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将新锐的设计和营销理念转换为品牌提升的持续动力和商业利益,是永久需要攻克的难题之一


永久:改变才能长久


http://www.gcmag.cn  《光彩》杂志2010年第11期  [字号:  ]   [关键字:  品牌 永久]

作者:高境
在23岁的陈闪手里,老永久掀起“永久C旋风”

  提到“永久”这个老牌子,很多人的记忆里就是那辆黑色的经典28自行车。上世纪五六十年代的大街上,黑色的永久随处可见,但现在,街头已难觅它的踪影。
  2010年八九月间,早已不为人瞩目的永久却以一种意想不到的方式重回公众视野。被命名为“永久C”的永久系列新自行车图样迅速在年轻人聚集的天涯、豆瓣、开心网和新浪微博等知名SNS网站疯传。其中开心网上一个帖子被转了40多万次,大家毫不吝啬自己的赞赏:“腔调”、“长草”、“给力”等等,由此迅速聚集起一批永久C粉丝。

永久C旋风
  永久C的设计出自一个年轻的设计师团队,他们有个很潮的名字,叫做乘思(crossing)。乘思的十几个成员,有学工业设计的学生,也有插画师,这使得他们能够从不同的层面为项目出谋划策。
  2009年10月,乘思的发起者、同济大学建筑系研究生高庶三找到永久,提出想把自行车设计纳入商业体系——在欧洲留学时,作为自行车爱好者的他就产生了这样的想法。而与同济大学一直有合作关系的国产自行车品牌永久自然成为他们首选的合作对象。
  在借鉴了永久车老款款式的基础上,设计师们把车身换成了更轻盈的材质,并拆掉了挡泥板等现在已经冗余的组件。而对自行车的颜色,他们摒弃了自行车行业固有色卡上的配色方案,采用了一些时尚行业里的亮丽颜色。
  永久C的冲击波不单体现在设计上,它还给骑行一族一种理念和文化上的感召。比如,永久C中的C包含6层含义:中国 (China),经典(Classic),都市(City),多彩(Colorful),自行车(Cycle),文化(Culture)。它希望给人带来轻快、自由、低碳、时尚、充满温情与欢乐的都市骑行感受。由此,永久C还提出了“轻客(Chic Life)”的概念——“没什么,就是一群骑单车的人”,永久给了轻客这样的定义。像周迅、彭坦、春晓以及姬十三等名人如今都已是轻客一族。
  9月9日,永久C的官方淘宝店开张了,这是目前永久C唯一的销售渠道。显然,永久传统产品的中低端经销商们并不适合销售永久C,而能快速低成本实现的销售方式,就是网络。
  不到半个月,首批生产的500辆车一销而空,豆瓣上、新浪微博上,新车主们纷纷秀出照片,而只赶上第二批的顾客,不少要等到国庆节之后才能收货。永久C的员工不无得意地说:“现在买车的人里其实没有一个看过真车。”
  永久C的主要消费群体以年轻人为主,售价在699-999元之间。在原先经典的款式上稍微加上了潮流线条,颜色使用上非常大胆,有中国红、薄荷绿、象牙白、冰雪粉、天空蓝等10多款共五大系列,而且名字都很新颖,比如北山系列、颐和系列、五原系列、柳荫系列、淡水系列。这几个系列来源于城市的道路名称,像杭州的北山路,南京的颐和路等,都是一些适合骑行的路段。
  此后,一些经营创意产品、潮流产品的门店找上门来,愿意经销永久C.永久的第一家直营店,也很快将在杨浦区老工业区永久的老厂址开业。

少帅陈闪
  在摩登的上海街头,23岁的陈闪看上去是一个再普通不过的青年。横纹T恤,牛仔裤和白球鞋,身上甚至找不出一件彰显身份的配饰。殊不知,老牌自行车企业永久正是在这个年轻人手里掀起了“永久C旋风”。
  2010年10月18日上午9点,陈闪准时出现在他位于南汇区南六公路818号的办公室里。这里是上海永久自行车有限公司以及其所属的集团公司——中路集团的所在地。两年前,人们提到陈闪,大多会说他是中路集团董事长陈荣的儿子,给他贴的标签是富二代、海归。2009年开始,他有了一个极其重要的身份:上海永久自行车有限公司董事长。“做自行车是做实业,能学到更多的东西。”父子沟通后达成了这样的共识。
  在中路集团的业务体系里,房地产、保龄球等行业是大头,自行车排在第二梯队,这也为陈闪执掌帅印留下了更自由的空间。但是,一个年轻人若想维持永久这个老品牌的生存,甚至在老品牌身上做出成绩,谈何容易!
  在设计团队乘思找上门时,刚刚接手的陈闪正试图为永久的未来找到一条新路。对永久而言,继续在价格上较劲,将把永久和行业都推向绝境。而自行车高端市场,主要被一些技术能力更强的合资、外资品牌把持,也不是永久的菜。因此,永久必须在传统市场之外找到突破口,这恰与乘思的意图不谋而合,甚至具体到开发复古车型这个构想本身,也与永久今年70周年纪念的主题相扣。
  在这之前,永久曾请过法拉利的设计公司宾尼法利纳做过设计,还与同济大学合作进行设计探索,但出来的样品因为造价太高、技术可实现性欠缺乃至造型过于前卫等原因,都被永久作为概念储备而“雪藏”。这样的情况在设计界并不罕见,不少设计师偏爱把产品作为工艺品来设计,对实用性考虑不足。
  但由于必须拿出真金白银投入研制,接触之初,永久对乘思还是颇有顾虑。乘思随即提出了前期不收取费用、根据销售情况来分成的共担风险合作模式。陈闪决定试一试。今年年初,乘思团队钻进永久的车间,和永久的技术人员进行商讨,项目正式上马。
  “直到永久C在网上火起来,我父亲才知道了这个项目。”陈氏父子二人的默契是,不在乎从中能赚到多少钱,重要的是陈闪能从这个项目中学到什么东西。

仅仅是开端
  “我们自己就是永久C的目标群体,所以知道需要设计什么样的车。”在乘思的成员们看来,这样的反响虽高于预期,但也算意料之中。结果,老永久以网络上口碑相传的形式,一夜之间回到了大众身边。
  尽管永久C开局不错,但还远远谈不上商业成功。在已接到的永久C订单中,从事设计和时尚行业的客人居多,而在已销售车型中,迎合当下复古潮流的款式卖得最好,其他类型表现平平。
  对于这一点,陈闪有清醒的认识,“永久C产量小、成本高,还是一个小众产品,对永久品牌形象的宣传也还有限。”而永久的目标还是要落到大众市场。陈闪表示,永久将打算在不同产品线上进行类似永久C的探索,开发更适合城市大众的新车款,并可能会有更多设计上的对外合作。
  自从结束设计进入现实的生产和销售环节,永久C遇到了前所未有的挑战。比如在中秋节那天夜里,一个网上客服被客户骂到痛哭,因为客户觉得实车和图片有细节出入。因此,如何将新锐的设计和营销理念转换为提升企业品牌的持续动力和商业利益,是永久接下来需要攻克的难题之一。
  永久C未必是一剂救命良药,但足以让陈闪尝到甜头。更重要的是,他意识到永久对于自己的价值:如果资源调配得当,他为这个面临转型的老品牌做的事,比起作用于一家成熟的大公司,或者一家初创的小公司,效果要明显得多。“老实说这是取巧,我们用有限的投入、有限的风险就做了一件可能带来很大改变的事情。”


链接:永久档案
  1940年,日本人在上海开了第一家全线生产自行车的工厂——昌和制作所,生产的第一辆自行车起名“扳手牌”,这是永久牌自行车的前身。
  1949年新中国成立后,昌和制作所开始生产永久牌自行车。
  1952年,永久自行车年产量已经达到28767辆,占全国自行车产量的1/3以上。
  1986年年底,全国第一个自行车生产集团——永久自行车集团成立。
  1993年,集团改名为上海永久自行车公司,7月改制为上海永久自行车股份有限公司,并于同年11月在上海证券交易所挂牌上市,但公司此后的发展出现波折,曾连续3年亏损。
  2001年5月,上海证券交易所暂停公司股票上市;同年,做保龄球起家的上海本土民营企业中路集团入主永久,虽扭亏为盈,年产量达到220万台之多,但行业利润率低、竞争激烈,且面临着汽车和电动车的冲击。





关闭窗口
光彩杂志社版权所有,转载请注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