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瓜大王”潘孝海


http://www.gcmag.cn  《光彩》杂志2009年第12期  [字号:  ]  

作者:文并图/本刊记者 高境
  潘孝海是吉林辉南县人。1989年秋,刚刚18岁的他从东北老家来到北京闯天下,在大红门肉联厂附近开了一家饭馆。不知是经营不善,还是没有经验,一年后,饭馆别说赚钱了,连老本都赔了个精光。到了年底,为了给工人们发上工资,他只好狠狠心,把饭馆盘给了别人。
  那段时间,他只能靠打零工维持生存,经常出没在北京南城的沙子口、永定门市场一带帮人卸车。塞翁失马安知非福,没想到,正是这段东游西荡打零工的生活,让他发现了经营反季节西瓜所蕴含的商机。刚开始,他在帮人卸车之余试着将别人那些碰坏的西瓜买下来,再用三轮车拉着沿街叫卖。嘿,生意还挺好!
  渐渐地,他积累了一定量的资金,自己有财力把别人运来的一车皮、两车皮甚至更多的西瓜盘过来,然后再批发给更小的经营户。
  1998年5月,为谋求更大的发展,潘孝海搬到北京新发地市场继续做西瓜生意。当时新发地市场的大路货较多,但反季节的蔬菜和水果很少。尤其是冬天,我国海南及越南、缅甸的反季节西瓜在市场内寥寥无几。他发现了这一市场空白,便与合伙人舒景宝把海南优质西瓜运到新发地市场销售,没想到在短时间内就被抢购一空。有了这第一次,他们便陆陆续续从其他地区运来西瓜销售,每次都有可观的利润。
  但是,一旦大批量进货,没有足够的场地存放,许多客户就这样流失了。怎么办?潘孝海找到了新发地市场的管理层,希望市场能考虑给西瓜经销商腾出专门的销售场地。管理层的决定很快出炉了:为他们辟出专门的西瓜批发市场!在潘孝海的带动下,其他西瓜商贩也纷纷效仿,陆续入驻,使反季节西瓜市场很快搞得红红火火。
  夏天的西瓜主要来自吉林、辽宁、山东及北京当地;而一到了寒冷季节,“海南西瓜就成了精品。”潘孝海作为北京最大的西瓜销售商,年销海南西瓜就达2万吨。他说,在冬季,北京进超市销售的西瓜几乎全部产自海南,都是配送公司精心包装送进去的,这其中,来自他们公司的能占到一大半。
  2004年11月,潘孝海和舒景宝一起,成立了“北京鹏程万达果品有限公司”。目前,潘孝海的反季节西瓜年交易量达6000万公斤,年交易额为8000多万元。他们与北京各大超市——华联、沃尔玛、家乐福等建立了稳定的合作销售关系,并在俄罗斯、缅甸、越南、我国海南、山东、吉林、辽宁、黑龙江等地共建立了12000多亩的蔬菜瓜果生产基地。
  但是,问题也在时时困扰着西瓜大王。
  在农产品营销学中,有一个词汇叫“丰收悖论”,第一年产品价格卖得高了,农民就都去种,第二年产品丰收了供大于求,就必然导致卖难的现象发生。去年,正是西瓜的“大年”,潘孝海也遭遇了西瓜卖难的情况,“去年有段时间,15吨一车的西瓜3000元就卖了,运费还不够。可是再不卖,一分钱都没了。”
  另一个显著的问题是“烂市”。鲜活农产品要求一个畅通、完善的市场体系,而这恰恰是我国市场体系建设的软肋。而当前,我国农产品冷藏保鲜技术不过关,深加工能力比较弱。大规模运输仍停留在传统的竹箩、树叶、泡沫箱加冰等保鲜方式,产地的预冷和冷链运输基本空白,这就导致产品货架寿命短,而在冷链体系发达的欧洲,从采摘到最后消费可以保质1个月。
  潘孝海知道,目前大规模发展冷链是不现实的,通过拜访农产品专家,多方求证,他决定通过提高基地农民的采摘技术延长产品的运输贮存时间。他把专家、老师请到生产基地,加大对农民采摘技术进行培训的力度,两年来,“烂市”的现象已有所改善。
  一年四季,来自全国各地甚至国外的西瓜源源不断地流入新发地,来自周边省份的经销商再通过新发地将这些西瓜分散出去。潘孝海“西瓜大王”的名头,算是叫响了;但是,他仍然一如既往,每天和媳妇守着自己的摊位,日以继夜地等候着一辆辆运货车到来,卸货、装车,能搭把手就搭把手。他说:“卖西瓜是个操心的活,现在规模大了,但我还是个个体户。”





关闭窗口
光彩杂志社版权所有,转载请注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