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蒜启示录


http://www.gcmag.cn  《光彩》杂志2010年第9期  [字号:  ]   [关键字:  农产品涨价]

作者:胡江宁
“蒜你狠”不再发狠
  “今天(的蒜价)给你七毛(指5.7元/斤)你可能觉得不值,明天你就会觉得赚了”,记者走近一台挂有河南牌照的载蒜大货车,就听到一位买家底气十足的告诉蒜商,这也是记者8月9日探访北京市最大的农产品交易市场——新发地批发市场5个小时中目睹的唯一一单超过两吨的大蒜交易。
  买家姓马,专事高档酒店餐厅的原料采购。早上八点,他就带两辆小货车到新发地市场,看蒜价要往下掉,就没敢进货。等把采购清单上的货备齐,才来进蒜。马师傅平时每天要进300-500袋(每袋毛重30斤左右)的蒜,今天价格高,就只进了150袋。他先给河南知道行情的朋友打了电话,问了那边的出货价,才“咬咬牙,跺跺脚”,进了今天这批货。马师傅告诉记者:产地和市场两边虽然都在“掉价”,但感觉还是很高。他认为高蒜价是那些进出货量都很大的蒜贩子炒起来的,现在大家都知道价格要降,批发市场的买家在观望,产地要进货的买家也在观望。他知道现在这些批发商大多也只能保个本,自己侃价虽然“横”,但没办法,自己也要生存。
  卖家孙师傅告诉记者,眼前往马师傅车上装的大蒜是他三天前从河南杞县以每斤5.6元收的,卖给马师傅的价钱是每斤5.7元。他给记者算了一笔账,他进这18吨蒜,路上运费花了2100元,只有卖到6元他才不赔钱。从早上9点进场,到马师傅这单大买卖来之前,他以每斤5.8元的价格仅卖出了80包。以前行情好时,遇到开价低于6块的,他根本不会卖,那时卖的说话比买的“横”。这两天行情变了,他说啥也不会再进货。孙师傅和他的老婆看着搬运工一袋一袋的将大蒜装车,先前紧皱的眉头才略有些舒展。刚才还显得锱铢必较的马师傅爽快地给孙师傅他们和自己的徒弟们一人买了一瓶冰镇矿泉水,相信他还是乐意看到冰水不仅给自己燥热的身体降降温,也给炒的火热的大蒜价格降降温。
  有分析人士指出,“蒜你狠”、“蒜傻子”和“白老虎”这样的词汇见诸媒体时,已经逐渐形成蒜商们主导下的卖方市场。但涨价后带来的高利润并没有流向农民,而是流向了部分蒜商。赚到钱的蒜商,在蒜价高到一定程度时,已经抽身离开或出掉大部分存货,剩下的中小规模蒜商还在企盼行情继续向好。
  就在记者和蒜贩攀谈的时候,一辆挂有豫B牌照的大货车卷着地上的尘土进了新发地,车上的货盖得严严实实。一个眼尖的蒜贩子告诉记者:一看就是倒腾大蒜的。大货车上领头的翟姓青年讲:他们两天前从河南开封过来,带来10吨大蒜,5.6元一斤进的货,是第一次进新发地市场。他们原来进货多的时候,一般拉到广东。这次货少,考虑运费的问题,就来北京看看。当记者问及他们是否知道新发地当日的行情时,对方表示还没有来得及问。
  知情人告诉记者:像这样的贩子,走到半路手里的大蒜已经开始赔钱的事情,他们也经历过,现在谨慎很多,都是问好行情再进场,才能适时减损。前两天,他们就感觉场内原本火爆的气氛不对,大家开始明着、暗着降价出货,此前十余天维持在6块的均价开始降到几乎和原产地的进价持平,在5.6元上下。原来周一、周二是出货最多的档期,一天怎么也能走十几吨、甚至是三十几吨,现在一上午才出了几十包(40-50斤的网包)。
  中午一点,大蒜交易市场还是没有多少买家现身,蒜商们午饭后慵懒地坐在遮阳棚或是货车旁休息。一位方姓河南蒜商告诉记者,他从河南的杞县进了25吨大蒜,这两天都是5.5元每斤出的货,也才卖了2吨多。早些年大蒜1.1元每斤的时候,他也赚过大钱。后来大蒜价格大跌时,他和另外两个股东一下子赔了15万,之后几年,他把大蒜买卖彻底停了。照现在的行情看,他觉得现在的价位已经基本稳定下来,蒜价大涨的希望不大,大跌的希望也不大。
  一位蒜商告诉记者:前一段时间大蒜市场的火爆多少和大蒜集中入库有关,入库大蒜的数量和价格决定后期市场的价格。但今年大蒜炒作价格那么高,敢大批进货入库还真的要有“底气”才行。价涨得越凶,卖的人越少,但一开始降价,大家就跟风出货。天气马上凉了,大蒜容易发芽,谁也不想把蒜烂在自己手里。

蒜农的困局
  据了解,目前全国的大蒜生产主要集中在中原和鲁南地区,以大蒜之都山东金乡南店子街最为抢眼,号称“大蒜华尔街”。在这里,加入蒜商队伍的门槛很低,有启动资金、找得着上家就能入市。此前有媒体报道,炒蒜者的成份很复杂,医生、律师、白领、甚至是公务员也现身其中,大有“全民炒蒜”的味道。记者通过采访一位谙熟农产品交易的人士得知:的确有一些原来开小煤矿的老板参与倒卖大蒜。煤老板手里有闲钱,如今股市和楼市行情不好,很难找到合适的投资渠道,加上现在大量现金一旦流入银行就会被国家反洗钱监管部门“关注”,出手“耍两把”做农产品生意,赚点喝茶钱还是可取的。目前,国家是出手重压倒卖大蒜、绿豆这些事的蔓延,但长期效果可能不是很大。供求矛盾无法马上解决,市场价格不是罚钱能解决的。
  分析人士告诉记者,无序竞争最终受害的是蒜农和消费者。据蒜贩齐师傅介绍,大蒜种植耗费人工、投入相对较高、受自然灾害影响大。“蒜贱伤农”,农民无利可图,来年必然会减少种植面积或是转产其他高利的农产品。因此,加快培育一个成分健康、参与动机单纯、专业的农产品经纪人队伍,来稀释农产品市场浓郁的投机环境,也许不失为一条排挤农产品市场投机客生存空间的出路。
  融资渠道狭窄是蒜农遇到的窘境之一。在新发地市场,一位蒜商告诉记者,下手早的,在蒜种出苗后就跑去看苗情,劝说蒜农签约包地。提前把地承包出去,降低了蒜农的资金压力,分散一部分风险。有分析人士告诉记者,蒜商提前进入大蒜种植环节,下定金圈地控制蒜源,在一定程度上对缓解农户资金压力是有利的。农户手里多了流动资金,有利于尽早安排进化肥、买水浇灌等农事活动。蒜农在种植大蒜的过程中,对资金的需求往往是持续性的,但他们的融资渠道并不顺畅。蒜商包地虽然能部分解决一些问题,但也可能间接影响种植环节的有序性。大蒜在储存过程中,湿度和温度掌握不好就会发芽,蒜农没有财力租冷库集中收储,而蒜贩子有资金优势,有冷库、运输资源,利用重金圈占蒜地,进而控制蒜源,形成蒜商为主流的买方主导格局。因此,蒜商往往会借机压低价格,结果在大蒜的产业链上,蒜农成为吃苦受累最多,收益分配最少的群体。价高时会影响他们对来年包地价格的判断,进而带来对来年农产品种植的盲动和非理性的抉择,盲目扩大种植面积,加大不必要的投入,进而加大自己的种植风险。
  消息闭塞也是蒜农遇到的窘境之一。目前,农产品市场的近期消息可能容易获得,中远期消息蒜农无法直接获得。一方面消息的发布平台不成熟,如现在互联网、移动通讯等新型媒体发布的消息覆盖面虽然大,但消息源的真实性和科学性不好保证。蒜农的消息源往往没有蒜商广,加上“道听途说”、“以讹传讹”,很容易在与蒜商的博弈中最先败下阵来,成为利益链上“牺牲”的群体。

亟需政策引导
  蒜贩的投机炒作,多少抱有法不责众的侥幸,在与蒜农的前期博弈中可谓先下一城,而与其他下游大蒜商贩和消费者的博弈可谓乘胜追击,但与国家监管制度的博弈却互有胜负。
  国家发改委等三部门组成的联合调查组,在地方查办炒作大蒜的案件。山东省一经销商囤积大蒜3000吨,2010年5月20日前后,有关部门展开针对大蒜等农产品价格异常波动的调查时,该蒜商才匆忙出售捂在手中的存货。此前,还利用电子虚拟交易平台炒作大蒜中远期合约。价格主管部门依照《价格法》和《价格违法行为行政处罚规定》的相关规定对其做出罚款10万元的行政处罚,该处罚是对自然人的法定最高处罚额度。
  第二起是控制冷库收费标准的案件。据了解,河南省中牟县冷藏保鲜协会于2010年3月16日通过下发协会文件统一大蒜冷藏收费标准为每吨260—320元,并规定不准私自降价,否则除不再享受协会会员的优惠条件外,还将被处以重罚。有分析人士指出,此种串通涨价行为实际上间接推高了当地大蒜的外销价格。2009年7月至2010年5月,当地大蒜均价从每吨1600元上涨到每吨8000元,最高时飙到每吨10500元的高价。价格主管部门依《价格法》和《价格违法行为行政处罚规定》的有关规定,认定该协会涉嫌价格串通,作出罚款8万元的行政处罚决定。
  罚单多少能威慑一些违法、投机行为,但其远期效果如何值得探讨。一位行政法学者评价:罚款本身,恰恰说明政府监管缺位的尴尬。农产品价格能炒起来,和制度不完善有直接关系。早在二十多年前废除《投机倒把行政处罚暂行条例》,到后来拖了很长时间也没有完成新法规范市场行为的立法工作,本身就给现在包括绿豆、大蒜的大肆投机行为埋下隐患。当时设计列入2007年度国务院的立法计划中的《市场违法行为处罚办法(征求意见稿)》,后来在反对声音中淡出人们的视野,造成现在包括工商部门在内的行政管理部门无法可依的局面。
  政府部门目前的处罚力度还不足以教育、惩戒和震慑那些囤积居奇、串通涨价、投机炒作的违法经营者,而且处罚对象仅仅限于经营者,不利于监管其他市场参与者。“处罚只是手段,不是目的”,一位从事立法研究的学者林女士这样告诉记者。她认为:目前《价格法》和《价格违法行为行政处罚规定》等现行法律法规还在发挥应有的作用。目前政府相关部门采取的措施是“有破有立”。“破”就是先前的处罚,“立”则是后期的立法。处罚只是完成了对伤口的止血,而后完善法律制度则是给伤口消炎促其早日愈合。但完成法律的制定再到其实施和执行,需要时间。
  有分析人士认为,蒜农致富的出路不在每年把蒜地多少钱包出去,而在于包给谁。大蒜集散地的政府可以出面,让有资金、技术和信息优势的大蒜企业做大、做强,通过产业化经营形成龙头进而实现农户与市场有效对接,降低农户经营风险。给蒜农找到企业靠山,稳定蒜农种植大蒜的军心,以解其销售的后顾之忧。大家抱成团、连成片种植和经营,就很难有投机客趁虚而入控制蒜源,进而搅乱市场。只要有利于市场健康、稳定发展的就可以尝试。据悉,“大蒜之都”金乡在全县实施推广“蒜农标”,以大蒜的标记证明来保护“金乡大蒜”这个大蒜界名牌,从农产品质量安全管理水平这个突破口,凝聚人心和整合市场。他们的做法是:依据农户大蒜种植面积,种植一亩大蒜发放一张“蒜农标”。大蒜出口、加工企业在收购金乡大蒜时,同时收回蒜农手中的“蒜农标”。然后凭“蒜农标”到县农产品质量安全管理办公室申请领取“金乡大蒜”原产地证明标识。他们的做法,是尝试控制金乡大蒜的市场流向和产品品质,同时依靠“地理标志”扩大在国内、国际市场的知名度和占有率,从而把大蒜投机客期待的那些利益实实在在留在蒜农手中。





关闭窗口
光彩杂志社版权所有,转载请注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