非公有制经济组织人才建设探讨


http://www.gcmag.cn  《光彩》杂志2011年第2期  [字号:  ]  

作者:王思语
  经过三十余年的努力,我国非公有制经济取得了长足发展,已成为促进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力量,非公有制经济组织人才是人才队伍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
  随着市场经济体制的完善,改革开放的深入,特别是我国加入世贸组织后,企业间的竞争已由产业技术含量和管理水平的竞争演变成了企业人才的竞争,企业人才成为应对国际、国内市场竞争,实现企业战略目标和持续发展的首要资源。建设一支与非公有制经济发展相适应、结构合理的人才队伍,对推动经济新一轮跨跃式发展,推进社会全面进步,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非公有制企业人才工作的现状
  市场经济条件下,企业之间的竞争,主要表现为企业人才队伍的竞争。由于非公有制经济组织独特的发展背景和渊源,人才工作问题显得较为复杂。表现在:引进渠道不畅,人才总量不足。非公有制企业由于其自身存在经济存盘量小和经营理念浅等制约因素,在人才引进和使用过程中往往容易出现盲目性、无序性、短期效应等不良倾向。如在人才引进的诸多渠道中,往往采取“挂”、“挖”、“借”等方式。在非公有制企业中,人才总量不足、人才结构失衡也是一个突出问题。据抽样调查,非公有制企业中,从业人员学历层次不高,具有专科以上学历的仅占9.5%;有专业技术职称的不足10%;技师、高级技师更是缺乏。事实说明,企业内部的人才基础相当薄弱,“自我造血”功能严重匮乏。
  创业环境不佳,人才心态不稳。近年来,各级政府纷纷出台了各项有利于人才引进和使用的优惠政策,目的是为了降低企业人才使用的成本,谋求人才生产的利润最大化,但也带来了少数非公有制企业在人才使用上急功近利和短视行为,忽视构建有利于人才施展才华、创造价值的内部环境,在过分追求效益的目的驱使下,挫伤了人才自主创业、自我创新的积极性,导致企业和人才之间出现了裂痕,甚至走向对立。出现了不少非公有制企业在人才使用中“重使用、轻培养,重当前、轻长远,重个体、轻全体”的现象;个别非公有制企业主有失诚信、不能履践承诺;极少数非公有制企业主自身在慧眼识人、大胆用人、坦荡容人上还存在偏差,导致人才就业心态不稳,企业对人才的凝聚力不强,给企业发展带来不利影响。
  不具规模效应,人才氛围不浓。在高层次人才的引进和吸纳上,存在留人难的问题。在非公有制企业的横向层面上,缺乏必要的信息沟通和行业协作,没有形成具有产业特色和人才规模效应的热点行业和区域,也使个别高新技术产业已有的人才感到冷落和彷徨。某些非公有制企业还多少留有家族企业的痕迹,缺乏开放的胸襟、平等的机遇、长远的计划。
  文化品位缺乏,人才生长不良。企业文化是引导企业向高层次发展的一种理念,一面旗帜。“文化”的内涵不仅包括人才创造的物质财富,企业提供给员工的一切物质待遇,更包含在长期的生产实践中,企业与员工共同追求的精神目标,那就是享受成功、体验价值。而非公有制企业大多较重视企业经营中的资产要素和技术要素,强调引进最先进的技术设备,但却忽视人的因素和企业管理,忽视建立良好的人文环境、培养能够有效支配资源的管理人员。

加强非公有制经济组织人才队伍建设的对策与建议
  (一)进一步提高人才队伍建设重要性的认识切实加强对人才队伍建设的领导,把非公有制经济组织和社会组织人才纳入整个人才发展规划。加强非公有制经济组织中经营管理人才、专业技术人才、高技能人才队伍建设,不断壮大非公有制经济组织人才总量,全面提升非公有制经济组织人才素质,努力改善其结构。要认真做好对非公有制经济组织人才的调查统计,及时了解其现状、变化和需求动态,积极做好非公有制经济组织人才队伍的科学预测工作,制定切实可行的非公有制经济组织人才发展规划。
  努力提高非公有制经济组织和社会组织人才的政治和社会地位,营造“尊重劳动、尊重知识、尊重人才、尊重创造”的氛围。各级党委、政府要关心非公有制经济组织人才在政治上的进步,积极培养和发展非公有制经济组织中符合入党条件的优秀分子入党。评选突出贡献人才奖、评定特级专家等,要对非公有制经济组织人才一视同仁。通过各种宣传媒体,进一步宣传非公有制经济的成功经验和做法,在全社会形成高度重视非公经济组织人才队伍建设的舆论氛围,对非公经济组织及其人才在政治上给地位、政策上给支持、服务上给方便、法律上给保护,为非公有制经济的发展提供良好的社会环境。
  充分发挥相关行业部门的业务指导作用。比如工商部门可以依法引导非公经济组织加强现代企业制度建设,加强人才的培养与引进,推动资本和人才同步结合,提高非公经济组织的人才配置水平。工商联、个私协可以作为政府联系非公经济组织的桥梁、纽带,听取企业主与人才各自的建议和呼声,协调两者之间的关系。而各行业有关部门可以做好非公有制经济发展规划,并对所需人才进行科学预测,提出科学意见,使人才队伍建设同行业发展统筹考虑,统一安排,同步实施。
  (二)为非公有制经济组织和社会组织使用管理人才创造有利环境加强培训工作。建立政府引导、企业主导、社会参与的培训机制,加大对非公有制经济组织人才培训的投入。建立“谁培训、谁受益”的培训机制,鼓励和帮助非公有制经济组织积极开展自主培训;支持、鼓励各种社会力量参与非公有制经济组织人才的培训,并在政策上给予必要的倾斜。建立培训工作宏观调控机制,整合培训资源和工作力量。要分层分类抓好非公有制经济组织经营管理人才的培训,做到有计划、有分工、有重点,避免多头培训、重复培训。
  改进专业技术资格评审工作。畅通非公有制经济组织评审专业技术职务任职资格的渠道,支持非公有制经济组织人才本人直接或通过所在单位、人才服务机构申报专业技术职务任职资格评审。不唯学历、不唯资历,注重工作业绩和科研能力,鼓励贡献突出、具有较高专业技术水平的优秀企业家和高级管理人员申报各级各类专业技术职务。
  提高人力资源管理水平。各类非公有制经济组织应建立与现代企业制度相适应的人力资源管理制度,掌握和运用现代人力资源管理技术,创新人力资源管理服务模式。要牢固树立以人为本的管理理念,大力实施人才兴企战略,把吸引、培养与使用好人才当作战略任务切实抓紧抓好。各类非公有制经济组织可根据自身发展需要与骨干人才对企业贡献情况,采取期权、股权等多种奖励形式,不断提升非公有制经济组织对人才的吸引力、凝聚力。
  (三)为非公有制经济组织和社会组织人才创造良好的创业环境,营造有利于非公有制经济组织人才成长的社会环境创造良好的科研条件。政府各类科研资助、基金和项目,都要向非公有制经济组织开放。鼓励有条件的非公有制经济组织建立研发机构、博士后科研工作站。引导国有大型企业、省重点实验室、高等院校到非公有制经济相对发达地区,建立一批公共实验室、行业技术中心、区域技术中心,为非公有制经济组织创造科技资源共享的条件。
  全面落实社会保障政策。坚持做到在聘用人才的同时,落实好人才的社会保险,解决非公有制经济组织人才的后顾之忧。
  加大激励扶持力度。完善非公有制经济组织人才激励制度。优化非公有制经济组织人才工资水平决定机制和正常的工资增长机制。合理确定岗位之间、岗位类别之间的差距,对关键岗位、业务骨干、拔尖人才在分配上给予倾斜,努力做到一流人才、一流业绩、一流报酬,体现人才的价值。鼓励和引导企业创新分配制度,逐步建立市场机制调节、企业自主分配、职工民主参与、政府监控指导的企业薪酬体系。探索多元化的分配形式,逐步建立健全鼓励人才创新的分配制度和激励机制,完善技术、专利等知识产权入股制度和技术创新人才股权、期权奖励制度以及劳动、资本、技术、管理等生产要素按贡献参与分配的制度。
  当前,正是我国非公有制经济由“数量型、劳动密集型”向“品牌型、技能管理型”转变的重要时期,做好非公有制经济组织人才队伍建设是发挥人力资源优势、提升非公有制经济的发展水平、推动非公有制经济持续健康发展的关键。只有强化人才的经营意识,树立风险管理的理念,通过深入细致的精细管理,才能为企业培养人才、管理人才、提高人才、储备人才。





关闭窗口
光彩杂志社版权所有,转载请注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