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姜涨价真相


http://www.gcmag.cn  《光彩》杂志2010年第9期  [字号:  ]   [关键字:  农产品涨价]

作者:高境
经营生姜的中间商多是薄利多销,因为姜农对姜价具有一定话语权


  2010年7月中旬以来,全国的生姜价格呈现出疯涨态势,“姜你军”成为继“蒜你狠”、“豆你玩”之后的又一农副产品涨价生力军。
  国内农副产品和农资价格行情监测数据显示,7月14日-8月15日,全国生姜价格连涨33天,至每斤6.57元,累计涨幅达18.2%.从省区市来看,近5成省区市涨幅超过20%,其中上海、天津、江苏涨幅居前,分别为34.3%、32.7%、31.4%.生姜价格持续上涨,究竟是市场供求关系的正常体现,还是民间资本的炒作?这背后,还有什么深层原因?为此,记者进行了多方采访及调查。

探访新发地
  在北京新发地农产品批发市场流传着这样一个笑话:一个人从四川以每斤3元的价格收了700斤生姜,花费几千元采用少见的空运方式运到北京,原打算6元一斤卖掉,结果到货当天北京市生姜价格落到4元一斤,因此赔了1000多元。这是典型的小散户炒短板的方式。新发地真的存在这样的小炒家?
  8月12日下午,记者来到新发地农产品批发市场。从东二门进去,就是姜蒜交易区。烈日当空,这里的商户们,有的在哄孩子,有的在打牌,有的在聊天,还有的干脆打起了瞌睡……偶尔有一些进货的三轮车或面包车驶入,响起稀稀落落的讨价还价声。“蒜你狠”、“姜你军”仿佛不曾搅扰过这里的秩序和平静。
  生姜交易区分为两块,西边半封闭的大棚里停着两排生姜中间商(新发地俗称大批发商)的货车;东边一溜平房是经销商(俗称小批发商)的门面,其中有17户专营生姜。大批发商进货,小批发商从大批发商手里拿货。
  来自山东潍坊的中间商刘先生正和他的伙计盘点一天的收成。他告诉记者,现在新发地市场生姜的发货价是每斤5元左右,10天之内涨了6成;而去年夏天,姜价虽也在涨,但只是以几天一毛钱的涨幅较平稳地从1.8元涨到了3元。他认为主要原因是去年姜的种植面积小,加上生姜主产地山东的洪灾造成今年整体产量少,物以稀为贵。“明年顶多每斤8毛钱,因为今年的种植面积比去年增加了5倍,一多就贱了。”
  刘先生做生姜批发生意已经有18年,他说,生姜的价格一直存在波动,“贵三年、贱三年”,最贵的1996年姜价达到12、13元一斤,今年是历史上的第二高点。
  不过,他认为炒作生姜的可能性不大,他也没见过什么炒家。生姜和大蒜不一样,大蒜可能有暴利——收购价每斤2、3元,发货价在每斤5元左右,利润主要落在商贩手里。但生姜的利润主要在农户手里,因为商贩没有条件长期储存,大多是直接从姜农手里收购上来,种植成本在每斤1元左右,收购价却要达到4、5元,3、4元的差价姜农说了算。刘先生这样的商贩一般只有每斤一两毛的微利,一车15吨姜能赚几千块钱,一个月能发十几车。“实话跟你说,我这个车今年跑一年,不如农民在家里种几亩姜。”负责给刘先生送货的司机说,他认识潍坊当地的一个农民,去年种了10亩姜,每亩产量1万斤,今年纯收入40万元。
  记者的一个朋友家在山东潍坊昌乐县。据他的父亲介绍,去年家里种了2亩姜,今年总产量有1万6、7千斤,7月下旬以每斤3.2元的价格卖了出去,除去每斤1元的种植成本,净利润也有3万多元。“还是卖早了,现在卖的话能卖到3块7、8.”他还说,有些地区姜的品质好,能卖到4、5块一斤,这也印证了刘先生的话。
  在新发地生姜交易区,像刘先生这样的批发商有近20家,他们大多来自山东、河北、河南等北京周边省份。记者了解到,新发地的生姜主要产自山东潍坊一带,“昌邑宏大市场是潍坊最大的生姜交易场所,我们主要从那进货我老公在那边收,我在这边卖;也有固定的农户给我们供货,直接去他们家的地窖里收。”来自山东枣庄的商户生大姐进驻新发地五六年了。此时,正好有一个回龙观的小贩来进货,18斤一袋的生姜,90块钱成交。小贩原本想让生大姐便宜点,但生大姐告诉她最近的收购价一直在涨,一分钱不能少。小贩很无奈:“我回去最多也就卖到6块5,一般是6块,再贵卖不出去。过几天姜失了水分变干变轻,顾客再抹点零头,我还挣什么啊。”
  同样从新发地进货的岳各庄菜商程军旗一年前才开始经营生姜。他说,如今的进价已经比去年同期翻了一番,但他的卖价并不高,每斤5.5元(8月13日),算是薄利多销,因此涨价没有给他带来什么实惠。
  生大姐认为,姜价上涨的主要原因是通货膨胀。“钱不值钱了,你看今年什么不贵啊,车的过路费、油钱都涨了,运一车两三万斤的姜,成本要2000多块钱。”8月16日,当记者再次见到生大姐时,她又告诉记者,新发地市场刚涨了进门费,载重10吨以上的大车涨了80元。
  山东烟台的王老板则把原因归结于姜农惜售。“农户知道姜少不愿卖,这两天的收购价又涨到了5块2、3,我敢说,批发商这两天没几个挣钱的。不过过两天价格又会抬头,往年也常经历这样的浮动。”

否认游资炒作
  姜价上涨,引起了新发地市场的关注,新发地统计部主任刘通驳斥了一些媒体报道的“游资炒作致使姜价上涨”的观点。他认为,造成7月中旬以来生姜涨价的原因只有一个,就是青黄不接——现在窖藏的生姜数量已不多,新姜还需1个多月才能上市。
  他分析,首先从生姜的储存流程上,不存在炒作的可能。目前市场上销售的生姜99%是去年生产的,经过窖藏一直供应到现在。北京市场上销售的生姜,大部分产自山东潍坊,那里的姜农家家都有地窖。每年寒露以后至霜降前后收获当年的新姜,然后进入地窖储藏。经过2、3个月的储藏,通过调整温度,让新姜的姜芽烂掉,就成了可以上市销售的老姜。当然,也可以直接销售新姜。
  存姜是个对技术要求很高的活儿。生姜的储存靠地窖,还需要用土覆盖,冷库是没法儿存的:一是温度、湿度不好控制,二是冷库一般是水泥地面,没有土。显然,生姜的储存不是集中在冷库里而是在地窖里,分散在各家各户。因此,炒作一说纯属子虚乌有。“我们在市场上也见到一些媒体向商户询问或搜集相关的游资炒作证据,大家都觉得很可笑,有的商户甚至说,与其说是游资炒作,不如说是他们在炒作话题”。
  那么造成生姜减产的原因是什么呢?刘通认为:一是气候因素。山东2009年2月气温高,3、4月气温低,刚刚种下的生姜,有些被冻坏了,没有冻坏的发芽状况也不理想,导致亩产下降,仅潍坊的姜产量就下降了10%.二是农户对价格没信心。2009年2、3月份,正是该种新姜的时候,生姜的市场价格只有0.9—1.6元/斤,农户出售时的价格更低,连续几年的低价位严重打击了农户种姜的积极性。
  刘通对未来的姜价走势做出了预测。他表示,虽然今年我国北方地区春季生姜种植时间较常年晚,但没有出现受冻现象,生姜价格处于高位,调动了农户的种植积极性,种植面积有所扩大,产量将有所提高。只不过目前距新姜上市还有一个多月时间,短期内生姜价格仍将高企,但后期将会明显回落。

姜农惜售囤货
  其实,除了产量减少,造成姜价上涨的另外一个重要原因是:姜农惜售。通常,一个姜窖可以存储七八千斤生姜,最长可以存放三年。在昌邑,一个姜农家里少则有一两个姜窖,多的有四五个。生姜独特的存储方式决定了姜农可以自己囤货,这让姜农在价格上具备一定的话语权。今年,当姜农得知产量减少,市场价格处于上行通道时,就选择了惜售。
  目前,许多姜农还抱着看涨的心理。“多留一点,可能会涨到五块五呢。”他们都认为,虽然姜的价格现在已经很高,但是没准后市还会冲高,于是都选择再观望一阵再出货。
  据业内人士分析,去年收获的生姜中,有40%的存量还在姜农手中。虽然今年新种的生姜还有一个多月即将上市,但是姜农期望在这段时间内,姜价能继续冲高。
  生姜价格上涨,能让种姜的农户获益,这也是这轮生姜价格上涨中,唯一一个令人欣慰的消息。但是对于一些生姜出口商来说,则是一个沉重的打击。记者采访到的一个出口商就坦言,由于生姜几乎是一天一个价,出口生姜已经没有利润可言了,有时候出口还赔本。
  这位出口商的生姜主要销往日本和中东等地区。一年的销售量在1500吨左右。往年,他的生意都还不错,一年的纯收入在50万元左右;而今年,虽然生姜价格暴涨,但利润却少了一半多。
  原来,他的出口生意一般都是谈妥价格、签订合同后再发货。如果市场价格下跌,就有得赚,但价格如果暴涨,就不得不面临亏损。8月中旬,他刚刚向阿联酋发出了一批50多吨的货。两个星期前与对方签订的价格是4.4元一斤,这个价格已经很高,他认为自己肯定会赚,但没想到现在收购价格已经高达4元,除掉水电、人工等加工费用,一斤的成本已经超过4.5元。因此,这批货一下亏损了7、8千元。
  受今年价格高涨的影响,很多农民现在跃跃欲试,准备扩大种植面积。甚至很多原来在外打工的村民纷纷回到家乡,开始仔细耕耘自己的姜地。河南商丘的一位农民说:“打工就是死钱,一月一千,一年一万,现在种上一亩姜,没准能赚个三四万。”
  一些种姜多年的农户却要清醒得多:“行情太难把握了,你不知道全国有多少种姜的。天气情况特别是自然灾害对姜的产量有很大影响,加上作物病虫害、农机价格都会影响到姜的价格,像生姜这种农作物经济还有滞后性,等你知道了市场不好的时候,往往作物已经种上很难再进行补救了。”

流通环节臃肿
  在“姜你军”背后,还隐藏着抬高农产品价格的普遍的、长期的因素。中期研究院高级研究员陈和午博士认为,随着中国农产品市场化程度的提高,对现代农产品物流的需求也不断上升,影响农业发展的瓶颈从生产领域转向了流通领域,然而目前中国农产品流通一直存在的小生产与大市场的矛盾尚未有效改善,农产品流通成本高、效率低的痼疾并未得到根本解决,从而使农产品价格最终出现较大的涨幅。连商务部官员都坦承,流通成本增加是支撑农产品价格高企的长期因素,中国农产品在流通环节的成本是世界平均水平的2至3倍。
  农产品流通成本之所以一直无法“瘦身”,首先在于农产品从田间地头到百姓餐桌流通环节的冗长。目前我国大部分农产品流通仍以传统模式为主,农产品从生产、流转最终到消费者手中,需要经过生产者-小贩或经销商-销地批发市场-销地农贸市场或超市-消费者等一系列环节。正是农产品产销中间环节偏多,对农产品的最终价格产生了很大影响。相关数据显示,农产品流通每一环节至少加价5%到10%,由于层层加价,农产品从农民手中最终到达消费者手中,价格往往上涨了两三倍。
  其次是物流损耗过大对农产品价格的拉升。目前中国农产品物流以常温物流或自然物流为主,但由于农产品不易储存的特殊属性和农产品物流基础设施的落后,农产品在流通过程中损失很大。相关数据显示,目前中国农产品流通环节的损耗率明显偏高。像生姜这样易烂、易失水分的农产品,单从中间商到小摊贩手里,重量的损耗有时就达到50%.此外,农产品各种服务收费秩序较乱也火上浇油。据农业部对粮食、畜产品、蔬菜等产销环节跟踪调查,一些产品销售费用及隐性成本过高,抬高了最终零售价。中国社科院农村发展研究所的调查也表明,农产品远销的过路费负担异常沉重,农产品流通绿色通道其实并不真“绿”。
  当然,最后,我们要再次强调通胀对姜价的影响。像一些经济学家指出的那样,正是去年为刺激经济增长制造出的超级流动性过剩,引发了今年的通货膨胀。通胀发生时,首先是资产价格(例如商品房)领涨,在资产价格上涨到一定程度时,商品间的比价效应引发消费品价格上涨。作为一种重要的消费品,像生姜这样的农产品价格的凌厉表现,从某种意义上看,是房价上涨的“延续”。
  通过对生姜涨价的调查和采访,我们可以得出这样的结论:在通胀压力下,生姜价格上涨与自然灾害引发的供求关系的变化密切相关,但其背后还隐藏着农产品价格上涨的长期制度环境因素,特别是农产品流通成本高、效率低的痼疾,这是推高姜价的长期推手。





关闭窗口
光彩杂志社版权所有,转载请注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