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PG的轻资产运营模式曾经令整个服装业为之一振


PPG:先锋变先烈


http://www.gcmag.cn  《光彩》杂志2010年第3期  [字号:  ]  

作者:高境
  当金融风暴袭来,不计其数的企业应声倒下,其中专注于男士衬衫销售的批批吉服饰有限公司(简称PPG)的陨落尤其令人唏嘘。因为,它曾经是中国轻公司的先锋。
  2005年10月,海归李亮创出的PPG模式令整个服装业为之一振。PPG将电子商务与传统零售业进行创新性融合,以网络平台和呼叫中心代替传统服装零售店面,通过网络进行服装直销。看上去,它简直是在挑战轻资产运营的极限:员工总数不到500人,没有店铺、没有工厂、没有分销体系,产品依靠OEM代工。
  业界纷纷将它和衬衫业老大雅戈尔作对比:仅凭呼叫中心和互联网,PPG每天能卖掉1万件左右男式衬衫,而国内市场占有率第一的雅戈尔在销售渠道投入3500万元,每天销量也不过1.3万件。2007年,没有一家实体店的PPG迅速跻身国内衬衫市场前三甲。它打破了传统商业世界里的既定规则,在中国产能过剩的背景下,组织产业链上游的生产资源,打造出一个互联网直销品牌,以超常规的方式实现了快速成长——不到两年时间,销售额就达到了3亿元。
  当时外界看到的PPG最显著的法宝有两个:一是比同等定位和质量的衬衫价格便宜,平均售价只有150元左右;一是它创建了一条快速反应的供应链,他们对外宣称的库存周转天数是7天——同行业的平均水平是90天。
  风险投资商们蜂拥而上,大把的资金流向它——2007年PPG融资接近5000万美元,最后到位3600万美元。
  然而,前一年还如明星般闪亮的PPG却在2008年转瞬陷入低谷。如今,不少付款后拿不到货的消费者愤怒地称其为“骗骗哥”,风投的美金则彻底打了水漂。PPG成为中国轻公司的先烈。

外部环节失控
  在PPG的陨落过程中,最先引发危机并导致一系列多米诺骨牌效应的,是PPG对衬衫质量的失控。
  李亮雄心勃勃,希望能做价值链的中枢,拯救过剩的服装制造业。实际上,早期的PPG的确也在这么做,包括要将上游的布料供应商和生产供应商纳入同一个供应链体系,通过IT系统的互联互通,打造一条快速反应的供应链——和企业自身的供应链不同,PPG是要将企业边界之外的制造商、布料商都吸引到一个大体系中,使得他们拥有和自己共同的供应链节奏。
  然而,令李亮始料未及的是,在中国大量中小企业管理能力并不高的情况下,生产和质量监测都外包出去,企业将丧失掉对外部资源的控制权,最终引发危机。
  2007年5月,PPG的一批面料出了问题,导致衬衫出现褪色、缩水。
  在PPG的商业模式中,最核心的部分是减少了中间制造环节,但是过快的扩张速度令其对质量难以掌控,而轻型的销售渠道,则削弱了客户体验以及企业与客户面对面交流的过程。当上游出现问题时,不良反应像多米诺骨牌一样蔓延到下游,低成本的销售网络恰好给客户提供了零成本的抱怨场所,而PPG并没有及时建立起一个可以与客户直接沟通的互动平台。
  而PPG的信息流程如是:当PPG的仓库发出缺货警报时,信息通过IT系统传到PPG的采购部,采购部再根据市场部的预测数据以及库房缺货的数据,实时向面料生产厂商下单,面料直接由面料供应商那里送到成衣加工厂,加工完成后直接运送PPG的仓库。
  PPG的合作伙伴SGS-CSTC通标标准技术服务有限公司承担了对PPG的成衣加工供应商的流程和质量监控。从2007年4月开始,SGS开始与PPG合作,为其9家供应商提供专业的检验检测服务以及一些工艺和技术方面的咨询。
  2007年夏天,PPG在市场上迅速窜红,订单激增,生产规模不断扩大,但是第三方质检SGS却一度忙不过来。在PPG的供应链里,面料由PPG的采购部门采购,为保证供应链速度和面料质量,PPG总是和固定的面料供应商合作,并要求其出具相应的质检报告。SGS公司的质检人员驻扎在生产工厂里,只是进行生产流程的监控。当市场需求急剧上升时,原料需求和生产规模都突然膨胀,而供应链速度要维持原来的水平,以原有的质检人员配置,很难保证各个环节完全严密。特别是,PPG的面料是直接从面料供应商运送到成衣加工厂,而不是经过PPG的质检人员中转。
  质量门事件后,PPG在网络上落下了“坏”名声。在互联网这个可以零成本制造内容的环境里,任何一点负面消息都有可能被几何级放大。作为PPG的创始人,李亮却干脆在企业最危急的关头玩起了消失,管理团队也先后离开,这也从侧面说明了PPG在管理上的混乱。
  PPG以产业链组织者的角色搭建了轻公司平台,却并没有管控外部的能力,导致整个体系失控。无论是早期的质量门风波,还是后来的供应商官司,以及互联网上的口碑倒戈,都无一例外指向这点。

推广费用过高
  在商业模式上,PPG不啻为轻公司的先锋,然而在创建品牌的过程中,PPG仍然沿袭了传统零售业的套路——以“重”资金的方式进行推广,这是它的又一弊端。
  为了实现快速发展,PPG大量投放电视广告,2007年,全年广告投放额高达2.3亿元。巨额广告让PPG的品牌在上海、北京等一线城市家喻户晓,销售额比2006年增长了近10倍。
  然而,在服装业平均毛利率至少是30%的情况下,销售额的快速增长并没有为PPG带来更高的利润。无论是在大肆推广的2007年,还是几乎削减了全部广告投入的2008年,PPG的账面上都是赤字。
  李亮似乎忘记了一点:互联网直销的核心不在于以低价销售商品而吸引消费者,而在于如何在低价销售的情况下,获得甚至比传统零售业更高的利润空间。
  理论上,PPG的衬衫平均价格在150—200元之间,而每件衬衫的成本在30元左右。作为轻公司,外包生产和物流,并且以轻型渠道为销售场所,理应比拥有纵向一体化产业链的“重”企业拥有更大的利润空间。
  但网络直销模式对广告推广的依赖很深。在轻公司初创期,当消费者对轻公司的品牌还没有认知时,显然需要花费大量的广告费用吸引消费者到轻型渠道上。轻公司在没有建立实体渠道的情况下,销量和广告投入都从零开始,随着广告投入的猛增,销量也随之猛增;而广告一旦减少,销量也跟着下滑。这就要求轻公司的资金很大一部分流向广告投入。
  2007年,PPG广告支出占全部销售额60%~80%的高比例,远远超出了传统企业的营业费用对销售额的占比。正是居高不下的广告投入,造成了PPG在轻资产的模式下运营、销量出现规模性上升、甚至高峰时期达到过每天销售3万件的业绩,却仍然难以盈利。
  李亮曾对媒体谈起过轻公司的销量与广告投放的关系:经过早期的广告投入,品牌被培育起来,即便此后不投入广告或只是少量投入广告,销量也可以维持在一个较高的水平,从而脱离广告的引力。但这只是一种理想境界。
  对于初创期的PPG来说,市场推广占据了资金支出的主要部分。即便是能实时获取销售数据——PPG每天都在分析广告和销量的关系,试图做出快速应对,却直至倒闭也没有找出削减推广成本的良方。
  由于PPG的销量大幅上升是通过投放大量的广告引起的,具有短期效应的特点,因而,在停止广告轰炸之后,伴随而来的必然是销量的下滑。销量的下滑,加上前期巨额广告对资金的消耗,最终导致了资金链的断裂。
  2008年5月,PPG因无法偿还供应商货款被告上法庭,神话始现破灭端倪。而来自PPG的一条最新消息显示,2009年末,它再度因为拖欠债务登上了法院的查封名册,银行存款已被冻结,公司剩余物资也被搬走了。





关闭窗口
光彩杂志社版权所有,转载请注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