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仍然按照传统模式的轨迹走下去,我国经济有可能在2017 年前后遇上一道“坎”,因为有几条经济曲线可能在那时出现“拐点”


“十二五”规划的八大挑战


http://www.gcmag.cn  《光彩》杂志2012年第1期  [字号:  ]  

  亚洲知识管理协会院士、著名经济学家 陆 德2012年是“十二五”规划的第二年,中国经济发展转型已经到了刻不容缓的阶段。

  从国际层面看,预计欧元区2012年经济趋于零增长,GDP 涨幅不会超过1%,美国经济仍难走出疲弱状态,GDP 增长不超过2%.总体来说,欧美经济依然不景气,并有再次下滑的危险;国际需求不振,美国可能再次实施量化宽松的货币政策。

  从国内来看, 预计2012 年我国GDP同比增长8.6%-9.0%,呈前低后高走势;CPI 同比增长率在4%左右;M2同比增速15-17 个百分点;新增贷款规模达到7.96-8.63 万亿元;投资增速23%-25% ;消费增速15%-17% ;进出口增速低于15% ;出口增速降低,进口增速升高;贸易顺差减少。在今后一段时期,中国经济主要面临以下八方面的挑战。

  一是转型亟须平台。为了由“资源消耗型经济”转向“科技拉动型经济”,为了解决需求结构失衡并加大消费的拉力,转型的“基础平台”和“支撑点”

  是对教育、科技研发的投入和对人民收入水平的提升。为此,我国早在上个世纪末就开始做搭建“基础平台”和“支撑点”的前期准备工作。但由于重视不够,三个主要的基础平台迟迟不能到位。以教育投入为例,“九五”规划期间就提出要在20 世纪末达到教育经费占GDP 比重4%的目标,但连续3 个五年计划都没有完成,要拖到2012 年才能基本实现,前后拖延了17 年。这几个平台讲究的是中长期效应,不是一蹴而就的。所以说,今后10 年既是刻不容缓的“转型期”,又是我国追补相关政策和基础平台的“还债期”。

  二是转型呼唤高效。要转型,就要降低增长速度以进行内部调整,因此“十二五”将GDP增长速度降到7%.但据天则经济研究所对2011 年27 个省市经济发展目标的统计显示:增长10%以下的只有4 个省市,增长12%以上的有14 个省市,13%以上的有3 个省市。看来,追求增速而不是转变,仍是各地的规划重点。

  “十二五”规划中的能源总量在40亿吨标准煤左右,各地若如此“高速”,将打破“十二五”对资源、能源、资金、环境发展的统筹安排。中央和地方的步调不一致,转型的效率就要大打折扣。这样的实例,屡见不鲜。

  从对房地产价格的调控问题上,就可看出管控效率的低下:中央要求各地房价回归到合理水平,2009 年至今连发《国十条》、《国五条》、《国八条》。

  但在出台“房价控制目标”的600 多个城市中,除北京在表述中提到“稳中有降”外,其余城市基本都使用了与“GDP增速”或“人均可支配收入增速”相挂钩的软目标。

  三是投资计划需调整。我认为,“十二五”规划中的部分投资,还是显露出“投资拉动”的传统思路,而不是注重“转型”和“质量、效益”,因此部分投资计划需要重新调整。

  传统产业方面,预计汽车产量2015年达到4000万台,未来5年要增加2000万台,GDP是搞上去了,但有没有这样大的市场?再如电解铝行业,目前国内电解铝产能的开工率仅60%左右,存在产能过剩现象,但“十二五”规划要求有色金属工业增加值(可比价格)年均增长10%,十种有色金属产量年均增幅控制在8%左右。这会不会产生更大的产能过剩?

  再看七大战略新兴产业。现在各地都在搞LED,全国同类企业达8000多家,而它的光衰核心技术并没有解决,如果这些LED项目都建成投产,产能是否过剩?另外,电动汽车、太阳能、风能等也面临相同问题。

  很多项目都是好项目,若能循序推进,则利国利民;但若一哄而上,则又将是另一种场景。民营企业自负盈亏、自担风险,更要注重市场经济规律,不要盲目“追风”。

  四是未富先老。中囯从2001 年起进入“老龄化社会”,预计到2017 年左右“人口红利”将结束,而当前中囯的人均GDP仅在4000美元左右。也就是说,中囯在变成发达囯家之前已丧失了人口红利,进入“未富先老”的状态。

  据世界银行统计,目前全世界人均GDP 为8631 美元,我国连世界平均水平的一半还不到。与发达国家不同的是,中国所走的将是世界上极少遇到的“低收入阶段进入老龄化”的风险之路。而比我们收入水平低的印度、越南等国,则还有若干年的“人口红利”可以收获。

  到目前为止,中国还没有应对人口老龄化的国家级战略规划,更缺少与构建老龄保障体系相关的社会政策、资金支持以及民生工程。不过,老龄化也将带来巨大“机遇”——企业家们应抢战先机,这可是2亿多人的需求市场!

  五是贫困人口大增。中国制定的“贫困线”标准,长期都依据每人每天摄入热量2100 卡路里来推算。1997年调整标准时,食品的开支比例定为85%,这意味着,贫困人员除了用在食品上的钱外,几乎没有其他生活消费,远低于国际上对于“贫困线”的衡量标准——联合国“千年发展目标”确定的标准是,日均消费低于1 美元即属于“绝对贫困”。

  2011年中国贫困标准已上调到年人均纯收入1500 元,这使贫困人口总数大增,将突破1 亿。而新标准与国际水平相比仍然较低,甚至低于印度(印度贫困线标准为人均每天消费1.2美元)。在未来10年,随着“中国贫困线标准”的不断提高,财政压力将不断增大。

  六是工资倍增能否实现。“ 十二五”规划纲要提出:“城镇居民人均收入每年增长7%以上”:“最低工资标准年均增长13%以上”(即5年后有望接近“倍增”);“绝大多数地区最低工资标准达到当地城镇从业人员平均工资的40%以上”。到2011年3月间,已有26个省份将2011年居民收入增长目标定为10%以上。“工资倍增”呼声一片,民众翘首期盼,但这一计划能否实现?

  我国劳动者报酬比重在上世纪80年代初是适当的, 当时是56%左右,但后来一直在下降,目前比国际社会的平均数值低近20 个百分点,居民收入占比也从1992 年的68.6%降至2007 年的52.3%.这很不正常,说明我们在第一次国民收入分配中蛋糕切得不合理,60%被国家和企业拿走,只留下40%左右给老百姓。

  当前,我国不同行业职工的平均最高和最低收入差距达15 倍左右,居世界之首;而且,多数地区的最低工资标准还达不到当地平均工资的40%.目前,涨工资主要难在竞争性行业里的中小企业,这类企业利润微薄,工资整体水平较低。根据国家统计局数据,2009 年私营单位就业人员年平均工资为18199 元,仅相当于非私营单位在岗职工工资的55.6%,因此民营中小企业的“提薪”压力最大。

  涨工资,要使企业愿意埋单,也要让企业埋得起单。民营企业税赋较重,2008 年,中小企业流转税15003 亿元,占整个流转税的86% ;企业所得税4952亿元,占整个企业所得税的76%。一旦涨薪,企业就面临着“成倍增加职工工资”和“加大税赋”的双重压力,成了“夹心饼干”。

  七是节能减排问题。在中国经济加速增长的同时,中国的发展也日益接近资源消耗和环境污染的可承受边缘。2009 年,我国国内生产总值仅占世界总量的8.6%,而能源消费总量却占世界的19.5%.2010 年,我国GDP总量首次超过日本,但日本的能源消费总量是6.6亿吨标准煤,仅为我国的1/5.在“粗放式”增长中, 资源浪费、污染环境、效益低下是突出问题。

  “十二五”提出:“单位国内生产总值能源消耗降低16%”、“单位国内生产总值二氧化碳排放降低17%”、“主要污染物排放总量减少8%—10%”,而且都是“约束性”指标。上述单位减排降耗指标,虽然能达到单位GDP减排降耗的目的,但是,总的耗能和排放还是在继续增大。

  我国要求2005 年至2020 年15 年内二氧化碳单位GDP排放下降40%-45%,但是若GDP以8%以上的速度增长,则这15 年内GDP 将会翻两番,那么二氧化碳总排放量不仅不会减少,反而会增加1倍以上。“十二五”期间,我国将成为耗能和排放总量皆为世界笫一的国家,与全球提倡“低碳经济”趋势的冲突会日益加大。

  八是体制改革迫在眉睫。“十二五”规划提出“结构调整”、“机制改革”、“管理创新”,但未把“体制改革”列为重点。比如,集权式的资源配置制度使传统的经济增长模式难以突破,而腐败的根源也在于缺乏制度性保障。这些体制性问题,如不通过改革来解决,恐怕发展方式的转换很难实现。

  我认为,如果仍然按照传统模式的轨迹走下去,我国经济有可能在2017年前后会遇上一道“坎”,因为有几条经济曲线可能在那时出现“拐点”。比如,“人口红利”将会趋于0 ;比如,由于投资边际效益递减而使其投资的转换效率降至70%以下,以至使“经济增速”再不能达到高增长;比如,由于贫富差距加大而使基尼系数接近0.6 的“动乱线”等等。几条曲线如果同时出现拐点,将会对经济发展形成巨大的冲击。由此,我们也可体会出“经济转型”的重要性和紧迫性。(本刊记者高境根据陆德在“人才时代。领袖之道高峰论坛暨盛高咨询集团第十一届年会”的演讲整理,有删减)






关闭窗口
光彩杂志社版权所有,转载请注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