羌绣帮扶计划是“5·12汶川大地震”灾后恢复重建项目之一,是在中共阿坝州委、阿坝州人民政府的指导和支持下,由中国红十字会李连杰壹基金、成都高屯子文化机构联合发起,经阿坝州劳动和社会保障局审批,在州民政局登记备案而成立的民办非企业组织,并于2009年实现了帮扶计划和社会企业齐头并行的目标。
星火燎原
羌绣帮扶计划的发起人是现任汶川文锦羌绣公司董事长颜俊辉。2008年,“5·12汶川大地震”发生后,当时还在成都从事文化创意产业的颜俊辉和很多人一样投身到志愿赈灾工作中。在赈灾过程中,如何帮助受灾者开始新生活成为了她思考最多的问题。
经过反复思索,一个想法逐渐在颜俊辉脑海中成形:地震中受灾最严重的汶川、北川是主要的羌族栖息地,大多数羌族妇女从小就掌握着羌绣的传统手艺,这也许可以成为她们自力更生的手段。“我想通过这种形式帮扶灾区妇女从事羌绣手工劳动,鼓励和帮助其就业,同时,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羌绣文化进行保护和拯救。”颜俊辉说,她的这个想法得到了家人、朋友以及李连杰壹基金执行主席周惟彦的支持。在中共阿坝州委、阿坝州人民政府的指导和支持下,由壹基金拿出170万元,和成都高屯子文化机构联合发起成立了羌绣帮扶中心,并在2008年7月24日正式启动“羌绣帮扶计划”,颜俊辉作为项目发起人全身心投入到这份公益事业中。
颜俊辉说,虽然自己的愿望非常美好,但在实施过程中,很多情况并不像她想象的那么简单。
“一开始,村民并不相信我们, 第一批参与计划的妇女还不到10位。”
为了将帮扶计划推广出去,并让更多村民享受到其中的好处,颜俊辉决定,帮扶计划全体工作人员全部下乡,与绣娘们同吃同住,志愿者们背着现金,当场发放绣片,绣娘返还成品就现场发工资。
靠着这种诚恳有效的宣传形式,羌绣帮扶计划很快便如星火燎原般在整个灾区传播开去,越来越多的村民加入了羌绣的队伍,在茂县、理县的乡镇村落中,一个个帮扶点、帮扶站相继成立,最后延伸至都江堰地区。
但问题很快随之而来。“我们发出去的白色绣片,收上来后不仅变得灰突突的,有的甚至还沾着牛羊的粪便。”
颜俊辉说,产品质量不过关、无法按时交货的现实难题也让她意识到,想要把帮扶计划做好,不是只有热情就够了,还得从产品的专业性和工人的敬业度方面下工夫。
走向市场
“在政府的支持下,我们开办了一所羌绣培训学校,免费为灾区妇女提供专业的羌绣技艺培训。”因为有了专业技能,绣品越来越好,刺绣人员的收入也逐渐增多。
以务农为主的西部偏远山区家庭,月均收入约600元;加入帮扶计划后,在耕作和照顾家庭之余,技艺好产能高的妇女按月计件的平均收入可达1200元左右,绣花收入成为灾区妇女在重建阶段的经济支柱。五年来,帮扶计划培训羌族、汉族、藏族绣娘15000多人,帮助12000多个家庭获得了增收的机会,大家的积极性被充分调动了起来,羌绣帮扶计划从最开始的乏人问津发展到如火如荼。
颜俊辉介绍说,羌绣帮扶计划的实施包括研发、培训、生产、销售、推广、回报共6个环节。帮扶计划运作初期以3年为限,初步实现了5大目标:解决就业、自我造血、脱贫致富、文化拯兴、复苏经济。“3年3万人次”的就业技能培训规划将让灾后民众获得一定的就业谋生技能,3年后,帮扶中心成为一个具有高度学习和研究价值的范本。
但2009年,羌绣帮扶计划和壹基金的合作就要终止,羌绣计划该如何走下去?
2009年,颜俊辉到香港参加某公益组织的会议,这是她第一次听说“社会企业”这个名词,这次会议让她找到了将羌绣帮扶计划继续推广下去的方法。
“帮扶计划在逐批次生产并销售刺绣产品后,如果可以实现资金的回笼和积累,并最终依靠销售盈利扩大规模、良性发展,就可以真正实现自我造血机能和社会回馈机制。”
回到成都后,颜俊辉立刻着手筹划一个与“羌绣帮扶计划”并行的社会企业,并于2010年,在成都市政府的支持下,在宽窄巷开设了第一家“一针一线”专卖店旗舰店,成功让帮扶计划与市场结合起来。“我们在传统手工艺上加入了时尚元素,让绣品更加适合市场需求。”事实证明,颜俊辉的决定是对的。第一家旗舰店开业的第二年初就实现了盈亏平衡,并陆续在都江堰、苏州、北京、上海以及台北等地开设了分店,产品甚至销售到美国、日本和德国等国家,成为颇具知名度的民族品牌。
开启新模式
随着项目的深入,颜俊辉发现,中国经济三十年的发展,消耗掉大量的农村壮劳力,从而产生农村空心化问题,土地荒废、老人小孩无人照顾,给社会造成了不稳定隐患。如何让稳定家庭重心的农村妇女不用离家千里外出打工,而通过一种技能就能在家获得收入成为一个重要的问题。
“一针一线”为解决中国农村高半山地区的妇女不离乡、不离土、居家灵活就业,探索出一个全新的模式:一台缝纫机、一个在家女性、一份订单、赚取一份适合的酬金。羌绣帮扶计划以及“一针一线”相结合的模式已经被复制到四川蜀秀、藏绣、新疆柯塞绣、贵州苗绣等项目上,这些项目在保护和传承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同时,使更多的农村妇女与家庭受益,王贵芳就是其中一位。
王贵芳是汶川大地震的幸存者之一,地震当天,她被倒下的房屋砸伤,左手加左脚仅剩下5 根指头。伤残之后,王贵芳无法再碰触冷水,农活和家务活都不能干了,在长达两年的时间里,她生活的全部内容就是“在屋里看电视”,彻底失去了人生目标和方向,直到2010年,乡里举办免费的绣娘培训班。听说去上课还能领到每月1200元的补贴,王贵芳抱着试一试的念头参加并开始接受专业培训。
因为伤残,一开始王贵芳在刺绣的过程中手总是疼得受不了,但她咬着牙坚持了下来。参针绣、压针绣、齐针绣、架花绣……不断练习让王贵芳对每种针法都烂熟于心,她的绣品价格也随之提高,羌绣帮扶计划让她重新找到了自己生存的价值。除了王贵芳,在地震中失去丈夫的董学兰、回乡的打工妹王小蓉等人都通过羌绣帮扶计划得到了工作的机会,并从中获得了新生。
在颜俊辉看来,在全世界范围内,没有哪个国家与地区像中国这样拥有如此众多的绣种,这些绣种大多是非物质文化遗产,如何保护和传承这些文化瑰宝并寻求到它们在当下的价值与精神,是未来“一针一线”的使命与责任,也是“一针一线”帮扶计划的社会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