超市零售业的竞争越来越激烈,城市超市却凭借其商品的差异化在空白处自在生长。


城市超市锁定高端客户


http://www.gcmag.cn  《光彩》杂志2009年第2期  [字号:  ]  

作者:张琳
  进门是一排蔬菜货架,手指大小的胡萝卜、核桃大的卷心菜,这些都出自超市的自营农场,在普通超市看不到。当然,物以稀为贵,一千克小卷心菜40元,一千克奶酪三四百元,这些食品的标价也让人乍舌。据说,城市超市里售卖的货品80%以上是进口的。
  酒柜占了整个城市超市的三分之一,葡萄酒品种非常多,大多是几百元的,而拉菲、拉图、白马这些波尔多名酒庄的,价格则在5000到10000之间。
  店面布置很欧化,但又融入一些中国元素,收银台后的书吧陈列着许多外文杂志,还有舒适的沙发,一些外籍小孩在沙发上看书,他们的父母可能正在里面购物。书架上还有一份城市超市自编的、面向外籍商务人士和金领阶层的中英双语美食杂志——《品味道》,教你做西餐,同时提供美食、美酒、营养健康、特色餐厅、自驾旅游等资讯。
  这就是城市超市。它的身影分布于上海各高档商业区和豪华住宅区,已经成为上海最具规模和影响力的进口食品超市。

我的产品你们没有

  1993年,大学刚毕业的崔轶雄在一家超市打工。当时大批外籍人士涌入国内,但在上海这座国际化程度最高的城市里,却没有一家主营进口商品的超市,一些商店即使有进口食品,也是品类少、规模小,外籍人士在上海生活购物颇感不便。崔轶雄瞄准了这个空白点。
  2000元的起步资金,没有实体店面,崔轶雄租了一间十几平方米的房间做仓库,根据客户的需求从国外采购商品,当然,服务对象以外国人为主。看起来城市超市的起步和现在的网络购物有些相似。
  一年半的home delivery(外送服务)之后,1995年,第一家真正意义上的城市超市正式开张。如今,城市超市已经拥有上万种进口商品,崔轶雄则被称为零售业的“食尚买手”,他一改超市行业坐等供应商上门的“坐商”采购体系,每年几乎用三分之一的时间流连于世界各地,他和他的采购团队的任务是:品尝美食,然后把这些美食带回城市超市。
  崔轶雄有一个习惯,采购产品多集中在国外一二线的高端品牌,低端品牌则很少问津。事实上,家乐福、麦德龙等国外大型连锁超市进入中国时,也将一部分进口商品带入中国,随着超市零售业的同质化竞争愈演愈烈,更多的超市开始引进进口商品,但是由于国外对食品质量的严格管理,以及关税、运输成本、风险成本等因素,进口产品并非国内大多数老百姓消费得起,因此以中低收入人群为主流客户的定位使得这些大众超市对进口商品的采购只能犹抱琵琶半遮面,以低端和少量为主。
  “我们不同,我们做的是小而全,满足小部分人的需求。你做低端,我就做高端,你做日本产品,我就做欧美产品。”崔轶雄说,城市超市之所以能够自诩在业界没有竞争对手的关键就在于:“我的产品你们没有。”

顾客不介意多花钱

  崔轶雄一开始就把目光锁定了高端消费群体,超市的所有项目也围绕这一群体的需要。
  1997年,崔轶雄开始涉足农场经营。他在海南、昆明等地建起了5000亩农业基地。虽然成本高导致价格居高不下,但是自然生长的蔬菜和大棚种植的口味就是不一样,挑剔的顾客认这个。城市超市还实施种养结合,废弃物综合利用,在农场建起家禽养殖基地,用剥掉的菜叶养鸡养鸭,用动物的粪便做沼气供热,实现了农场零排放。他们从种子、肥料、质保到采摘都设定了一套自己的标准,比如每一批鸡都有档案,甚至可以追溯到小鸡是哪天孵出来的,是什么品种,打过几次疫苗以及宰杀的时间等等,这里一只鸡可以卖到七八十元。“我们的蔬菜比其他地方贵,但是这里的蔬菜没有烂叶子,不用挑,不用摘,用水冲冲就可以直接下锅,我们的顾客不会介意每个月多花几十块钱在吃的菜上面。”崔轶雄说。
  自营农场已经成为城市超市的另外一个产业,这些蔬菜一部分供应城市超市,还有一部分销往其他大型超市和饭店。2008年,城市超市还被选为奥运会食品供应商,农场每年的产值可以达到五六千万元。
  2007年底,崔轶雄把触手伸向网络。很多客户大冷天不愿意去超市,城市超市根据这部分需求,搭建起一个专门提供网上订菜、送菜上门的平台——买菜网。顾客只要购物金额满一百块就提供免费送货服务,不满一百元加十元的运费也可以送。“零售业每天都在变革中,在淘宝网上,一顿饭的功夫就可以卖出1000台电脑,食品也可以这样卖。”
  在买菜网上,蔬菜肉类等食品都有固定的的标准,“比如太肥或者太瘦的五花肉我宁愿摆在超市卖,你不满意可以不买,但是如果送货上门客户不满意再退回来,成本就比较高了。”崔轶雄说。当然,即使是标准化的食品,如果客户不满意还是可以退货,口碑是网络营销的生命。这项服务的针对性非常强,主要服务于那些对价格不敏感,追求生活品质的客户,“如果要求送上门的东西价格和家乐福一样便宜,这样的客户还是不要来的好。”崔轶雄开玩笑说。
  在崔轶雄看来,留住顾客的绝对不仅仅是产品,还有舒适感。比如顾客捧了一大堆东西的时候,店员递一个篮子在顾客的手上,他会觉得很舒服;找钱不放在桌子上而直接递到顾客手里,他会觉得很舒服;东西买多了,店员主动帮顾客提到车上他会觉得很舒服……崔轶雄培养员工的第一课就是换位思考,给员工灌输“设身处地为顾客着想”的概念,并且规范下去。
  城市超市里几乎所有的员工都能说一口不错的英文,即使是新来的员工也会几句诸如“just a moment”(请稍等)的简单对话,然后去找一个会说英文的店员来。每天老员工都会带着新员工学一句英文,而员工的工资也会和英语水平挂钩,每个月公司内部都有等级考试,如果达到初级,工资水平就会涨三百块,过了中级、高级还会相应增加。

不是十拿九稳不做

  崔轶雄是典型的上海男人,做事以精细著称。每开一家连锁店他都要做很多功课,包括市场容量、资金和人员的准备、选址等等都得仔细考量。城市超市店面都选在租金非常昂贵的商务区,产品档次也高,开一家连锁店的投资至少要比普通超市多出一倍,如果前期投资收不回来,赔下去就是无底洞。“所以我们不能失败,不是十拿九稳我不做。”崔轶雄说,“我们的农场也只有那么大的量,不可能无限制生产,每天只能供应两百只鸡,再多了我拿不出来。”
  2009年,城市超市的最新潮流策略是“超市+餐厅”,“饭店的口味,超市的价格,给你带回家吃”是他们提出的口号。为此,崔轶雄聘请了一位外国厨师长做行政总厨,负责开发菜式,培训员工并进行质量监督。厨师现场烹制,顾客可以在超市吃也可以带回家,为此,城市超市里专门辟出一角摆放了几把桌椅。“不可否认,这种方式很费心力,但是容易形成自己的特色,变成我们的核心竞争力,可以培养客户的忠诚度。”
  崔轶雄希望城市超市每年的版本都不一样,每开一家新店总要和此前的有所不同,总要有一点改进,包括店面的色彩、灯光、设施等等,给顾客以新鲜感,而不是百分之百的拷贝。“在波特曼一家新的门店正在筹备中,楼上是城市超市第一家门店,也是我们唯一一家没有改建过的店,看完新店再看看老店,惨不忍睹!”崔轶雄笑着说。
  尽管前景看好,但是规模扩张却始终是城市超市的软肋。2008年奥运会前夕,第一家走出上海的城市超市在北京亮马桥开张,目标直指外国游客和周边的高消费人群,这是城市超市第9家连锁店。15年时间,9家连锁店,这在跑马圈地愈演愈烈的零售行业算得上是蜗牛速度。
  面对广阔的市场空间,并购、圈地、做大是过去十余年来大多数连锁超市的主要战略,在这一指导思想下,连锁超市所必需的顾客发展、品类管理、商品开发和快速响应能力以及细节的实施变得不再重要。
  如果崔轶雄也沉迷于跑马圈地,热衷于打效益低下的价格战,也许此时他已经无法悠然地坐在办公室享受按部就班的工作了。



 读者评论:

  时间:2013-1-18 19:18:48
  内容:100828820(好评)




关闭窗口
光彩杂志社版权所有,转载请注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