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岁的儿子想自杀


http://www.gcmag.cn  《光彩》杂志2008年第7期  [字号:  ]  

作者:■孔令雪
  我儿子今年7岁,读小学二年级,在他们班上学习成绩优秀,各方面能力也比较强,一直是我和他爸爸以及爷爷奶奶、外公外婆的骄傲。我们鼓励他多看书,《上下五千年》他在五岁的时候就已经通读了。家庭成员之间做事情也很民主,谈话沟通时讲道理比较多,没有打过也很少骂。我们和儿子之间互相尊重,比如他进我的房间要敲门,我进他的房间也要敲门。可最近我却不止一次听儿子发牢骚:“活着有什么意思呢?不如死了算了。”小小年纪竟然想到了死,哪里来的这么些怪念头啊。每每想起他的这些话,我都止不住心惊肉跳。

  在心理咨询或者教育咨询中,儿童自杀并不是罕见的事情,只是上边案例中提到的情况还确实不多见。一般来说,有自杀意念的儿童,往往缺少足够的被爱体验,觉得自己不被这个世界喜欢,是多余的,存在没有意义,于是便会想到自杀,有的儿童还会采取自杀或者自残行动。还有的儿童自杀是因为家庭关系紧张,比如爸妈天天吵架,并嚷嚷着孩子长孩子短的话题,他幼小的心里会以为爸妈吵架都是因为他,如果他死了,爸妈也许就不会吵架了。电视剧或者电影里有时候也会有这样的场景:爸妈吵架时,孩子极力讨好双方,讨好不成就转身拿起锋利的器物自残或者自杀。稍稍换位思考便不难推知,幼小的心灵在产生自杀念头时,必然承受着难以忍受的重负。
  案例中的小男孩家境优越,学习优秀,能力全面,和父母之间的关系客气而有礼节,但是没有提到他的玩乐和人际沟通情况,尤其是和同年龄小朋友之间的交往情况。
  幼儿期开始,个体一般会经历人生的第一次关于自我的探索。比如,开始区分自己和他人,开始有意识地明晰财物归属,也就是通常说的“我的还是你的”之类的问题,开始思索我是谁,为什么要来到这个世界上等。关于人生和自我的探索在这个时期开始萌芽,这些探索是在和周围人以及环境的互动中形成的。父母的言行举止、小朋友之间的友谊和打闹,甚至家养宠物的生老病死等都能对成长中的个体产生一定的影响。
  案例中所描述的情况,并非无缘而起,而是个体在适应和发展中出现了些许困惑。小学和幼儿园的教育目标不一样,幼儿园以习惯的养成为主,游戏玩乐是主题,提倡无字教育,就是希望儿童能充分发展自然的天性。进入小学,便进入了另一个发展阶段。小学阶段的孩子玩乐和游戏时间在逐步递减,增多的是必须面对的学习任务,以及扩大了的人际交往范围。这时,对于生理和心理发展程度有限的孩子,需要良好的引导并给予有力支持。这也是儿童进入小学后会出现性情变化的重要原因。另外,儿童抑郁症的起因也多跟适应不良有关。
  进入小学阶段后,儿童关于自我的追问和探讨依然活跃,对世界的探索增多,与周围的互动频繁。这时候如果没有比较好的引导,便易引发关于生存意义的质疑。案例中的孩子,较早接触许多社会化的知识(5岁通读《上下五千年》),自我概念发展很不完善的时候,便接触纷繁复杂的社会发展历史,理解和吸收的内容难免会有失偏颇,幼小的心灵一旦无力解决内心的冲突,就容易导致一些问题。父母在培养孩子素养和技能的时候还需要关注孩子的承受能力,孩子毕竟是孩子,不仅个头有限体力有限,内心的容量也是有限的。我们提倡把儿童的世界还给儿童,就是不希望一个小小的孩子背负重大的社会包袱。
  可以肯定的是,案例中发此“悲壮豪言”的孩子一定承受着父母所不知道的困惑和压力,应尽快寻找到足以压倒孩子的稻草,帮助孩子走出困惑。对孩子的尊重不能仅仅体现在行为和空间上,更重要的是尊重孩子的自然天性,量力而行,量力施教。

编辑  高静(hej@gcmag.cn)





关闭窗口
光彩杂志社版权所有,转载请注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