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琳琅满目的零食吸引着孩子们的目光
凌晨1点,刚过完4岁生日的安安被送进了湖南某医院急诊科,病因是连续几天腹泻引起的轻度脱水,同样被送进这家医院的还有安安的小伙伴:3岁半的小美和4岁多的硕硕,同样是连续腹泻,其中3岁半的小美因为年龄小、身体弱,送到医院时已接近昏迷。3个孩子首次腹泻在4天前,医生询问病史后,初步判断腹泻原因是孩子们吃了一种色素和甜味剂含量均偏高的彩色糖豆。接诊医生唐燕指出,婴幼儿的体液分布与成人不同,腹泻后容易发生水、电解质平衡紊乱,如果不能及时控制和补充体液就会造成脱水、酸中毒等,严重者甚至会发生休克、危及生命。
3个孩子的案例并不鲜见,每年,全国各地不同城市的医院都会接诊多起因食品安全问题就诊的儿童患者,大多数幸运的孩子在经过抢救和治疗后恢复,比如安安、小美和硕硕。但也有少数孩子因为抢救不及时或无法抢救而致残甚至走向死亡,比如2003年安徽阜阳劣质奶粉事件。在这起事件中,12名婴儿死亡,229名婴儿留下了诸如佝偻病、身材矮小、反应慢、体弱多病等不同程度的后遗症。还未绽放,就已迎来枯萎,对于这些孩子来说,异于常人的身体表象让他(她)们的童年多了一份坎坷和落寞。
惊人的市场增量
儿童食品频发安全事故的原因是什么?儿童食品研究专家李建铭坦言:“利益!在庞大的经济利益面前,儿童的健康问题早被一些不道德的商人们抛之脑后。”李建铭随即给出了一组中国报告大厅关于儿童食品市场占比的统计数据:2005年至今,儿童食品市场基本上保持了20%—30%的高速增长水平。
目前来看,全国月平均收入在1500元的家庭的孩子月平均消费额已达到532元,月收入达到5000元家庭的孩子月平均消费额则是1135元,每个孩子月平均消费额的50%用于食品。
按照目前新生儿的出生数量计算,0至6岁的婴幼儿数量为1.08亿,以平均每个孩子每年花费5000元进行估算,0至6岁婴幼儿用品市场的容量为5000亿元。统计显示,仅仅新生儿一项,中国每年出生的350万城市新生儿一年的消费总额就达到300亿元。
“目前,在休闲食品市场领域,儿童食品占了很大比例。大型商场、超市、小商店,甚至路边摊、学校门口随处可见种类繁多的儿童食品:包括饼干、果冻、蜜饯、糖豆,甚至很多成人叫不上名字的食品正在一点点蚕食着孩子们的健康。”李建铭说,2012年,他们曾在北京、上海、成都、河北、山东、江苏、贵州、新疆、山西、安徽10大城市以家庭为单位进行抽样调查,调查结果显示,从不为孩子购买零食的家庭占比仅为2%—4%,“通过这次调查,我们很清楚地看到,儿童正餐外的食品消费已成为家庭的重要开支项目之一。”
除此,李建铭还提到一个值得关注的现象——成品、半成品已经以各种名目侵入孩子的正常膳食,分散在儿童乳制品、糖制品、焙烤制品、小食品、饮料、罐头、膨化食品等众多领域。
在很多连锁超市,导购员热衷于向目标消费者推荐诸如儿童水饺、儿童面条、儿童乳酪、儿童饮用水、儿童酱油等儿童食品,甚至还有超市推出了半成品的儿童套餐。“这些商品打着‘更适合儿童体质’、‘为孩子提供更易吸收的全面营养’等旗号,堂而皇之地标上了高出同类食品几倍的价格,事实上,这些食品大多数的配料和营养价值与普通食品并无二致。”李建铭说。
以颇受消费者青睐的儿童酱油为例,李建铭说,20 1 3年,中国营养学会发布了新版中国居民营养素参考摄入量,其中钠的部分有几点重要变化:成人每日摄入量从2200下降到1500毫克;大幅下调了0—1岁婴儿的钠摄入参考量;50岁以上老人的钠摄入也进行了下调。
这次调整的背景是中国居民膳食中钠严重超标,人均钠摄入在4000毫克以上,超标的原因就在于过度添加盐、酱油、味精这些调味品。“儿童酱油正是抓住了这一卖点从而赚取了庞大利润。
但事实上,国家从未出台过有关儿童专用酱油的生产标准,所以,目前市场上的儿童酱油仍是按照普通酱油的国标来生产,多数儿童酱油的钠含量并不比普通酱油低,只是包装变小了而已。“
“遗憾的是,不少家长不仅相信‘儿童专用’,甚至把孩子的营养摄入寄希望于‘儿童专用’。另外,在一二线城市,很多家长因为工作原因无法接孩子放学,只能将其送到课后托管机构,这些孩子的晚餐便被各式各样的面包、糕点、酸奶以及饮料代替。可以说,消费者的盲目从众心理加上没时间照顾孩子的现实情况都推动了‘儿童健康食品’市场份额的不理性增长,从而变相导致了越来越多不合格生产商、商品以及经营者的出现。”李建铭说。
灰色地带
“儿童食品市场混乱不仅仅体现在利益链条和消费者的盲目从众心理上,缺乏严格有效的监管机制也是导致安全问题频发的原因之一。”李建铭说。
首先,儿童食品这个概念在我国发展的时间较短,很多机制和制度还处于摸索阶段,市场规范仍需时间,在这个过程中,难免形成一些灰色地带,让很多唯利是图的商人有机可乘。
其次,目前我国还没有出台专门针对儿童食品的标准,仅有针对3周岁以下婴幼儿的配方食品、辅食的食品安全标准,对于“儿童食品”也没有详细的概念。一些包装盒上标注“儿童”
字样,或印有儿童头像、卡通图案的食品,未必适合儿童,但很多消费者并不了解这个情况。
李建铭表示,有媒体报道称,即使仅有的3周岁以下婴幼儿的食品安全标准和欧盟标准相比也存在差异:对于婴儿(0—6个月)的配方食品要求,差异较小,大部分指标比较接近。但是对于较大婴幼儿(6—36个月)的配方食品,我国与欧盟标准的差异明显,我国的指标要求相对宽松,但是欧盟却沿用了婴儿(0—6个月)配方食品的要求,对指标的上下限都作了具体规定。
“因为缺乏严格有效的监管机制,很多儿童食品包装上缺少或者根本没有明确的成分说明。而在儿童食品的标签标示方面,国家标准与法规也很少,目前只果冻一个标准规定了产品标签要标示食用安全警示。”一项研究显示,国家在制定食品添加剂标准时,是以60公斤的成人为标准制定的,在婴幼儿和成人之间的儿童群体,没有允许摄入添加剂的具体标准,其添加量没有考虑儿童身体的安全因素,因此,目前市面上的大多数儿童食品均含超标添加剂,这导致儿童每日摄入的食品添加剂的种类达10多种,最多的一天有50多种。
“这些现实情况将儿童食品的安全问题,深深掩盖在了数以亿计的巨大经济利益之下。”李建铭无奈地说。
未来的食品安全
在我国,“民以食为先”的观念早已根深蒂固,更何况,现在大多数家庭只有一个孩子,因此,孩子的健康和发展问题在每个家庭都是头等大事,如何从食品源头保证孩子的健康早已不是个新话题,而是我们一直在说、在解决的历史话题。值得高兴的是,已经有越来越多的监管机构开始重视儿童食品安全问题。
5月19日,中国消费者协会呼吁,广大食品生产经营企业应在产品外包装或说明中全成分标注配料表,明确标注食品营养成分和能量值等情况,这包括但不限于原材料使用情况、营养成分表、能量值、致敏物质提醒,最好按每公斤体重标注每天推荐食用限量,让消费者知情,方便消费者选择;政府有关部门应针对有关儿童食品制定和实施严格的法律规定和标准规范,引导和鼓励行业企业生产和研发更多适合儿童食用的安全、营养均衡的食品。另外,学校和家庭要教育孩子掌握必要的安全、健康饮食知识,养成良好的饮食习惯,购买食品前仔细查看食品包装说明,引导广大青少年自觉远离“三无”食品和“山寨”食品。
对此,李建铭表示,近两年,儿童食品安全问题的确引起了多方面的重视,很多城市纷纷推出食品检测手段,以防止问题儿童食品流向市场。
“比如杭州市市场监管局、市食品安全监督协会共同开展的杭州儿童食品‘你点我检’现场抽检活动。”李建铭介绍说,活动以市民投票选出的液体乳、蜜饯、肉及肉制品、糖果、膨化食品、冷冻饮品等几种消费者最关心的食品为样本,由市民代表进行现场抽检,凡是抽检不合格的食品一律禁止销售。
除了杭州,黑龙江省政府食安办、黑龙江省食药监局也在“六一”前夕开展了全省范围内的儿童食品市场专项检查行动。
“越来越多的城市和相关机构意识到问题食品给儿童带来的身体及心理上的伤害,修改完成并于今年10月起正式实施的新《食品安全法》被称为‘史上最严’法规,该法明确规定,婴幼儿配方食品生产企业应当实施从原料进厂到成品出厂的全过程质量控制。这意味着‘傍儿童’的销售手段不能再随便使用。”李建铭说,随着新《食品安全法》的实施,儿童食品领域或将迎来更健康和美好的明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