经、补肺气的药物。

  《素问?藏气法时论》上说:“肺欲收,急食酸以收之,用酸补之,辛泻之。”在饮食调养上可以多食酸味、少食辛味,并配合以甘润之品,以合秋收之道。因为酸可收敛肺气,酸甘又可化阴,以滋益阴津;而辛味则会发散肺气。

  调节饮食应以清润、温润为主。事实证明,多食芝麻、核桃、糯米、蜂蜜、乳品、雪梨、甘蔗等食物,可以起到滋阴润肺养血的作用。老年或胃弱的人,可采用晨起食粥法,如选食百合莲子粥、银耳冰糖糯米粥、杏仁川贝糯米粥、黑芝麻粥等。

  也可烹制杏仁猪肺汤、罗汉果炖猪肺、贝梨(贝母和雪梨)炖猪肺、莲子百合炖猪肉、沙参炖肉等保健药膳服食。

  时食:糯米藕

  藕含有淀粉、蛋白质、天门冬素、维生素C以及氧化酶成分,含糖量也很高,生吃鲜藕能清热解烦,解渴止呕;如将鲜藕压榨取汁,其功效更甚。煮熟的藕性味甘温,能健脾开胃,益血补心,故主补五脏, 有消食、止渴、生津、健脾的功效。

  糯米含有蛋白质、脂肪、糖类、钙、磷、铁、维生素B1、维生索B2、烟酸及淀粉等,营养丰富,为温补强壮食品,具有补中益气,健脾养胃,止虚汗之功效,对食欲不佳,腹胀腹泻有一定缓解作用。

  糯米藕是一款初秋健脾的当令之食。

  宜选用红花藕,因为它肉头肥厚、粉质适中、益气养血,熟后略带红色。将糯米洗净,用温水泡半小时;红花藕去皮洗净,切开一头尾端,填入糯米,盖好盖,用牙签固定;将糯米藕放锅中,倒入清水,没过藕,加入红糖、白糖、金丝小枣,煮1小时40分钟至熟,收浓汁关火;晾凉后切厚片,即可享用。

  另外,中国各地在白露、秋分这两个节气也有不同的食俗。比如老南京人十分青睐“白露茶”,此时的茶树经过夏季酷热,白露前后正是它生长的极好时期。白露茶既不像春茶那样鲜嫩不经泡,也不像夏茶那样干涩味苦,而是有种独特甘醇清香。湖南省资兴市兴宁、三都、蓼江一带历来有酿酒习俗。每年白露节一到,家家酿酒,待客接人必喝“土酒”。其酒用糯米、高粱等五谷酿成,温中含热,略带甜味,故称“白露米酒”。在岭南地区,昔日四邑(现在加上鹤山为五邑)的开平苍城镇的谢姓,有“秋分吃秋菜”的习俗。“秋菜”是一种野苋菜,乡人称之为“秋碧蒿”。

  逢秋分那天,全村人都去采摘秋菜。秋菜多为嫩绿、细棵,约有巴掌那样长短。采回的秋菜洗净后,与鱼片“滚汤”,鲜美清淡,名曰“秋汤”。






关闭窗口
光彩杂志社版权所有,转载请注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