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机遇、高风险的非洲大陆,吸引了无数期待“抄底”者的目光,你准备好了吗


淘金非洲


http://www.gcmag.cn  《光彩》杂志2009年第8期  [字号:  ]  

作者:晓琳
  随着全球经济衰退的深化,尤其美国、欧洲等中国的传统出口市场需求量下滑,不少中国外向型企业陷入产能过剩的窘境,急需寻求新的海外市场和投资渠道,“去非洲抄底”的呼声再度高涨起来。不少人主张,应趁着欧美资本自顾不暇之机去津巴布韦、南非和埃及等国投资设厂。不过专家也提醒中国投资者,非洲固然有很多资源和商机值得挖掘,但是非洲是个高机遇、高风险的地方,无准备的“抄底”可谓危机重重。


机会来自互补

  据统计,非洲每年进出口贸易总额为3000亿美元,估计每年将以3%的速度递增,可见非洲市场潜力巨大,当地政府也对中国企业的投资表示欢迎。
  中国企业的机会来自于中非经济的互补。多数非洲国家工业化水平低,工业产品价格高,产业与技术梯度低于中国,是中国产品、设备、技术、资本转移的最佳地区,可望取得丰厚回报。因此,我们不断看到有中国企业,尤其是经营机制灵活的私营企业在非洲取得了一定的成功。他们在非洲或经营商店,或从事进口贸易,或兼而有之,从国内组织货柜到有关国家批发或零售。虽然竞争越来越激烈,价格越来越低,利润相对减少,但比起国内,利润还是相当可观。
  此外,非洲矿产和自然资源丰富,拥有中国经济发展所急需的某些资源;非洲工业基础薄弱,拥有中国企业目前最渴求的广阔市场;非洲基础设施欠账很多,是中国内地以外又一个“工地型经济体”,各种大小基础设施项目随处可见,对于中国企业和相关资本而言,相当有吸引力。
  近年来,中国对非直接投资增长迅速。截至2007年底,中国累计对非直接投资存量44.62亿美元;2008年1-9月,对非直接投资达4.93亿美元,项目分布在48个非洲国家。中国商务部西亚非洲司处长张胜斌曾表示:“西非市场的平均投资回报率达到了36%,而这一比例在亚洲仅为16%,在全球为14%.”据一些成功的中国商人描述,在非洲的投资“进去一元人民币,出来一美元”,利润之丰厚可想而知。


风险不容忽视

  专家提醒,非洲不少地方是高风险地区,战乱、部族冲突频繁,许多西方资本的撤离并非觉得无利可图,而是认为风险太高,不划算,中资贸然“抄底”,很容易变成代举杠铃的傻瓜;即使风平浪静的地方,也存在一些腐败、官僚主义等问题,对投资设厂的风险必须作最充分的考量。
  以埃及为例,当前在埃投资兴业的中资企业面临的主要问题是海外拓展的人才不足,企业经营发展的国际化视野仍有待进一步提高;其次,当地汇率波动较大、失业率较高等因素给企业带来综合性困扰;此外,一些新走出去的企业,在企业制度的本土化方面,还需有所斟酌。譬如,埃及工人在工作中是轻易不会加班的,而加班在国内则习以为常,类似这种文化差异很容易造成劳资矛盾,所以制度的本土化是必须要过的一关;另外,埃及的产业链较短,诸多建设项目所需要原材料要依靠进口,这就造成了很多国内企业在招标过程中对原材料价格的计算过于乐观,结果在实际操作中因进口材料价格高昂而使成本大幅增加。
  中小企业在非洲创办实体,要尽量选定原料在当地价廉易取、不涉及或牵扯相关配套产业较少的行业,以适应在非华商普遍处于单打独斗的境况。对于缺乏原材料的产业,以境外带料加工贸易或组装的方式作为实体制造产品的初级阶段,或许更符合企业在起步时的现状。例如,开办一家运动鞋厂,某国海关规定原材料的进口关税是5%,成品鞋作为消费类物品进口关税为35%,这里面的差价值得考虑,况且一个货柜的原料可以加工出远多于一个货柜的鞋子。待企业规模壮大、熟悉当地的投资环境后,逐步延伸自己的产业链,培育行业的加工基地或组建联合体。
  此外津巴布韦等一些非洲国家目前在通货膨胀等方面遇到了前所未有的挑战,市场、金融、价格、汇率管理等失衡,尤其是汇率和价格管理混乱,中国企业如何规避风险是个大难题。
  企业在决定对非投资之前,可以考虑先到投资国设立贸易公司或办事处,熟悉环境,进行市场实地调研,避免纸上谈兵,在贸易过程中发现问题,仔细论证投资项目的可行性。


如何尽量规避风险

  为了减少风险,增加成功的机会,中国企业在投资非洲,或者与非洲企业合作时应该考虑到以下几点:

  一个相对稳定的社会环境
  两国之间实现政治外交、经济往来、贸易交往、文化交流等是基本前提,其次应是拟投资国家的政治环境,特别是需要仔细研究所选择国家的投资鼓励政策。基于促进本国经济发展的目的,各国都实施了一定的吸引投资、鼓励行业发展的政策和措施,但是国与国之间的政策、法规和保障措施等往往会出现差异,比较这些差异并结合自己投资考虑就显得相当重要。
  另外,拟投资国的社会安定性因素是中国企业必须考虑的。如尼日利亚、南非的社会治安秩序较差,但这些国家经济发展潜力大,投资机会更多,了解社会不安定的因素并懂得如何去规避可能的风险,将会在一定程度上保护自己的投资利益。
  一个合适的投资环境。非洲一些国家情况比较复杂,除了一些显而易见的风险外,尚有不少难以预测的制约因素。所以,投资环境成为制约外国实业家跨进非洲大陆的“瓶颈”,同时也是进入后“水土不服”的原因。
  基础设施现状参差不齐,对生产性投资企业的影响尤其不可忽视。比如企业到非洲开办一家运动鞋厂,自然需鞋带、相关布料、小铁环、胶鞋底等提供配料的厂商来支持,而这些实体再往下分,又涉及到纺织、印染、橡胶、铁艺等行业。这些问题在中国已不是问题,但对于制造加工业几近空白的多数非洲国家来说,会让投资者陷入孤掌难鸣的困境。
  这些发展水平,具体到国家以及不同的地区,情况也不一样。许多非洲国家在经济开发区或者出口加工区的基础设施有一定的保障,但也有一些地方甚至无法保障水电的供应。
  从另一方面讲,许多国家对于投资基础设施条件较差的地区,在免征土地税、减免企业所得税以及科研开发费用方面都给予一定的政策支持,可以为企业考虑并利用。

  一个具有发展潜力的目标市场
  总的来说,非洲大陆的经济落后于中国,但也有发展高于中国的。对于那些经济较落后的国家,中国企业可采用建立销售网络和设厂等方式直接在对方国投资。而对于那些经济较发达的非洲国家,例如与南非的合作,中国企业可能会有较多的代工和国外采购机会。在宏观市场细分的前提下,目标市场需要考虑的是:该国的市场潜力和市场准入的可能。
  非洲国家贫富差距悬殊,因此,市场潜力的估测必须充分考虑到购买力和购买强度,从而决定自己投资非洲的最终销售市场是非洲本地还是欧洲市场,如果转口欧洲市场,可以回避欧美市场对某些中国产品的非关税壁垒,如欧美国家对许多非洲国家无纺织品配额的限制等。还应做好目标客户群体的定位。许多中国企业在这方面的教训非常惨重,他们既没有前期的市场开拓作为基础,也没有对市场的细致调研和评估,对市场购买能力缺乏充分研究分析,贸然开展项目投资生产,最后产品滞销,自己的投资利益受到损失。
  相较欧美主流市场,非洲市场准入相对简单,但对于不同行业的限制是有差别的。如2001年以前,尼日利亚作为石油输出国组织(即OPEC)第八大成员国的石油资源是不允许中资石油公司参与开发或加工的;再如苏丹卫生部明文不批准世界各地青蒿素类抗疟药物口服剂型的注册等,而在刚果(金)、马里、喀麦隆等其他国家,一旦获得医药市场进口许可(MMA),便可以进行销售的同时再申请注册。考虑到这些差异,企业投资必须充分考虑市场准入的难度并采取相应的战略,或者采取迂回战术,或者转向其他市场。

  一支高素质责任心强的管理队伍
  非洲有些地方做事的习俗与中国非常不一样,例如在刚果(金)购买土地只通过政府的审核是不够的,买方还必须请示当地的土著首领,通过特殊的仪式,得到批准后方能拥有。这些特殊的做事习俗常常会导致一些额外的资金和精力的投入,中国企业在进入市场之前需要多方了解。例如,南非在1997年正式推出“黑人经济授权政策”(BEE)会直接影响到公司的治理和财务。这需要评估可能会对公司目前和长远的发展经营带来什么样的影响。
  还有一些非洲国家因为工业落后,各类药品和生活必需品几乎全靠进口,且大部分商品在市场上都很贵。非洲商人在做贸易时往往订量小、品种多、要货急。非洲人喜欢看货购买,他们不愿意开信用证,而是一手交钱,一手交货。
  针对这种情况,只有采取灵活的经营,才能做好非洲贸易。在这方面,浙江商人的做法比较值得借鉴,他们先是对非洲大体有一个简单的了解,确定去哪个国家,然后便立即去有关国家考察,如市场可以,马上组织货源,发货柜。
  执行的关键因素是人员,拥有一支高素质的管理队伍非常重要。他们应该对非洲目标市场环境和有关公司有深入了解,熟悉对方语言和商业文化。实际工作中与外方的沟通是非常重要的,良好的沟通能弥补双方做事习惯与商业标准的差异。例如,一家中国工程技术公司在参与非洲一大型工程技术公司项目竞标时因做事习惯不同使对方产生许多不满,后因专业咨询公司从中帮助沟通才使矛盾化解。
  非洲矿产和自然资源丰富,有中国经济发展所急需的资源;非洲工业基础薄弱,有中国企业目前最渴求的广阔市场;非洲基础设施欠账很多,是中国内地以外又一个“工地型经济体”。


编后:

  中非民间商会相关专家告诉编辑,中小企业现在进入非洲市场是一个较好的时机。除了商务部对中小企业开拓国际市场的补助和优惠政策将继续沿用之外,目前各地商务、地税等相关部门也针对对非投资制定了一系列优惠政策。比如企业赴非洲考察之前可以在当地商务局备案,回来时可以凭发票在当地商务局报销部分机票、住宿等考察费用,最高报销额度可达70%.资金不足的企业可以向中非基金寻求帮助,这个由中非论坛主办的金融机构致力于向符合条件的中小企业提供低息贷款。“类似的优惠政策还有很多,也很庞杂,优惠的力度大多决定于企业规模的大小。”上述专家说。许多非洲国家的政策变化比较快,向国内传导的渠道比较少,大众难以了解,有意投资非洲的企业最好向相关专业机构咨询后再赴非考察,单打独斗对企业非常不利。





关闭窗口
光彩杂志社版权所有,转载请注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