轮椅上的发绣事业


http://www.gcmag.cn  《光彩》杂志2006年第3期  [字号:  ]  

作者:■徐永鹏
  要生存,先把泪擦干;走过去,前面是片天

  她是一个一条腿残废,另一条腿无力走路,身患直肠癌,至今已开过13次刀,整天只能坐在轮椅上的女性。就是这样一个在别人眼里几乎是废人的人,却在下岗后短短的五六年里,靠着一股坚韧不拔的拼搏精神,创办了在江苏省东台市红红火火的东坡发绣厂,并拥有30多名员工,上百万元固定资产。
  她,就是前不久被江苏省残联授予“江苏省残疾人自强模范”的东坡发绣厂董事长、总经理沈东风。

少年要强路

  1958年,沈东风出生在江苏省东台市一个普通的工人家庭。5岁时,落下了小儿麻痹后遗症。
  1977年,沈东风高中毕业,没有哪个单位愿意招收一个残疾人。在家呆了两年后,父亲托人将她安排到一家镇办小厂——东台镇工艺厂。
  东台镇工艺厂当时的工种主要有3种,一是做猪鬃,一是做发套,一是描画。因为是一个残疾人,厂里照顾沈东风,把她安排在描画车间。车间里有好几个专门画国画的师傅,都是“下放”到东台来的苏南人,厂里将他们用了起来,让他们先设计图样,然后交给工人依样描摹,勾线,最后在上面着色。沈东风从事的就是这一道工序。
  这种工作看起来很轻松,只需勾线、着色,但一天做下来,人也累得腰酸背痛,而且画稿都是外贸生意,厂里验收特别严格。一些人兴冲冲来,呆不了两个月就受不了了,要求调走。沈东风人虽残疾,但是她生性要强,工作上从不落人后,她每天早上班、晚下班,除了中午吃饭,整天都在桌子前工作。
  有一次,她的师傅因事要回苏州一个星期,交待她在这期间把100张牡丹画好。后来,师傅没有等到一个星期就回来了,而这时候,沈东风已将100张牡丹全部画好,并且比师傅要求的上三色多上了两道色,既增加了工作量,又提前完成了任务,这令师傅惊叹不已。从此以后,师傅将她视为可塑之材,精心指导她画国画,沈东风逐渐在厂里出了名。

命运的又一次捉弄

  1981年,沈东风与同时进厂的工友姜波结了婚;一年后,他们的儿子出世了,沈东风每天更忙碌了。丈夫是个供销员,一个月里总有半个月不在家,她既当爹又当娘,硬是拖着残疾的身躯带大了儿子。
  然而,命运却又跟她开了个玩笑。1983年,结婚才两年的沈东风,被医生诊断得了直肠癌。东台医院的医生认为,唯一的办法只有开刀切除,但开刀后人最多只能活3年。此时,沈东风才25岁,儿子才1岁。儿子不能没有妈,自己也很年轻,这么早就离开人世,她说什么也不甘心。
  经过多方打听,沈东风找到上海一家医学院。医生诊断后告诉她说,如果采取全部切除的手术,生命不会超过3年,但若采用分段切除的办法,可延长寿命,但病人受的折磨要多一些。为了能多活些时间,沈东风接受了医生的后一种治疗方案。几个月里,医生先后为她开了3次刀,每一次都是在鬼门关前徘徊,但是靠着坚定的信念和顽强的求生能力,沈东风硬是从死亡线上走了回来。
  可是,出院不久的沈东风,在一次乘公交车时,看见一个年纪大的老人没座位,就将座位让给人家,自己抓住扶手站着。不多久,司机一个急刹车,她一下子重重摔在地上,腿股骨跌断。由于她小时候患过小儿麻痹症,腿部骨头全是软的,没有自愈能力,医生只好在她大腿里放了一块16公分长的钢板。出院后,按照医生的嘱咐,她买了一个残疾人专用的轮椅,从那以后,她全靠轮椅手摇车上下班。

艰难创业路

  1998年初,东台镇工艺厂由于经营状况不好,宣告破产。本指望这辈子好歹有个单位的沈东风,和丈夫姜波一块儿下了岗。那年她正好40岁。
  经过反复考虑,沈东风和丈夫决定开一个发绣店。发绣,就是用头发在面料上绣花。头发绣的东西,比丝线绣的更有光泽,立体感强,且更加能防腐蚀、虫蛀、霉烂,保存期很长。这是一种新兴的行业,是当年下放到工艺厂的苏南人发明的。
  在厂里上班时,沈东风没有从事过发绣工作,但她替发绣车间画过不少样稿,发绣工人的操作程序她也了解;丈夫又知道发绣原料的进货渠道,于是两人决定携手大干一场。为了能熟练入门,沈东风去请教一些以前厂里的师傅,学习发绣的制作要领。丈夫则出去采购了发绣需用的棚子、面料、色发、木框、玻璃等原料。
  一件发绣产品看上去很简单,可制作起来却比较费事。首先是画样稿,然后根据样稿上面料,面料不可上得太紧,也不能松,紧了绣出来的产品发皱,松了又嫌难看,之后再用缝纫机拷边;拷好边后再用两块大小一样的玻璃夹住,最后再用木框框好,放进特制的包装盒。
  这一套长长的工序,过去在工厂都是由许多工人来完成的,现在则全由沈东风和丈夫来承担了。再加上沈东风是个残疾人,踏缝纫机拷边时怎么也使不上劲,她就将残废的腿压住另一条腿,靠钢板的重量增加份量。经过1个多月的辛勤劳作,沈东风终于制作出了10件小型发绣,然后在台城大王庙西边,租了一间不到10平方米的小屋,“东坡发绣店”就这样开张了。
  俗话说,“万事开头难”。店虽然开张了,但连续十几天都没有卖出一件产品。沈东风心里十分着急,这么多的本钱、工夫投入进去,万一砸了锅怎么办?坐在店里干等是不行的,她和丈夫商议,决定先找一些朋友帮忙推销。拜托了十几个朋友,依然是没有销路,只有一位朋友出于同情,自己掏钱买了一件。临走时,朋友说,你的产品质量没问题,主要是宣传不够,很少有人知道你的发绣店。在朋友的建议下,沈东风找亲戚凑了一笔钱,将小店重新进行了装璜,又花几百元请人做了一个“东坡发绣”的大招牌,同时在一家媒体上刊登了广告。
  招牌挂出去以后,店里的生意果真好了起来。不到一个星期,9件发绣产品全部被人买走,并且还有人来预订产品。
  生意渐渐有了起色,光顾小店的人也多了起来,但有时也会碰上一些麻烦事。
  有一次,一个人买了其他发绣店的发绣产品,嫌质量不好,非说是从她们店买的,要求退货。沈东风告诉那人,她们店的发绣产品都用了一个东坡发绣标志,这上面没有,决不可能是她的产品,但那人一口咬定就是她们店里的。和气生财, 沈东风收下了那人的退货,给了他几百元钱。半年后,那人又到沈东风店里来买发绣,并对沈东风说,上次真对不起,我后来想起来了,那件发绣不是买的你家的,但你却收下了,给了我钱,说明你做生意很真诚,这次我特地到你店来买!
  通过这件事, 沈东风感到,做生意除了要货真价实外,还要学会和气待客,如果针锋相对,只能是生意做不成,店里受损失。

终于打出了天下

  1998年8月,美籍华人徐寿金本来准备做苏绣生意,听说东台有一种发绣,比苏绣还要好,就专程来到“东坡发绣”店。当他看了沈东风制作的发绣产品后,大为赞叹,一下子订了几万元的货,并预交了订金。厦门有个客商看了沈东风的产品后,没有马上订货,而是将东台城里另外两家新开的发绣店的产品比较了一下,最后还是觉得,东坡发绣店的产品不仅价格公道,而且绣出来的产品更有立体感,就与沈东风签订了一批货物。
  生意兴隆让沈东风感受到成功的喜悦,同时也坚定了她创业的决心。仅这两笔业务,已使她和丈夫忙不过来了。于是,他们决定招收员工,创办“东坡发绣厂”。这次沈东风特地到市区热闹的东门路上,租了一间几十平方米的大店面——因为过去的店面积太小,市口又不好,再加上道路狭窄,小轿车都开不进。然后她到工商局申领执照,注册了“东坡”商标,同时还招收了30名发绣女工。
  作为董事长和总经理的沈东风,专门负责出画样、指导发绣、验收产品,担任副总经理的丈夫,则负责采购原材料和发绣装框。
  从一个具体操作者,到一个经营者,沈东风肩上的担子更重了。她一方面根据市场需求,不断设计具有时代特色的新鲜图案;另一方面,她要指导30名员工的工作,最后还要将所有产品一一验收,不能出一点儿毛病。她要打响“东坡发绣”这一品牌,还要与竞争的同行比质量、比价格、比信誉。那些日子里,沈东风每天工作十几个小时,常常累得腰都直不起来。尤其到了下雨天,她的那条放钢板的腿一个劲儿疼,但她仍坚持工作,实在累了,就伏在桌上打个盹儿,醒来后继续干。
  创业的过程十分艰辛。沈东风除了照应厂里外,有时还要出去进货和送货。一次,丈夫生了病,可对方急着要把货送过去,沈东风只好自己去。她行走不便,就多给司机一些钱,上车下车全请他背;对方验货时,她就坐在普通的木椅上,一坐几小时;验完货后,又坐上几个小时的汽车赶回厂里。第二天,她发起了高烧,但只睡了半天,她就支撑着爬起来,赶到厂里去验收员工的产品。
  还有一次,有一个台湾客商到她厂里订了8幅长2米、宽1.5米的大型发绣“八仙过海”,限2个月交货,过期就不要。按照常例,绣一幅这么大的发绣需50多天,装裱要三四天,没有60天是做不完一幅的。为了确保任务的完成,她安排了16个女工,两人一组,24小时吃住在厂里。她每天陪伴她们,不停地检验,发现问题立即纠正,终于在规定时间内保质保量交了货。
  取得了一些成绩的沈东风,并没有满足现状。为了在众多的同行中打出自己的特色,扩大销售规模,她开始研发新品种。过去厂里的发绣产品只有黑白两色,她新创了五六种颜色;过去发绣图案只有熊猫、松、竹、梅等八九种,她新创作了二三十种,并首次绣出了人物发绣;过去厂里的规格都是小件的,她制作的发绣从小到大,有几十个品种,最大的达2米多。由于沈东风的努力,她的发绣产品在东台市一枝独秀,备受商家青睐。

编辑 高淑英(Yangnq@gcmag.cn)





关闭窗口
光彩杂志社版权所有,转载请注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