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替代食物网络”的中国实验


http://www.gcmag.cn  《光彩》杂志2011年第8期  [字号:  ]   [关键字:  食品安全]

  目前,主流的食物体系是由少数大型农业企业垄断,大量流通、零售部门参与形成工业化的、资本密集型的、长距离的全球食品供应系统。这样的食品系统超越了生产与消费活动的生态网络尺度,因而只能依靠大资本、认证、标签和专家系统,并且导致了生产过剩、乡村环境恶化等问题。

  在食品安全问题日益凸显的背景下,一种与主流食物体系相反的直销本地有机食品模式开始流行。在这种被称为“替代食物网络”(即AFNs)的体系中,食物链条中的层层环节被打消,由一部分城市居民直接与一部分城市周边的农民达成协议,由农民提供绿色无污染的食品,居民则保证以略高于市场价格的价格进行购买。

  在中国,有机农夫市集和社区支持农业(CSA )是替代食物网络的主要形式。一方面,一些志愿者开始组织有机农夫市集,让消费者和农户能够面对面交流;另一方面,更多的消费者成为“城市近郊农夫”,试图和农民直接联系,建立“自供”渠道。

  实验之一:

  有机农夫市集:城乡互助新平台

陈艳红已经参加了三次有机农夫市集,她希望通过与其他“农夫”的交流能寻找到更好的发展途径

  7 月16日早晨,北京玫瑰园公园异常热闹,公园的南门挂着一张写着“北京有机农夫市集”的横幅,横幅旁,十多家有机农场、有机个体农户和手工作坊带着自家的招牌产品来练摊。

  菜摊上的蔬菜和水果都不那么好看:大小不一的西红柿,掉了花儿、打着弯儿的黄瓜,还有常能发现虫眼的桃子。一位农户把手里的黄瓜用纸巾蹭了蹭,吃了起来,“这些蔬菜和水果没有打农药,都可以直接吃。”除了新鲜的有机瓜果和蔬菜,市集上还有自然加工的干货、茶叶和米面杂粮,无添加剂的法式奶酪、比利时风味果酱、家酿的米酒和环保的有机手工肥皂等。

  陈艳红是顺义区李桥镇沮沟村的村民,平时负责在家里照顾老人和孩子。她的家里有个小院子,五六年前,她开始在院子里种菜、养鸡,陈艳红完全不用化肥,就用鸡粪、猪粪或家里化粪池的粪肥浇菜。“最开始就是图家里人吃菜方便,怎么好吃怎么种。”经常有城里人到附近钓鱼,路过陈艳红家,看到她家散养的鸡,提出要买些鸡蛋,接着又有人要买菜。

  陈艳红用土法种的菜自然比城里卖的好吃,时间长了,回头客也多了。现在陈艳红每周可以卖掉十多斤鸡蛋,一斤能买到二十多元,菜也能卖到七块一斤。在上大学的外甥帮助下,陈艳红在网上开了微博,宣传自己的产品,又到城里参加有机农夫市集,每次都能卖到上千元。

  和陈艳红相比,焦念荣的投资大得多。

  在去年之前,焦念荣还是中关村的“IT精英”。和众多白领一样,每天周转于各种饭局中。焦念荣的妻子是产科医生,主要工作是做婴儿的畸形筛查,在他们的一项研究中发现,问题食品是导致婴儿畸形和不孕不育的一个主要原因。

  这让焦念荣有点害怕。此后,没事儿的时候,他就常去北京周边的农村转悠。“太恐怖了,我们吃的猪、牛、羊不是病了才打药,而是预防性打药,一个礼拜打一次。”在北京的寿光蔬菜基地,种菜的农民跟焦念荣说,那些打过化肥和农药准备运进城里的菜他们是绝对不吃的。

  2010年7 月,焦念荣在北京延庆县康庄镇王家堡村租了80亩地,成立了北京悠然社商贸有限公司,专门种植玉米、小麦和有机蔬菜。

  悠然社只给固定的会员配送,会员实行预付款制,先把菜钱打到会员卡里,然后通过网络或电话定菜,送货时可以直接刷卡。焦念荣认为,自己的农庄比单个农民更有资金、技术等方面的优势。

  参与有机农夫市集的还有一些社会公益组织。国仁绿色联盟是农民合作组织的经济联合体,隶属于中国人民大学乡村建设中心。联盟在一定门槛上,和固定的、可信赖的农户合作,一方面提供技术帮助,从技术层面确保有机产品质量,同时也帮助承担运费、包装等,帮助农民降低成本,确定农民能赚到钱。同时,联盟也会组织卖家深入农户采购,帮助农民获益。



上一页12345678下一页





关闭窗口
光彩杂志社版权所有,转载请注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