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教育部、人力资源与社会保障部、中国心理学会职业生涯规划专家周其洪
3月5日,李克强总理在2015年《政府工作报告》中指出,打造大众创业、万众创新和增加公共产品、公共服务成为推动中国经济发展调速不减势、量增质更优,实现中国经济提质增效升级“双引擎”。随即他发表讲话称,要借改革创新的“东风”,推动中国经济科学发展,在960万平方公里土地上掀起“大众创业” 、“草根创业”的新浪潮,形成“万众创新”、 “人人创新”的新态势。
在此浪潮之下,大众创业面临哪些难题?创业者在创业前应该做哪些准备?带着这些问题,本刊记者采访了中国人民大学法律职业规划课程负责人,教育部、人力资源与社会保障部、中国心理学会职业生涯规划专家周其洪。
《光彩》:您如何看待“大众创业、万众创新”?
周其洪:近些年,国家针对民营经济领域相继出台了很多扶持政策,比如减税减负、降低创业门槛等等,和前些年相比,现在的创业环境更为宽松和有利。在这个前提下,“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的确是件好事,它引导大众自己解决自己的生存问题,但在这个过程中也暴露了一些问题。
首先是生态环境。煤炭、石油等不环保能源的大量使用以及天然资源的过度开发,让人类赖以生存的自然环境变得恶劣。基于这一现实情况,未来“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的方向要多倾向环保、清洁能源方向,否则很难走得长远。
其次是主动和被动问题。目前来看,一部分创业者属于被动创业,是在氛围和就业压力过大的前提下选择了创业,这部分创业者的项目定位和目标都不是很明确,相对主动创业的创业者来说,他们的创业失败率较高。
我认为大众创业应该包括两大含义:一是解决一般的就业和生存问题,比如开个小的淘宝店以及小饭店;另一种是立足于高科技层面的创业,它要求创业者具备足够的创新意识和能力。
《光彩》:大众创业面临哪些难题?
周其洪:创业项目太过雷同、缺乏创新是最普遍的难题之一。我们并不缺项目,但目前来看,很多项目都和互联网相关,相似度很高,缺乏市场竞争力和可行性。
如何顺利得到投资是第二个难题。
有些创业者停留在理论阶段,不接地气,和风投沟通时无法准确描述项目的后期效益,无法撬动风投的投资意愿,这造成很多项目迟迟无法落地。当然,也有一些创业者不需要融资。
即使得到了投资,创业者也可能会面临两个难题:一是项目启动后无法获得长期收益。一些创业者缺乏管理和运营能力,虽然投入了大量资金,但始终掌握不了创业要领,不善于或者不愿意学习,久而久之,很可能把项目做死。
二是跨行业或跨专业创业难度大。
有些创业者具备资金、管理和运营能力,但最终还是被市场淘汰,这其中有两个原因:一是创业者因为眼热其他行业,抛开自己早已驾轻就熟的行业,转而进行跨行业经营,最终因缺乏行业经验而失败;二是创业者缺乏人脉和客户资源,凭一己之力难以打开市场,最终只能以失败告终。
《光彩》:如何实现创新?
周其洪:无论从社会层面还是国家层面来看,创新都是至关重要的,所以我们不但要鼓励创新,更要从源头培养创新意识,这个源头就是教育。
以大学生为例。前两年,我在人民大学开设了一个参与式的创业课堂,我很清楚地看到,多数大学生是缺乏创新意识和能力的,他们早已习惯了填鸭式的教育模式,习惯于在被动中接受老师给予的知识,缺乏主动提出问题和寻求解决方案的意识和能力,也就是我们所说的创新能力。可以想象,这些缺乏创新意识和能力的大学生一旦创业,他们做得最多的大概就是毫无想法地跟风,模仿或套用其他创业者的老路子。但在当下这种商机稍纵即逝的信息时代,盲目跟风者如何抵御市场竞争?又怎样找到自己的生存空间?
在参与式课堂上,我们尝试改变学生单方面接受信息的传统做法,让学生变成课堂的主人,提出自己的想法,这种教学模式在国外流行多年,它对于发掘和提升学生的创新能力非常有效。
当然,我并不是说国外的就一定好,但我们可以通过尝试来发现和吸收好的、先进的经验,并把它运用到我们的教学中。
开设参与式课堂后,我发现,一些学生很快适应并喜欢上了这种模式,逐渐培养起了创新意识,他们“反客为主”,积极大胆地提出自己的设想,有些甚至领先于老师,我认为,这就是创新。如果这种模式可以从中学,甚至小学就开始推广,我们国家也许就不会像现在这样缺乏创新型人才了。
《光彩》:您如何看待服务于创业者的各种机构?
周其洪:这也是一种创业形式。以中关村创业大街为例,我们在这条大街上看到了很多生机勃勃的创业者和风投机构,他们在沟通中获得自己想要的信息和平台,最终达到双赢。未来,这种形式将更加普遍和广泛。
这些创业者中,不仅有“80后”“90后”,还有一些中年人。我认为,中年人社会经验丰富,有的可能已经有过创业经验,或者身边有创业的朋友,和年轻人相比,他们的人脉和资金更充足,也更容易找到梦想和现实接轨的方式、方法。不过,从年龄上来看,他们多数更为谨慎和小心,冲劲和想象力可能稍逊于年轻人。
《光彩》:您对创业者有什么建议?
周其洪:我3年前也开始创业,作为一个创业者,我必须告诉大家的是,创业是一件充满艰辛的事情。
虽然我的项目顺利拿到了风投的资金,目前已经步入平稳发展的阶段,但这期间,我也遭遇了一些难题。不过,幸好我做的是自己非常熟悉的法律专业,在行业经验、人脉以及客户资源等方面有一定优势,一开始我的项目定位和预期目标就非常清晰和准确,所以这些难题得以化解,并没有让我的创业陷入绝境。
我给创业者的建议有几点:一是创业前要进行详细的市场调研,在此基础上明确项目定位和预期目标。
二是要有完善系统的项目方案,其中包括项目亮点、阶段目标、人员配备、总体预算等内容,并能以简练、流畅的语言将其表达给别人,比如风投或合作伙伴。
三是要诚实守信,不但要说明项目成功后的收益,也要在必要时提示项目的风险和失败几率。
四是如果得到投资,一定要认真对待,不要抱有“别人钱随便花”的心态,否则不但创业会失败,而且很有可能会永远失去创业的机会——因为很多风投看重的不仅仅是创业者的项目,更是创业者自身的品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