兼并重组意见出台
——民营资本夹缝中寻求突破


http://www.gcmag.cn  《光彩》杂志2010年第10期  [字号:  ]   [关键字:  兼并 重组]

作者:张琳
王林
盛高咨询集团董事会秘书、副总经理(北京)。现担任北京大学产业与经济研究所研究员、清华大学高管效能管理研修班特聘讲师、清华大学营销管理创新研修班长期顾问等职,曾为国内外多家知名企业提供过战略管理和并购整合咨询服务。著有:《成功向左,失败向右》、《这个冬天冻死谁》、《中国企业如何过冬》


  一直备受外界关注、酝酿多时的促进企业兼并重组政策终于尘埃落定,9月6日,国务院办公厅印发《国务院关于促进企业兼并重组的意见》(以下称《意见》),要求消除企业兼并重组的制度障碍,从体制改革突破和财政信贷政策倾斜等方面积极推动企业兼并重组工作。其中有一条尤其被关注,即要求放宽民营资本的市场准入,切实向民营资本开放法律法规未禁入的行业和领域,并放宽在股权比例等方面的限制,鼓励民营资本通过兼并重组等方式进入垄断行业的竞争性业务领域,支持民营资本进入基础设施、公共事业、金融服务和社会事业相关领域。这是否意味着民营资本从此可以在这些领域长驱直入?本刊记者就此采访了北京大学产业与经济研究所研究员、盛高咨询集团合伙人王林。
  《光彩》:目前中国民营企业并购重组的情况如何?
  王林:从2008年开始,民营企业并购重组的案例越来越多,一些企业在日益激烈的竞争中倒下,给了其他企业很好的机会。
  这些并购通常分为两种,一种是收购技术,一种是收购市场。中国民营企业不仅在国内并购,还到国外并购。欧洲一些家族企业不太大,很多民营企业并购这些企业,把技术引进来在中国生产,另外一些想进入美国和欧洲市场的中国民营企业则选择通过被收购企业,把自己的产品打入国外市场。
  《光彩》:《意见》出台后在各行业引起很大反响,您怎样评价《意见》?
  王林:《意见》实际上是此前一系列政策的延续。从今年连续出台的几个政策中可以看出国家经济体制调整的思路,即促进国民经济结构的调整,把国有企业做大做强,建立一些优势企业。国民经济结构调整布局下一步主要在以下几个方面:国有企业在涉及国家安全和社会安定的领域保持垄断地位,包括军工、造币、航空航天、新闻、金融等领域;国有企业在基础设施和重要基础产业领域保持支配地位,主要是电力、通讯、石油、矿业、铁路、港口等领域;在国民经济支柱产业领域发展大集团,比如中粮。另外,在一般性的竞争领域,国有经济和非公经济平起平坐,这是未来国家经济结构调整的核心目标。
  最近,国家全力推进以央企为代表的国企兼并重组。早在2006年,国资委就提出到2010年底将央企总数控制到80—100家,目前来看,完成得并不好。前国资委主任李荣融也曾提出国有企业有进有退,进而有为,退而有序,但实行的不是很理想。
  从这些情况来看,我认为《意见》主要还是为了实现上述目标,针对国企整合提出的,民营企业从中获得的实惠并不多。但《意见》还是给民营企业放了一些口子,国企把大的方面做了,就把一些小的、竞争性强的、国企没有优势的领域开放给民营企业做。
  《光彩》:《意见》对民营资本提出放宽市场准入、支持其进入公共事业等,这些对民营企业有什么影响?
  王林:对民营企业的影响应当结合新“非公36条”来看。今年5月颁布的新“非公36条”划出一些圈子,明确民营资本可以进入包括电力、铁路、石油、天然气在内的基础产业和基础设施领域。《意见》则告诉民营企业可以通过兼并重组的方式进入这些领域,从这方面看,对民营企业是一个利好的消息。
  《意见》真正的受益者可以分为三类:央企是第一受益者,有兼并重组计划的央企现在可以拿着这个政策寻求财政和融资上市的政策支持;意见提出要消除区域障碍,因此另一个受益者是地方上有一定规模和优势的国企,可以根据意见进行跨区域并购;第三个就是民营企业,有一定实力和规模、经营内容不会和当地国企正面冲突的民企,现在可以放开手脚去做一些工作、要一些政策,进行兼并重组,做大做强;还没有形成规模的中小民营企业可以寻找市场空隙,积蓄力量,未来有可能通过兼并重组发展起来。
  但是,这并不意味着在这些开放领域民营资本可以长驱直入。在这几个领域,国资绝对是老大,只有大鱼吃小鱼,不可能是规模小的企业兼并规模大的企业。民营企业进入这些领域的过程会比较长,而且我相信只会是补充。此前,自来水、天然气等领域已经向外资放开,但是在开放过程中出现了很多问题。基础设施和公共事业带有很强的社会公益性质,必须在服务的基础上再考虑企业不亏损、有一定的盈利,不能单纯追求利润目标,这是这类企业的特点。但外资和民营企业的经营思路不同,通常是以利润为导向,这就和这些行业的性质产生了矛盾。最近天然气、自来水提价风波中,凡是提价的企业都有外资参与,引起当地百姓的不满。所以最近我们能看到一些已经开放的领域正在慢慢往回收。
  《光彩》:《意见》要求在财政信贷方面对企业兼并重组倾斜,民营企业能否从中得到实惠?
  王林:我认为民营企业真正能享受到的实惠并不多。以信贷为例,从目前已经发生的并购来看,民营企业利用贷款并购的并不多。大多数民营企业是在资金比较充足,市场发展比较好的时候用自有资金去收购,收购时也并非都用真金白银,大部分是使用置换股权或支付20—30%的现金部分置换股权的方式,对于真正有实力的企业来说,前期的资金问题不大,当然,他可以用这个由头去银行争取一些流动资金。对于企业状况不好、自有资金不足的企业来说,想要贷款并购企业很难。现在银行对并购贷款的限制非常严格,会担心这种企业的收购风险。从并购的资金需求上看,被并购企业一般不会留下流动资金,因此并购企业并购后需要注入大量资金,后期投入的资金和前期并购资金的比例通常是1:1,即使并购资金解决了,后期一系列问题怎么办?
  更重要的是财政税收政策。股权置换时资产怎样核算,被收购企业当地政府能不能给一些减免税收的优惠政策?收购方当地政府可能会积极一些,但被收购企业的地方政府考虑到企业被并购后可能会带来的财政税收损失,很难有积极性。《意见》中专门提到扫除制度障碍,可见国家也看到问题所在,但我认为这种利益分配机制短期内很难调整。
  有些企业会采取一些变通的办法,比如,收购企业后增加投资,扩大生产规模,为当地创造一些经济效益或者扩大就业,促使当地政府愿意给予一些扶持。
  《光彩》:民营企业兼并重组还有哪些困难?
  王林:目前,民营企业的兼并重组尤其是跨区域的兼并重组主要面临三个困难。
  一个是当地政府的执行问题。《意见》提出的放宽民营资本市场准入、理顺地区间利益分配关系、清理限制跨地区兼并重组的规定都只是定性的东西,没有一个具体实施条例和时间表,什么时候出台,到什么程度,以什么为导向都要看地方政府。
  地方政府更看中的是企业能为地方带来什么效益,一些好的政策到了地方就打了折扣,就是因为企业不能给当地带来明显的效益或者跨区域兼并的两地政府利益分配出现问题。例如,并购后集团内部可以做利润调节,把利润抽到集团总部去,被收购企业的地方政府就会面临税收等方面的损失。或者当地某一行业已经有了强势的国企,这一领域民营企业兼并重组的机会就比较小,反而有被兼并的可能,山东钢铁兼并日照钢铁就是其中一个典型的范例。所以,不要和当地的优势国有企业去竞争。
  第二个是资源问题,主要是社会资源。要收购公共事业和基础事业肯定要靠政府,和政府打交道民营企业是没有优势的。民营企业的特点是区域性强,因此跨区域的收购民企更难介入。
  第三个是人才问题。近年来民营企业并购重组的案例很多,一些快速发展的民营企业在并购重组后往往派不出一个合适的人才管理新收购的企业,两个企业无法融合,被收购的企业也不能给收购方真正带来效益。
  《光彩》:什么样的民营企业更容易在这波兼并重组中得到机会?
  王林:能得到政策支持的民营企业要符合国家整体的经济布局和产业政策,假设一个区域内一个开放领域里没有强势企业,政府很可能扶持一家具有一定优势的民营企业。所以企业审时度势,填补当地产业空白很重要。或者企业在某些方面已经具备较强的优势,有足够的底子,也容易在这波兼并重组中找到很好的发展机会,比如沙钢、吉利等企业。
  但要注意的是,目前放开的一些领域,比如港口、公路等基础建设对民营企业资本量要求很高,绝对不是一般的民营企业能够撬动的,通常都需要几十亿乃至上百亿的投入,大的民营企业比较适合介入。
  《光彩》:民营企业在并购中需要注意哪些问题?
  王林:并购一般分为两个阶段。合同签订之前要完成并购战略的确定、筛选收购目标及进入企业深入了解其技术、市场、人员等方面的情况,结合这些情况重新确定并购,开始一系列的谈判直到最后发生交易。因为这个阶段涉及很多财务和法律问题,通行的做法是交给律师事务所和投资银行去做。
  并购重组绝对不意味着买了这个企业就能够顺利挣钱。我们认为收购一家企业并使其产生效益,至少需要三年的时间,第一年是磨合期,植入管理体系,保证管理方式上不出现冲突,第二年再从业务上加强力量,真正有好的效果应该在第三年。
  企业要了解自己在哪些领域有优势,并购之后能不能掌控。要以企业发展的战略目标为导向,制定明确的收购战略,不能是国家放开哪个领域,就去收购这个领域的企业。企业可以请专门的咨询公司为企业的并购战略出谋划策。
  企业在并购时要对财务报表、资产情况、收购方式和风险做一个详尽的可行性报告。过去很多企业收购时忽视了一点,就是对企业管理方面的评估和审计,很多企业表面财务指标不错,但是管理存在很大问题。去年我们帮助沈阳一家在纳斯达克上市的公司收购吉林一家企业,尽管都是北方的企业,但是文化上也有很大的差异。被收购的是小企业,没有什么管理体系,一般是老板说了算,员工做请示只要和老板打个招呼就行,效率很高但是管理很弱。收购方的管理则很正规,并购后要求企业一切按规矩来,要通过写邮件沟通和请示,还要做计划开会分析等,收购企业的员工根本没有这个概念,不能接受新经理的管理模式。企业要想办法实现双方资源的整合,让被收购企业和自己的团队融合,接受收购方的管理模式,达到一加一大于二的目的,这并不容易。           此外,还要注意后期投资的问题。在前面提过,收购一家企业的资金和后期投入的资金是差不多的,收购后需要有大量的流动资金注入,企业应当做好各方面的准备。
  从《意见》看,民营企业在兼并重组领域机会和挑战并存。机会在于,以前一些民资不能进入的领域如今可以进入,国内市场空间还很多。挑战在于,中国的民企都是靠韧性发展起来的,面对国资的竞争,民营企业唯一的优势只是韧性和经营管理机制,能不能找到方向,把握机会,找到自己的优势是能否做大做强的关键。





关闭窗口
光彩杂志社版权所有,转载请注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