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陈宝玉能把目标定位在比较好操作的“微电影”上,充分发挥自己的优势,关注现实、关注身边、关注个体经济这个行业,提高艺术水平,找出适合自己团队的商业运作模式,走出一条既能产生社会效益又能产生经济效益的路,前途不可限量


突破与定位


http://www.gcmag.cn  《光彩》杂志2012年第2期  [字号:  ]  

作者:张宜昌

  采访陈宝玉,两股意识流在脑海里搅动,既为这群草根个体户的执著感动,又对他们的发展前景担忧。如果他们仅仅为了圆一个电影梦而玩票,把拍电影当做自己精神家园里的一树桃花,这无可厚非,但如果要把电影这门综合艺术玩出水平、玩出层次,拍摄出让观众满意的电影、电视剧,前边的路既漫长、又障碍重重。

  和蹲在北京电影制片厂门外找角色的群众演员相比,陈宝玉们是幸运的,他们守家在地、轻轻松松地就过了一把明星瘾,圆了影视梦。但是,陈宝玉“环宇影视”的红旗到底扛得了多久呢?一旦他们的兴趣转移,一旦因为玩电影而影响了生意,一旦资金接续不上,他们还会坚守吗? 陈宝玉等几个铁杆影视迷虽然坚定如山,但是他们面临的困难太多了。眼下就有两道关隘,一个是突破,一个是定位。

  先说突破。目前,他们的文化素质和艺术修养以及专业知识都不足以撑起一部真正意义的电影,在专业方面亟需提高。资金来源更是无从谈起。靠大家瘦驴拉硬屎般集资也不现实。因为他们都是小个体户,虽然摆脱了贫困,但并不富裕,想给人在片子中插播些植入性广告,又不被看好。这些问题不解决,就没有出路 .定位更是个问题,是自娱自乐,还是商业运作,或是打造文化精品。目前,他们只能算是自娱自乐,尽管他们都在经商,尽管他们不缺乏商业头脑,但是他们的市场意识不强,商业运作不灵,打造文化精品更是心有余而力不足。突破与定位,像两道绳索捆住了陈宝玉。

  笔者认为,陈宝玉们应该扬长避短,他们有生活、接地气,尤其是都有执著追求的心和对电影的热爱。热爱是打开成功大门的钥匙。希望陈宝玉们不要浮躁,量力而行, 从小处入手, 从高处着眼,找对方向。

  目前影视界流行一种“微电影”,这种电影短则三五分钟,长则半个小时,却都有一个完整、动人的故事。这种微时放映、微时制作的微容量电影决定了它不必像传统电影那样费时、费力、费钱,它投资少、制作小、准入门槛低,不需要正规审批,也不需要专业导演和专业演员,可以借助网络平台大行其道。

  《第28 次中国互联网发展统计报告》指出,截至2011年6月末,中国网民已达到4.85 亿,近日发布的《中外电视剧产业发展报告》表明,全国有超过4000万人只观看网络视频而不看传统电视。

  网络的火爆透露出一个重要信息,新媒体环境下的“微时代”来临了! 一部又一部微电影像雨后春笋般在各个视频网站出现,他们利用网络视频的高点击率吸引观众眼球,进而实现广告收益。如吴彦组主演的《一触即发》就是把商业广告和微电影进行了巧妙的融合,被媒体和业内人士称为不是广告的广告,在网络视频上引起收视热潮。再比如,最近比较热的微电影《韩梅梅相亲记》片长仅14 分钟,推出后在各大网站走红,该片除了帮网站带来高点击率,也让观众对某款汽车产生了浓厚兴趣,还让它的主人、导演董松岩和他身后由大学生组成的“天堂映画”团队获利30万元。

  其实陈宝玉拍出的三部片子也属于“微电影”范畴,不知陈宝玉是否意识到了“微电影”的前景。如果陈宝玉能把目标定位在比较好操作的“微电影”

  上,充分发挥自己的优势,关注现实、关注身边、关注个体经济这个行业,提高艺术水平,找出适合自己团队的商业运作模式,走出一条既能产生社会效益又能产生经济效益的路,前途就ok 了。

  中共十七届六中全会提出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这不仅为我们指明了文化发展方向,也给文化产业带来新的商机。在十七届六中全会的春风吹拂下,文化大发展、大繁荣的时代就要到来,万紫千红的文化百花园里,一定会有陈宝玉培植的小花摇曳开放,散发出特有的泥土香味。






关闭窗口
光彩杂志社版权所有,转载请注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