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表明了一个心酸的现实:就资产安全、投资渠道和创富机会而言,国民能做出的选择实在太有限了


当“有钱就买房”成为全民冲动


http://www.gcmag.cn  《光彩》杂志2011年第2期  [字号:  ]  

作者:陈国平
  在任何国家,最富有的人把钱投向何处,向来是媒体报道的不老话题。美国的富豪们如比尔。盖茨、巴菲特等人喜欢做慈善,把几百亿身家投进去时连眉头也不皱一下。那么中国的富豪们热衷于做什么呢?是投资房地产。
  1月中旬,“福布斯”中文版发布的财富白皮书表明:到2010年末,中国资产在千万元以上的富豪达到38.3万人,身家超过亿元的富豪则在2万人以上,在投资方面,千万富豪选择房地产投资的超过六成;由于房地产价格近十年持续攀升,房地产行业的客观利润直接造就了中国11.6%的千万富豪。
  以上数据或许略显抽象,更生动丰富的场景浮现在海外。从北美大陆到澳洲海岸,从伦敦富人区到东京郊外,中国富豪们在一个个国家掀起购房风暴,给当地低迷的经济打了强心针,出手之阔绰让人傻眼。为了讨好来自中国的大买主,金发碧眼的开发商甚至在新建的公寓中把华人避讳的“4”这个数字也抹掉了。
  很显然,在今天的社会语境中,类似“超过六成的千万富豪选择房地产投资”或“中国富豪抢购海外宅第”的消息,肯定会激起公众的焦虑。想想千百万在大都市中漂泊的“蚁族”,想想“蛋形蜗居”、“胶囊公寓”、“集装箱住宅”,想想一代“房奴”的悲苦处境,对比富豪们谈笑间搞定一套又一套大屋豪宅,这种反差确实很难让人心如止水。更要命的是,富豪买房的故事,偏偏夹杂了太多有关权钱腐败的插曲以及“二奶”、“小三”之类的香艳传说。于是,酣畅的楼市,热钱滚滚,压抑不住某些不平之气。
  但我们也应清醒地看到,富豪群体热衷投资房地产,只是很表面化的社会现象,倘若因此就把富豪们列为推高房价的罪魁祸首,甚至作为“仇富”的依据,则是不可取的。在正常的市场体系下,任何投资倾向并不涉及个人道德或社会伦理,而只关乎对市场前景的判断。在中国,之所以有这么高比例的富豪们属意于房地产投资,只是表明他们认为房地产是资金保值增值的最优选择。而选择购置海外房产,也是比较了国内外房价后的合理之选(比如,在最近十年里,普通家庭购买一套住宅的价格,在美国大约维持在年人均收入的6.4倍,而在北京则是22倍)。
  其实,重视房地产并不是富豪群体的独特喜好,而是不论收入高低的全民共识;有钱就买房,没钱就千方百计借钱买房,则是近年才演化出来的全民冲动。在以市场为主体的社会里,资本是长着“眼睛”的,全民买房行动看似毫无理性,近乎疯狂,然而国内房价连年飙涨、国外的房价相对比国内还便宜,这种现实恰恰促使每个理性的个体投资者认真算计,只不过算计结果相加后导致了整体的非理性。这也表明了一个心酸的现实:就资产安全、投资渠道和创富机会而言,国民能做出的选择实在太有限了。
  对于中国这么庞大复杂的经济体来说,房地产是美酒,虽然诱人,但毕竟不能成为主食,喝多了难免脚下虚浮,酗酒则很可能患上不治之症。如果住房投资占据主导地位,必然挤占其他投资,在产业上的含义就是“一业兴旺百业衰”,会给消费、物价、金融等所有相关体系带来风险。当前的真正隐忧是,依然处于上升趋势的房地产投资已跃居固定总资产投资的第二位,仅次于制造业,占GDP的比重也在不断扩大。而近年资本流动性过剩导致的房地产市场投资尤其是投机成分比重过大,则为整体经济埋下地雷。
  宏观上看,住房是国民经济中的刚性需求,中国波澜壮阔的城市化进程为房地产的繁荣发展创造了坚实基础,而政策助推则带给这个行业更为充沛的动力。自2003年房地产被国务院文件正式定性为“支柱产业”以来,国内几乎所有地方政府都熟练地掌握了“卖地生财”的高招,在房地产业呈现非理性繁荣的同时,地方财政对房地产业的依赖加深,一些地方与房地产相关的收入竟占到当年财政收入的60%,这样又反过来刺激了政府的卖地冲动。地方政府在面对解决百姓住房问题与土地财政问题的两难抉择中,断然地倾向于后者,从而不断推高房价。根据国土资源部有关负责人的披露,2010年全国土地出让金总额达2.7万亿元,同比增幅70.4%,这是创下卖地新高的“盛宴”,对于房地产行业的“最严调控年”而言,无疑是个嘲讽。
  值得关注的是,最新定调的“十二五”规划中明确提及扶持新能源等战略性产业,但没有提及房地产业。这个曾经的“支柱产业”正褪去耀眼的光环。“人口红利”即将耗尽,“卖地财政”曲终人散,居民保障性住房应时而兴,房价最终平顺企稳,一个以房地产为主要内涵的财富形成时期完全定型,这些都应该是可预见的大结局。无法预见的是,走完这个过程要经历多少波折。(作者为浙江评论在线新闻部副主任)





关闭窗口
光彩杂志社版权所有,转载请注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