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企业缺什么


http://www.gcmag.cn  《光彩》杂志2006年第2期  [字号:  ]   [关键字:  中国企业 瓶颈]

作者:■张维迎
  在人类的历史上还没有哪一个国家的企业像中国的企业一样,在如此短的时间内就被抛向全球竞争的舞台

  中国的企业,中国的企业家,整体来讲已经伴随着改革开放走过了20多年的辉煌历程。但是,他们今天也面临越来越多的困惑。其中,最直接的困惑可能是:为什么赚钱变得越来越难了?
  过去有句话是“稍不留神就赚钱”,现在可以说是一不小心就亏损。我们好多的企业过去经历过高速增长,在几年、十几年的时间里,就从无到有,成长为很有影响的企业。但是他们现在发现要维持企业的成长变得越来越困难。
  中国好多的企业实际上正面临着一个增长的瓶颈。要突破增长的瓶颈,就需要中国的企业家想出各种各样的应对措施。比如,TCL 采用国际战略联盟,收购跨国公司,试图获得自己的核心技术;联想集团则进行了战略性裁员,并收购了IBM 个人计算机系统,借船出海打造国际品牌;方正集团提出了“专业化为基础的多元化”发展战略;万通集团引入国有大股东天津泰达集团;用友软件请来了空降兵,等等。所有这些应对反映出一种迷茫、困惑,即在增长越来越难,赚钱越来越不容易的情况下,如何突围?如何发展?
  必须承认的一点是,中国企业面临的挑战比许多其他国家的企业在发展过程中遇到的挑战要严重得多。在人类的历史上还没有哪一个国家的企业像中国的企业一样,在如此短的时间内就被抛向全球竞争的舞台。发达国家的大公司都经过了由地方企业发展到全国性企业,再到国际化企业这么一个长期的、循序渐进的成长过程;经过了国内市场的若干年的磨练,在国内创造了一些核心竞争力之后,才走向国际。即使在上世纪60年代、70年代,欧洲还不是一个一体化的经济,欧洲好多的大企业仍然是非常本地化的。随着近二三十年美国、日本企业进入了欧洲,欧洲企业才真正开始面临国际化的竞争。日本的企业也是逐步通过战后不断的发展,国内市场的保护,到上世纪70年代、80年代才开始走向世界。韩国的企业也经历了类似的过程。但中国的企业不允许有这样的过程,我们的企业许多还处于创业的阶段,有些企业还不知道如何制定战略,根本没有什么核心竞争力,甚至连基本的管理制度都没有建立起来,就要面临着国际化的竞争,就要“与狼共舞”,这一点可以说是非常残酷的。这是全球化和加入WTO 给我们带来的挑战。
  我曾借用过一个比喻,中国的许多企业,特别是私营企业,一直以来就像是光着身子在黑夜中奔跑,大家谁都不觉得害羞,因为谁也看不见谁,现在突然之间天亮了,所有的人都感到非常尴尬却又无可奈何。
  全球化和WTO ,以及国内的经济体制改革,从根本上改变了中国的市场结构和竞争格局。在过去竞争不激烈的情况下,企业不需要什么核心竞争力,只要抓住机会就可以发财。但现在,企业核心竞争力变得越来越重要了,可我们国家的企业最缺乏的就是核心竞争力,特别是全球市场上的核心竞争力。4 年前,我曾概括衡量企业核心竞争力的几个标准,说得通俗点,就是“偷不去、买不来、拆不开、带不走”。我们看看中国大量的企业,自己做的东西,别人很容易摹仿,自己生产的东西市场上也越来越容易买到,企业没有核心技术,没有核心价值理念,没有好的公司文化,没有协同力,所以单个人都可以自立门户干和原来的企业一样的事情,与原来的老板竞争。这些都是没有核心竞争力的表现。
  既然我们的企业没有核心竞争力,在过去为什么能够生存、发展?因为在上世纪90年代末之前,中国市场充满了赚钱的机会,就像一个山区,到处都是洞口,中国企业家只要起早点,勤快点,找个洞钻进去抢占一个位置,打扫两下,然后胡念几句经就变成了菩萨,就有人给他烧香、磕头、上布施,就能赚钱。现在情况是洞已被占满,没有现成的洞口供你占用了,那么怎么办?你就得在岩石上凿一个洞,而我们大部分的中国企业没有凿洞的本领,没有凿洞的工具,只有钻洞的能力。
  在我看来,中国的企业面临的问题不是单一的,而是全方位的;既有企业自身的原因,也有外部环境的因素——特别是产权制度的缺陷,法律制度的不完善,政策的不平等;中国企业不是得了什么病,而是营养不良,发育不成熟,体质比较差,免疫力低。只有在以上多个方面都做出实质性改进,才有希望突破增长的瓶颈,成长壮大。要做到这一点,需要企业家、政府、学者的共同努力。
  (作者为北京大学光华管理学院常务副院长、教授,本文系作者即将出版的《竞争力与企业成长》一书序言)

编辑 延川(hej@gcmag.cn)





关闭窗口
光彩杂志社版权所有,转载请注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