陷入困境的企业如何东山再起?日本知名品牌无印良品(MUJI)的故事,是一个绝佳案例。


无印良品:改革1000天


http://www.gcmag.cn  《光彩》杂志2007年第8期  [字号:  ]  

作者:■张汉宜
  无印良品(MUJI)崛起于上世纪90年代,掀起了一股极简风潮。后来因扩张失速,1999年起利润急剧下滑,2002年的业绩甚至比前一年降低了52.4%.当时,市场上认为“无印良品神话崩溃”。然而,此后几年,无印良品的营业收入又直线上升,获利甚至创出历史新高。它是怎么复活的?转折点是什么?
  其中的关键人物,是临危受命的社长松井忠三。
  松井忠三上任后展开“全国走透”行程,视察了当时的110家直营店。他每天工作到晚上9点,再跟店长们开会到半夜,从没休息过一天。这样的努力长达半年,因此这在无印良品的历史上被称为“改革1000天”。他首先必须解决的是大量库存造成的财务与管理浪费。当时,采购部门为了避免店面缺货,往往会比预期需求量多进30%的货;然而,实际衣料品销售量比前一年减少了30%,等于库存整整多出60%.因此,松井忠三要求采购人员往后只要采购预估量的80%即可。
  此外,松井忠三一把火烧掉了价值38亿日元的库存!“库存归零”的时刻,无印良品彻底跟过去说再见。
  

改革一:组织面

  脱离“感性经营”,外来部队铁腕改革无印良品以前一向以“感性经营”著称,无论产品特质与组织管理都是“跟着感觉走”。成也在此,败也在此,没有统一的规划管理,就很难有效率可言。为了迎接愈发激烈的竞争,无印良品必须彻底脱掉“感性”这层“皮”。
  说易行难,多年来形成的企业文化难以在短时间内改变,松井忠三决定运用外部力量。2001年下半年,他聘请三菱商事等企业的业务改革团队,成立10人小组的“经营改革团队”。改革团队决定以最基本的账务系统以及经营、开发核心产品作为改革突破口。
  改革前,无印良品一直用手写资料做账,一份单据得经过层层审批,盖上8个章才能完成,相当烦琐,毫无效率。改革之后,只要盖3个章即可。此外,采购人员的账目也改用Excel制作成统一规格,以便各部门的采购数字透明化。
  店铺方面,采用POS(销售时点系统),将原本占卖场20%的仓库面积减少为10%,并采取“库存跟卖场结合”的开放式设计,增加商品的曝光率,同时减少库存压力。
  在商品开发方面,初期的商品投入被减为8成,3个星期之后做评估,销售最佳的3成商品追加销售,销售不佳的3成则紧急刹车。于是,仅仅用了2年时间,无印良品的商品种类便从3000多种增加到4800种,甚至还拓展到了家电等其他领域。
  

改革二:产品面

  扩展经营范畴,商品力再强化企业要想真正复活,不能只靠关闭分店来缩减开支,更重要的是“商品力的再强化”。现在的无印良品,已经不只是注重“视觉”与“触觉”的生活杂货用品店,而是延伸到以“嗅觉”和“味觉”为主的花店、咖啡店与食品店,甚至进一步将顾客从室内的店面带到阳光绿地去露营。此举不仅大大拓展了新的客源,对原本的老顾客也起到了“深化耕耘”的作用——在维持无印良品一贯品牌精神的前提下,无论老顾客还是新顾客,都会觉得“无印良品不一样了”。
  例如,开设花店“花良”(Flower MUJI),让顾客用手机上网订购鲜花,并在下单后13小时内直接送达。如果顾客不知道该送什么花,只要输入对方生日,无印良品就会马上用手机回复,提供“花提案”以及相关配套商品的信息。而户外的“无印良品露营场”以“保护自然”与“家族同乐”为诉求,在新泻、岐阜、群马等风光明媚的郊区建场。
  此外,无印良品强化跟其它知名企业的合作。此前,业绩下滑最厉害的是服饰商品。因为不少卖场选择了款式更多、价格更便宜的品牌。还有所谓“毕业现象”
  ——当时无印良品的顾客以20多岁的年轻人为主,但这些顾客大学毕业后就会“另寻新欢”,转投其它品牌的怀抱。为了扩大顾客年龄层,2002年6月,无印良品与日本知名设计师山本耀司合作,以强化服饰商品的设计力。
  2001年4月,无印良品更大步跨界,与日产合作推出无印良品汽车“MUJI Car 10 00”,限量1000台。除了机械部分由日产负责之外,整体设计主要采取无印良品的概念,并结合了顾客的意见。这款由无印良品与顾客共同设计的车子,进一步拉近了企业与顾客的距离,也凸显了“无印良品”的品牌能量。
  从无印良品的产品开发到上市贩卖的流程,可以更清楚地看到“商品力”的作用。在开发新产品时,无印良品会召开“商品战略研讨会”,除了一般员工之外,还有一些知名设计师都会参加,不同的观点、视野与专业素养不断撞击出创意的火花。大家达成共识之后,先将创意试做出样品并举行展示会,再让更多不同领域的人予以检视、提出意见。
  这个阶段的重点是:创意可以天马行空,但最后都必须符合无印良品的理念;即使是一项从未尝试过的领域的产品(例如汽车),也要让消费者一看就知道“这是无印良品做的”。
  

改革三:展店策略

  因时制宜,开店更具弹性在开店策略方面,无印良品也有所改变。
  改革前,无印良品在日本有153家直营店、145家连锁店,海外分店更遍及英、法、意、德、爱尔兰、瑞典、挪威、新加坡、韩国、中国,并成功打进了竞争激烈的纽约现代艺术馆。然而,在赤字压力下,无印良品开始瘦身,陆续关闭了英、法的分店,后来还将欧洲分店统合为一个子公司。
  除了瘦身,无印良品也进一步调整策略。以往它坚持“第一家店赚钱后才开第二家”的稳扎稳打策略,但市场竞争的加剧,让这种做法已经在许多时候行不通了——店铺太少,无法形成规模,难以跟对手抗衡。
  比如,当初无印良品进军欧洲时就尝过这样的苦头。那时品牌知名度本就不高,加上“必须赚了钱才能开新店铺”的硬性要求,无印良品在海外举步维艰。改革后,无印良品采取弹性开店策略——虽然“赚钱之后才开新分店”的基本原则不变,但不再硬性规定一定要这样,而是根据不同的市场情况做出调整。
  无印良品在中国台湾开设分店,就是根据商圈发展性与顾客属性来做的弹性开店策略。它在台湾北、中、南部共开设了9家分店,数量是亚洲第一。
  台湾开店的成功经验,超乎无印良品的预期,也让松井忠三发现,在日本市场“赚钱后才开新分店”的开店原则,其实有很大的弹性空间。
  经历了改革洗礼之后的无印良品脱胎换骨、元气十足。到2004年8月,它已连续两季创下获利新高,业绩也在暌违7季之后达到了两位数的成长率。跟1999年到200 1年的低迷比起来,真可谓“V字形复活”。2006年底,这个创立刚刚26年的年轻品牌,还获选为“世界100大品牌”,排名甚至在时尚盟主Gucci与百年精品老店Hermes之前。
  所以,企业经营切勿因一时挫折而丧志。无印良品曾风光上云霄,也曾低迷坠谷底,但它的可贵之处就在于它能及时找出自己的问题,并在关键时刻积极改革,这一点值得每一个企业借鉴。

编辑  高静(hej@gcmag.cn)





关闭窗口
光彩杂志社版权所有,转载请注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