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外食品安全制度略览


http://www.gcmag.cn  《光彩》杂志2011年第8期  [字号:  ]   [关键字:  食品安全]

作者:王振家

  民以食为天,食品安全直接关系到国民的身体健康和生命安全,因此为世界各国政府所重视。新世纪以来,世界主要发达国家采取了多种办法来完善食品安全机制,其中有很多我们可以借鉴的地方。

  欧洲:推行全程监控体系

  上世纪90年代末,“疯牛病”让欧洲深陷食品安全危机。2002年初,欧盟正式成立欧洲食品安全局(EFSA),统一管理欧盟食品安全事务。欧洲食品安全局是专门进行食品和饲料安全风险评估的机构,其科研工作完全独立于欧盟,与欧盟成员国合作,与欧盟委员会、欧洲议会和成员国分享该领域的风险交流,提供食品安全意见和建议。这一年,欧盟针对食品安全问题首次提出“可溯性”概念,将食品、饲料生产、加工及流通各环节的溯源制度写进法律。2006年,欧盟推行从“农场到餐桌”的全程监控体系。

  在英国,食品标准署承担着维护食品安全的重任,它不仅要检测市场上的食品,还负责监管食品产地,比如食品标准署至今还在监控切尔诺贝利核事故发生地的绵羊情况,2009年还发布公告对269 家农场的绵羊产品进行限制。在该署的官方网站上,可以查询到所有召回产品的信息,甚至包括某公司出品的咖喱鹰嘴豆被召回的原因——标签中未显示含有芥末,而芥末会引起过敏者不适症状。

  法国也十分重视食品供应源的监管,牛、羊、猪在出栏之前就有识别标签,由电脑网络实时跟踪;这种身份标识贯穿于屠宰、销售等各个流通环节,监管部门可以随时通过这个“身份证”查到某种食品的前世今生。法国的葡萄酒和奶酪都有相关的原产地标识;贴有生态食品标签的食品,95% 以上的原料经过授权认证机构的检验,无污染、无公害;这些工作分别由农业部的食品总局和原产地研究院完成。此外,法国各大超市拥有自主认证标识,比如家乐福的食品质量认证标识已经有超过15年的历史。

  德国是将“可溯性”原则贯彻得最好的国家,超市里的每只鸡蛋上都有一长串的数字标识,记录了这只蛋的产地(具体到某鸡场的某鸡笼)及母鸡的饲养方式,消费者可据此标识来选购。一旦出现食品质量问题,这些标识是找到问题根源的最佳证据。例如2010年德国市场上一些鸡蛋发现了二恶英,德国安全食品管理机构通过鸡蛋上的数字标识追查,将污染源头锁定在石勒苏益格——荷尔施泰因州的一家饲料原料供应商。此外,德国对食品问题企业的惩罚力度也相当大,二恶英污染鸡饲料事件中,德国农业部宣布临时关闭4700多家农场,肇事者需要支付的赔偿也高达每周6000万欧元。

  芬兰食品安全重在抓源头,防范食品链“从农场到餐桌”中每一环节的隐患。2006年起,芬兰《食品法》新法规要求所有生产和经营食品的企业制定内部监督计划,让企业自主严控食品安全隐患。在芬兰,食品相关企业的法律意识很强,90% 以上的企业制定并实施了内部监督计划,并通过了芬兰食品安全管理局的检测。牛奶是芬兰人餐桌上必备的食品,每人每年平均饮用130 立升牛奶。芬兰最大的奶制品企业瓦里奥公司为保证奶源安全,向每个牛奶场主发放《牛奶质量手册》,其中规定了原奶的质量标准、卫生要求、奶牛饲料和喂养要求以及牛场环境指标。



上一页12下一页





关闭窗口
光彩杂志社版权所有,转载请注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