监管的鞭子不抽打下来,行业龙头就没有主动向前的意愿,就决不肯对自己严加管束


一头“牛”的出轨


http://www.gcmag.cn  《光彩》杂志2012年第2期  [字号:  ]  

作者:陈国平

  大约二十年前,振兴民族奶业的呼声一度响彻云霄,“一杯牛奶强壮一个民族”,是当时媒体报道竞相引用的一种表述。二十年后的今天,民族奶业倒是振兴了,涌现了很多上市公司,但那一杯牛奶,别说强壮一个民族,只要不把人喝倒,就已是万幸了。

  自三聚氰胺事件以降,各种食品安全问题的雷不断被引爆,公众对国产牛奶的信心不断受到打击。2011 年12 月24 日,国家质量监督检验检疫总局公布的抽检结果显示,蒙牛乳业( 眉山) 有限公司生产的一批次产品被检出黄曲霉毒素M1 超标140%.与前些年牛奶厂家非法添加三聚氰胺的事件不同,这次蒙牛出事,是饲料把关不严造成的,与管理不善直接相关,因此可定性为事故。

  黄曲霉素是剧毒物质。按照国际通例,食品生产企业必须对相关指标进行严格检测,决不允许发生漏检的低级错误。蒙牛黄曲霉毒素M1 跟双汇瘦肉精很相似,问题在原料身上,作为常规检测项目,蒙牛没有自检出来,说明其在生产和质量的把控方面存在重大缺陷。

  这不得不让人对蒙牛的管理能力和诚信水准打上一个问号。蒙牛官网上宣称,生产线上的每一包牛奶都要经过9 道工序、36 个监控点、105 项指标检测,只要有一项检测项目不合格,整批产品都不允许上市。蒙牛在四川眉山基地本身拥有大型牧场,且工厂号称国内最高标准,为何毒牛奶还是堂而皇之地下了线?从特仑苏奶的虚假广告,到对同行的恶意攻讦,再到此次“致癌门”,蒙牛丑闻迭出,贻害市场大矣。这家一度被誉为“民族产业骄傲”的国内奶企标杆,枉有庞大的身躯,却无强健的体质。

  事件的后续处理,比事件本身更让人震惊。蒙牛虽在迫不得已的情况下第一时间向公众道歉,却有口惠而实不至之嫌,具体表现有三:一是把奶源问题归咎于巴蜀大地的阴湿天气,缺乏担当的勇气。按照蒙牛官网的说法,这家企业“建立的产品追溯体系可以保障每一个产品都能追溯到相关责任人”。但面对媒体质询,蒙牛方面却称由于追溯系统未完全建立,还不能追溯到是哪个牧场出的问题。二是蒙牛号称对此次事件的责任人进行了处理,却不肯公布责任人姓甚名谁,这种做派,名为惩处,实则是变相保护。

  三是事发不久,蒙牛即与伊利等奶业巨头以成本涨价之名同步提价,难脱垄断市场、操弄价格的干系,产业大鳄的傲慢与轻浮有之,给公众生命健康带来风险的内疚之心却荡然无存。

  监管部门查出问题并断然公布,铁面执法固然值得掌声鼓励,但在事故公诸于众后,却不见巨额罚金、勒令停产的雷霆霹雳手段。监管的软弱,从技术层面讲意味着监管能力与威力的双重缺失,从公众观感来看则与纵容作恶无异。这种负面影响不仅止于市场,更波及经济与社会的全部,当下最让人痛心的道德沦丧与风气败坏,最深的根源即在此。这也助长了企业的侥幸和懈怠心态,监管的鞭子不抽打下来,行业龙头就没有主动向前的意愿,就决不肯对自己严加管束,决不肯主动地去发现并解决问题。于是撞大运的心态开始弥漫,一旦有产品曝出质量或安全问题,则往往归咎于自己运气不好,四处推诿,甚至责怪媒体坏事。蒙牛“致癌门”发生后不多日,一度登上中国首富榜的宗庆后便放言,“近些年不少所谓的‘食品安全问题’都是有人故意炮制出来的,但一些媒体却利用消费者的心理大做文章”,云云。

  特别值得注意的是,正是在从民资主导转向国资控制的历程中,蒙牛不断曝出丑闻。2009 年中粮集团以61亿元巨资入主蒙牛,宣告了国资对国内奶业的终极统治。敬畏市场规律和游戏规则的优秀企业只能诞生于良性、公平的竞争环境中,而绝无可能生长在娇纵袒护的温室中。

  有谁还记得当年蒙牛被誉为“一头牛跑出火车速度”么?今天,“火车”与“速度”已成为让人百感交集的词汇。莽撞的巨兽,在歧路上发足狂奔,只是增加了公众的惊恐与不安。

  一头“牛”出轨了,怎么办?






关闭窗口
光彩杂志社版权所有,转载请注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