到北京旅游,除了去闻名遐迩的故宫、长城、颐和园之外,不妨体验一次文化之旅,到国家图书馆,感受浓郁的文化气息,陶冶心灵


国图:守护文脉百年


http://www.gcmag.cn  《光彩》杂志2012年第2期  [字号:  ]  

作者:杨信

  在房地产发达的今天,地标这个词已经太过泛滥,文化地标的名称也被加诸于许多名不副实的建筑身上。然而,对于一个城市来说,最有资格称得上文化地标的,始终是图书馆,因为它是一个城市文化凝聚的核心所在。

  而对于一个国家,它的国家图书馆,更是本国历史和文明的具象体现。在首都北京,屹立于海淀区白石桥南长河畔的中国国家图书馆,已过百年华诞。它令国人自豪的,不仅仅是其国际上首屈一指的每日逾万人次的到馆读者流量,不仅仅是其25 万平方米、位居全球三甲之一的馆舍面积,也不仅仅是其拥有排名世界第五的浩瀚文献收藏、名列前茅的海量数字资源,比这些更重要的是,在这里,我们能够感受到一百年来埋藏在中国人心底“为往圣继绝学”的宏愿、“为万世开太平”的雄心,始终不曾磨灭。

 

新馆设有阅览区、研究区、学术区、艺术区、休闲区以及展览区和培训区

  走进国图,那恢弘的建筑以及浩瀚的馆藏,似乎正在静默地诉说着、观察着、遥望着,我们这个泱泱古国的过去、现在和未来。

  起于飘摇的京师图书馆

  中国国家图书馆的前身京师图书馆,成立于动荡中的清朝末年。1909 年9 月9 日,已是风烛残年的晚清重臣张之洞抱病奏请朝廷建立京师图书馆。十个月前,光绪皇帝和慈禧太后去世;半年前,清政府诏谕“预备立宪,维新图治”——日薄西山的清王朝在进行最后的自救努力。

  此时,西方各国在大都市设立公共图书馆已有近六十年的历史,起步较晚的法国,在1908 年时,仅巴黎也已经有了80所通俗图书馆……

  在中国,建设公立图书馆的要求也日渐高涨。著名学者罗振玉表示,“保固有之国粹,而进以世界之知识,一举而二善备者,莫如设图书馆”。他慨叹道,“方今欧、美、日本各邦,图书馆之增设,与文明之进步相追逐,而中国则尚阒然无闻焉。”与此同时,日本对中国珍贵私家藏书的觊觎,也引起了当时学部的重视,从另一个方面加快了清廷设立京师图书馆以免国宝流散的进程。

  张之洞上奏当日,清廷即下旨准行。同时,将翰林院所藏《永乐大典》、避暑山庄文津阁《四库全书》及各殿藏书等移送京师图书馆。京师图书馆在建立的第一天,就拥有了这些珍贵馆藏。

  然而,国家积贫积弱,使得图书馆筹建经费捉襟见肘。“请款”,成为当时主持筹建者最为重要、也最无望的工作。

  尽管如此,通过调拨内阁大库、国子监、南学典籍,采进、抄录江南私家藏书,拨入敦煌遗书,征集金石拓本等,到民国元年(1912 年),京师图书馆馆藏也小有规模,计有善本书880 部28412卷10822 册、阅览书4544 部122963 卷41504 册、敦煌石室唐人写经长短卷8662 卷。

  1912 年8 月27 日,京师图书馆因陋就简,栖身北京广化寺正式开馆接待读者,“无论士农工商军界暨女学界,皆得入览”。中国第一所国立图书馆虽然起步艰难,但毕竟实现了从传统藏书楼向近代图书馆的重要转变。



上一页123下一页





关闭窗口
光彩杂志社版权所有,转载请注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