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工业化理念抓竹产业”是四川竹产业近年来得以发展的主要原因


从山头到市场
——四川竹产业的希望与困境


http://www.gcmag.cn  《光彩》杂志2010年第8期  [字号:  ]   [关键字:  市场 竹产业 竹加工]

作者:高境
  2010年3月16日,欧盟与国际竹藤组织启动欧盟援川项目,通过建设生态型竹加工链支持四川“5.12”地震灾后重建。该项目将着力于推动竹建筑材料在震后重建中的利用,从而促进灾后经济恢复和推动环境的可持续发展。
  在此之前,2009年底,花旗基金会、国际竹藤组织与四川省林业厅合作实施了“四川竹加工企业可持续发展项目”。它的目的是通过向当地提供资金、技术和培训,帮助当地创造就业机会,促进产业发展。
  一系列合作背后,是四川丰富的竹资源优势以及四川竹产业近几年的迅猛发展。
  来自国际竹藤组织的资料显示,四川省拥有中国三分之一的竹品种,现有竹林资源1100多万亩,预计到2010年将增加造林面积至1600万亩,其中慈竹占一半以上。慈竹的生长周期快, 两三年便可成材,韧性好,纤维组织发达,抗拉强度高,具有良好的再生能力,是一种优质资源。
  川人利用竹子的历史可以追溯至2000年前,战国时期李冰父子就大量使用竹绳、竹筐等竹材料来修建都江堰水利工程。解放前,川渝地区的纤夫使用慈竹编制的纤绳拉动万吨巨轮。
  近年来,四川竹产业进入了发展的快车道。据四川省林业厅统计,全省已有竹加工企业2000多家,2009年竹产业总产值超过70亿元,逐步形成了竹浆造纸、竹人造板、竹工艺品、竹旅游、竹建材、竹家具、竹笋等生态文化和经济效益“双赢”的新型竹产业。
  四川的竹产业是如何利用资源优势从山头走向市场的?在这中间,政府、企业和农户如何实施联动?有什么经验和困扰?带着这些问题,本刊记者走访了四川成都和宜宾的长宁、江安等地,希望能为地方特色经济的发展带来一些启示。

长宁样本:何以点竹成金
  “以工业的理念抓竹产业”是四川竹产业近年来得以发展的主要原因。唯有跳出传统农业的经营理念和方式,强化市场化运作、企业化管理,才能变资源优势为经济优势。
  我们选取了蜀南竹海所在的宜宾市长宁县作为一个案例,该县竹业的发展情况是四川竹业发展的缩影。
  长宁县被誉为中国竹子之乡,以竹为主的林业已成为县域经济的支柱产业,2009年底,全县林业总产值达20多亿元,农民从林业产业中获得的人均纯收入为850元。其中竹业产值10.6亿元,竹生态旅游业收入10.2亿元。

产业链成形
  一条完整的竹产业链是:大企业+中小企业+合作社+基地+农户。因此,“竹农是第一车间的工人”,这也是竹产业工业化的形象说法。
  记者在长宁县老翁镇长翁村公路边低产竹林改造示范区看到,几个工人正给竹林除草、施肥。竹林的主人是当地农民,他说:“低产竹林改造后,每亩单产量从0.7吨提高到1.3吨,每亩可以增收上百元。”他家有12亩竹林,2亩苦竹,一年能砍竹料40吨,卖苦笋4000多元,一年有16000多元进账。尝到甜头的他将自家的低产竹林全部进行了改造,还准备将山林也改成竹林。
  老翁镇副镇长罗云均介绍,老翁镇以生产竹原料为主,形成了4个竹原料专业村,正在高标准建设4000亩竹生态园区。
  在长宁县,卖竹料是很多竹农收入的一大项目,但直接卖竹料的收入是有限的,也是初级的增收模式,怎样将丰富的资源纳入链条式的竹经济?
  长宁县采取各镇分工合作的方式,形成了一个有机整体。老翁镇通过改造低产竹,竹农人均增收150元;双河镇则以盛源食品有限公司为龙头,年加工竹食品上千吨,实现产值4000多万元,带动400多农户共同富裕;龙头镇主营竹模板、竹海镇专事竹工艺加工……这就形成了竹产业加工、竹工艺品加工和新型竹加工业三条主线,是一条错落有致的产业链,丰富的竹资源价值由此得到最大化利用。

龙头企业带动
  长宁县对竹产业的整体布局是:横向形成产业集群,纵向形成一体化产业链。这自然离不开龙头企业的示范和带动作用。因此,长宁县坚持对外招商和对内激活并重,全力扶持成长型、科技型、外向型、环保型竹业加工企业。长宁县竹海特种纤维素科技公司和宜宾市富贵成林业开发公司便是龙头企业的排头兵。
  竹海科技公司专注于造纸业,走的是纵深发展的路线。公司位于长宁镇,占地120亩,固定资产上亿。2010年,该公司在老翁镇柳村开展了竹资源生成基地建设。第一期工程先期投入120万元,租赁面积1000多亩,目前,主基地建设已完成竹种种植,进入检查验收阶段。公司下半年将再建2000亩基地,到2011年公司竹资源生成基地建设规模将达2万亩以上。竹海科技的突破在于打破了过去林纸分离的传统产业模式,形成以纸养林、以林促纸、林纸结合的产业化新格局。
  富贵成林业开发公司2009年2月进驻长宁,主要从事竹基地建设,竹子精、深加工开发利用。目前,该公司已在井江乡、花滩镇发展竹基地7000余亩,投入资金700万元。在井江乡竹基地,记者看到,竹苗正茁壮成长,几十亩竹荪蛋亦长势喜人。
  与竹海科技的专一不同,富贵成除了经营竹材以外,还开发出竹荪、竹笋两大类五个品种的深加工产品,如今已销往成都、重庆市场。下一步,他们还准备依托基地优势,向竹型材加工方面发展。
  据悉,该公司将用3—5年时间在长宁境内发展5万亩竹林基地,总投入1亿元,涉及18个镇乡。建成投产后,年产竹材可达7.5万吨,年产竹笋1.5万吨,实现销售总收入6750万元,将为当地农户平均年增收2000元以上。

专业合作社协调
  有了农户的基础支撑和龙头企业的带动,还需要一个中间人来协调。2007年6月,在县政府的引导下,长宁成立了第一个较大规模的农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利民竹业专业合作社。合作社现已发展到县有总社、各乡镇有分社的局面。
  合作社的具体工作有五点:一是组织政策法规和科技宣传培训活动,同时在报刊、杂志、电视、山岩标上进行宣传。二是协查违法活动和扑救林火。三是组织参加植竹造林和改造低产林。四是为用料企业组织供应竹原料,保证县内用料企业在收料淡季不因缺料停产。五是为竹农无偿服务,在用料企业欠货款未向竹农开收据的情况下,合作社为企业垫付竹农料款。在企业和农户间,合作社起到润滑剂的作用。

突破“盆地意识”
  记者在长宁县采访时发现,尽管县里已将竹产业列为支柱产业,但迄今为止,长宁也没能建立起一个完善的竹产业批发交易市场。
  一直以来 “盆地意识”始终制约着四川经济的发展。与东南沿海的企业相比,四川企业把握市场机遇和获得市场信息的能力均处于劣势。传统的竹业向现代化转型,也面临着类似的问题。一个典型的例子是,浙江安吉的竹产业企业在上海世博会上占据了极其亮眼的位置,相比之下,四川的竹产业企业虽也参加了世博,但无论是份额还是知名度都远不及安吉。
  这背后是企业群体的相对弱势——四川竹加工企业虽然数量多,但大多数企业规模小、科技含量低、实力弱,产品多为原料型初级加工产品,附加值低。
  另外,在从山上走向市场的过程中,许多企业难以应付越来越复杂的分工与交易活动,商业是他们的软肋。虽然很多工厂和作坊已经注册成为公司,但并没有实行规范的企业管理和资金统筹,没有摆脱作坊的影子。一个竹业公司的总经理就对记者说,他不懂什么叫产值,不懂销量、利润、效益这些概念,只知道卖出去一件产品拿回来一份钱——成立公司在很大程度上是为了对外宣传时能上台面。
  政策不到位、难落实的情况也在困扰着四川竹产业的发展。一位不愿透露姓名的老板说,市里的政策鼓励竹产业发展,要求银行对竹业企业的贷款敞开大门,优先照顾,但实际上,他从业多年来,从未从银行获得一分钱贷款。最近他想扩大规模,多次和银行接洽,银行却认为他的产品难以评估。
  虽然寻求政策和资金的扶持无可厚非,不过对于企业自身来说,如果只是一味指责政策不到位、资金匮乏,艳羡其他行业或其他省份的扶持力度,不回过头来扎扎实实地把自身的功夫下足,那么这样的抱怨是缺少底气的。
  天生的才干如同天生的植物一样,需要靠学习来修剪。四川的竹产业拥有天生的资源优势,但要想发展壮大,需要继续接受市场的洗礼,需要技术创新、品牌升级——说到底,要变“中国制造”为“中国创造”。
  前路还长。





关闭窗口
光彩杂志社版权所有,转载请注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