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心齐,泰山尚且可移,更不要说一家纺织厂了……


纺织厂 “起死回生”


http://www.gcmag.cn  《光彩》杂志2007年第9期  [字号:  ]  

作者:■本刊记者 高淑英
  江苏老板跑了。
  消息像瘟疫一样迅速传遍了江西省高安市高科技园区的这家纺织厂。在当地星罗棋布的纺织厂中,出事的这家之所以备受关注,是因为它曾是政府招商引资的企业之一。
  当亚中橡胶集团的罗亚中知道这件事时,他正在想着晚上约朋友吃饭的事情——和圈里圈外的朋友交流,从中汲取经验,向来是他的习惯——席间,他还把这件事当作新闻和朋友侃了一番。第二天,有关领导就找到了他,“现在这家厂出了这么大的事情,你不能不管。”罗亚中自然是推脱,他当惯了甩手掌柜,自己的橡胶厂都是交给经理打理,哪里肯接这样的烂摊子。可是领导不依不饶,“那位老板临走时放了话,这家厂子除了你,没人能做得下来。”罗亚中没辙,最终答应了下来。
  接手后,罗亚中将厂改名为亚中纺织厂。他先到车间里考察了一番:机器悄然无声,工人走得差不多了,仅剩下的几个人聚在一起闲聊,倒是怨声载道的棉农天天堵在厂门口,增加了些人气。谁让那位江苏老板签订了那么多的收购协议呢!
  考察一圈下来,罗亚中心里有了数:劳动密集型的行业里,员工特别重要,虽然棉纺行业的门槛不太高,可是招收到熟练工却不是一件容易事儿。罗亚中要做的第一件事就是稳定员工队伍。
  他先派人对纺织行业工人的状况进行了摸底:工资普遍不高,有的老板怕工人走,经常压3个月的工资。得知这一情况的罗亚中开始出招了:“高薪聘请员工”招聘启事贴出去,呼啦啦一下子围过来了一群人,看到开出的工资比其他工厂高不少,连一些有工作的人也趁休息间隙跑过来打探虚实。
  纺织行业的流动性太强, “压工资”的办法几乎成了约定俗成的“规矩”。可“强扭的瓜不甜”,罗亚中偏偏要打破这个“规矩”。他规定:每月15号结工资,拖延一天也要向员工解释清楚原因。
  罗亚中有自己的“留人”之道,纺织行业的管理与橡胶行业不同,橡胶行业体力活较多,只需要告诉员工应该怎么干就可以了,没有太多的技术因素需要考虑;但是纺织行业相对来说技术含量比较高,在管理上应该考虑更多的人性因素。纺织车间烟尘飞扬,人待久了容易感染呼吸系统的疾病,罗亚中斥资购买了排风扇和吸尘器等除尘设备。同时,罗亚中还降低了劳动强度,进一步调动了员工的积极性。接连几拳出手后,员工的工作热情一下子被调动起来了,开工后一段时期,不仅没有流失人员,还经常有人到厂门口瞅瞅有没有新的招聘启事,希望什么时候再招新人。
  罗亚中同时给员工制订了严格的奖惩制度:他鼓励员工创新,每个人都可以说出自己的想法和建议,被采纳的可以得到一定的物质和精神奖励;同样,在工作中的疏忽要受到惩罚,在生产车间的小黑板上,谁哪天生产出了什么次品,应该扣多少钱,都写得一清二楚。因为直接和自己的工资挂钩,每个人都不敢疏忽大意,产品合格率也直线上升。
  生产归根结底得出效益,如果企业发展不起来,给员工再多的工资、创造再好的条件都只是暂时的。罗亚中开始分析江苏老板失败的原因——纺织行业门槛低,同类企业遍地都有,在产品结构等方面存在雷同现象。罗亚中经过仔细的市场考察,决定上马难度大、产品附加值高的项目——牛仔面料。牛仔裤是长盛不衰的服装品种,牛仔面料需求量大,是一个可挖掘的大市场。
  转换项目对许多企业来说都是伤筋动骨的,可是亚中纺织厂却因为规模小而具备了“好调头”的优势。方向一旦确定了,其它问题自然迎刃而解。新的生产线投产后,蒸蒸日上的效益证明了罗亚中选择的正确。一段时间后,这个已经瘫痪的纺织厂竟然奇迹般地起死回生了。“生意总是有赚有赔的,关键看老板自己怎样做。”说这话的时候,罗亚中一脸的认真和自信。

编辑  刘佳(zhao@gcmag.cn)





关闭窗口
光彩杂志社版权所有,转载请注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