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张张年画保存了那些令人难忘的陈年旧事,收藏年画就是收藏那渐失的年味


漫话年画收藏


http://www.gcmag.cn  《光彩》杂志2012年第3期  [字号:  ]  

作者:宝山

  贴年画、赏年画曾经是寻常百姓家在新春佳节最重要的活动之一,如今随着时代的变迁,这项历史悠久的民俗正日渐式微;作为历史文化载体的年画,也逐渐退出人们的日常生活,成为藏家案头最独特的藏品。随着年画被列入首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年画也成为众多藏家普遍看好的“潜力股”, 其收藏价值不容小觑。

  在收藏品交易市场上,年画藏品绝大多数是20 世纪50 年代以后的年画印刷缩样,民国时期的木版年画一张约在100元以上,清代的每张在300元至1500元之间,再早一点的旧年画,价格就不可估量了。

“年画艺术大师”陈兴才作品

  2004 年,在广州嘉德举行的中国精品年画专场拍卖会上,珍贵的木版年画估价多在数万元。清初天津杨柳青木版年画《尉迟恭沥粉金门神》和《秦琼沥粉金门神》,拍出了9.02万元的高价,开创了我国年画拍卖的最高纪录;一幅反映中国鸦片战争前边界原貌的清代黑白木版年画《大清万年一统地理全图》也以8.47万元成交。

  年画的前世今生

  年画,俗称“喜画”,是中国特有的一种传统民间美术形式,它以通俗的绘画语言表达了人们喜庆的审美情趣。年画历史悠久,最早可以追溯到汉代民间在门上绘“ 神荼”、“郁垒”的习俗,这也是贴“门神”的雏形。宋代经济繁荣,雕版印刷广泛应用,年画题材除了佛像和神像,开始涉及世俗生活,如反映钟馗有妻室的《鬼百戏图》和描绘街头杂耍艺人的《杂技戏孩儿图》。

  到了明朝后期,随着绘画和印刷技术发展,物质和精神生活日益丰富,人们期盼五谷丰收、子孙昌盛的心态显露,反映民风民俗、福祥吉庆的年画大量涌现,如《福禄寿喜图》、《一团和气图》和《南极星辉图》;门神画的题材也开始多变起来,除了秦叔宝、尉迟等武官形象之外,还出现了寓意“寿比南山、福如东海”的文官角色。

  我们一般称木版刻印或民国石印的年画为老年画,也叫旧年画;1949 年至今出版的年画为新年画。新中国成立后,年画家创作了大量以歌颂新中国和新生活为主题的年画,如赞美和平的《孩子爱鸽子》和宣传农业机械化的《孩子们参观拖拉机》。文革期间,历代留下的老木版年画,被当作“封资修”破坏,描绘“文革”时期各行各业人们的工作、生活风貌的宣传画全面取代了传统的年画,有的的宣传画下面就直接标注着“年画”二字。

  改革开放后,挂历和摄影等艺术作品开始走进人民生活,成为人们逢年过节的必备装饰品,年画的地位开始动摇。

  直至今日,人们只是象征性地在过年时贴一下年画,烘托一下节日的喜庆气氛,而真正反映年画艺术的作品则进入了收藏领域。



上一页12下一页





关闭窗口
光彩杂志社版权所有,转载请注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