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6 月4 日召开的国务院常务会议上,国务院总理李克强重点强调了政府职能部门简政放权的主题:“‘放’是放活,而不是放任;‘管’要管好,而不是管死。转变政府职能的核心要义,是要切实做好‘放管’结合。”在这次会议上,确定取消下放新一批共52 项行政审批事项,其中包括将36 项工商登记前置审批事项改为后置审批,足见国务院对工商登记制度改革的重视。
自2013 年3 月主持新一届国务院第一次常务会议时,李克强就提出研究加快推进机构改革,此后几乎每个月的国务院常务会议都会涉及这一议题。2013 年10 月25 日,他重点部署推进公司注册资本登记制度改革。正是在国务院部署下,2013 年以来,工商系统下放行政审批权达50% 以上。
顶层设计:改革从方案到实施
自2013 年2 月,党的十八届二中全会审议通过《国务院机构改革和职能转变方案》,提出改革工商登记制度之后,李克强就对这一改革的推进落实高度关注。同年5 月13 日,国务院召开全国电视电话会议,动员部署国务院机构职能转变工作。李克强在会上表示,当年一季度,全国新登记注册的企业同比下降6.7%,而有些地方率先试行工商登记改革,取消前置审批,新登记注册企业增幅高达40% ~ 50%,其中多数为中小微企业。
当时,国务院已两次取消和下放133 项行政审批等事项,其中很多是有利于促进中小微企业发展的。李克强称,一些地方率先试行工商登记改革,新登记注册企业迅速增长,这样的相关性表明改革见效。下一步还要加快企业工商登记等制度改革,为人民群众增加更广的就业门路和更多就业机会,激发社会的创造力。
经历多次座谈会讨论及试点经验分析等前期工作之后,国务院正式推出注册资本登记制度改革。2013 年10 月25 日召开的国务院常务会议指出,改革注册资本登记制度,放宽市场主体准入,创新政府监管方式,建立高效透明公正的现代公司登记制度。
也正是在这次会议上,明确了取消公司最低注册资本限额、将企业年检制度改为年度报告制度、放宽市场主体住所登记条件、注册资本由实缴登记制改为认缴登记制等具体改革内容。以上内容,又悉数落实在今年2 月国务院印发的《注册资本登记制度改革方案》当中。
今年3 月举行的十二届全国人大二次会议上,李克强代表国务院向大会做政府工作报告时表示,进一步简政放权是政府的自我革命。今年要再取消和下放行政审批事项200 项以上。尤其是在全国实施工商登记制度改革,让市场主体不断迸发新的活力。
深入基层:“改革工作不是在文件上‘画个圈’就不管了”
李克强总理十分关注基层对于政策的落实效果和民众的反应。“不能让老百姓觉得,我们的工作就是在文件上‘画个圈’就不管了。”李克强曾这样要求改革的落实情况。
一年来,他的足迹遍布全国各地。所到之处,皆细细询问改革进展,了解民意。2013 年岁末,李克强到天津工商河西分局大营门工商所考察。他详细询问工商所办事民众,“开公司有没有门面?月租多少钱?货源哪里来?”并对工商所简化手续、取消收费、完善监管的做法表示肯定。他说,现在群众多元化的需求很大,“我们深化行政体制改革、简政放权,把该由市场决定的权力放给市场,可以大大激发市场主体增加供给的活力。同时,政府有效实施监管,也有利于创造公平竞争的市场秩序。”
今年3 月底,李克强在内蒙古自治区赤峰市考察时,曾经到访翁牛特旗工商登记所,随机询问一位前来办证的市民,各项手续有什么需要改进的地方?这位市民告诉总理,工商登记改革后企业注册流程简化了,但前置审批依然存在。他要注册一家粮食流通企业,仍然需要先跑粮食局办理审批手续。6 月4 日的国务院常务会上,李克强重新提到这件事。“我们有些前置审批根本就没有必要嘛!”他说,“粮食局的职责本来是在市场短缺的情况下进行调剂,现在粮食市场早已放开了,而且还存在一定的卖粮难,为什么办这个企业也要粮食局审批?”4 月11 日,李克强在海南省海口市工商局调研视察。当听到工商办事不收费时,李克强总理高兴地说:“对老百姓生活当中的办证难问题,减少审查的环节,让老百姓的生活更方便了,创业的收入增加了,生活成本降低了。这‘一高一低’之差,就是改革的贡献。”
当听到海南省工商局陈楷局长汇报企业登记已实现全省全程网上查询、网上注册时,李克强总理表示:“这个经验要向全国推广。工商局的企业管理制度改革激发了市场活力,稳增长,促改革,调结构,惠民生,都是把老百姓创业的积极性调动起来。”
7 月25 日,李克强在山东济南与10 位改革后新登记企业的负责人举行座谈。有企业负责人反映,“先照后证”改革后,虽然有了营业执照,但一些前置审批还较多,相关资质资格认证程序繁琐。李克强听后对在座的政府负责人强调,不仅要让企业拿到“入场券”,还要进一步简政放权,取消不必要的前置审批,真正让企业放开手脚。“不能像跨栏一样,跨过一个栏,还有无数个栏。
这样会打消创业热情。“一系列深入基层的考察之后,李克强的简政放权思路在大众眼前逐渐明晰,即通过简政放权,令市场活力得到释放,成为加快政府职能转变,实现经济发展换档提速的关键一步。
改革警钟:放权同时不能放松监管
在今年的政府工作中,简政放权仍是重任,“减法”思维在政府工作中处处可见。
3 月17 日,国务院各部门集体晾晒“权力清单”,涉及60 个部门的行政审批1235 项。按照国务院要求,各部门不得在“权力清单”外实施审批,今年还要进一步取消下放行政审批200 项以上。
同月19 日,李克强在主持召开国务院常务会议部署今年政府重点工作部门分工时表示,“我们必须充分依靠市场力量、激发社会创造的潜力”。
改革的成效,正在落实较为得力的地方明显放大。如海南省今年一季度新登记企业增幅达77%,呈井喷式增长。上海自贸区统计显示,半年内新设企业数量接近过去20 年总和。李克强曾对此点评说 :“ 什么叫改革?改革就是把千千万万老百姓的创造力和积极性调动起来,解放生产力。”
放权同时,不能放松监管。3 月19 日,李克强主持召开国务院常务会议,在强调“放权”时也突出强调了事中事后“监管”,要“放管结合”。他说,去年上海自贸区的尝试,就是在探索、勾画政府与市场的边界,寻求简政放权与有效监管相结合的可复制模式。“只要事中、事后监管跟得上,那简政放权的改革就‘搞不乱’。”
4 月23 日召开的国务院常务会议上,李克强再次提到,对违背市场竞争原则和侵犯消费者、劳动者合法权益的市场主体必须建立“黑名单”制度,将违规企业“踢”出市场,切实做到“宽进严管”。
“‘管’是一杆‘公平秤’,是为了更好地激发市场活力,这个原则必须讲清楚。” 李克强指出,有些地方的市场监管很随意,是“选择性的‘管’”,今后要坚决杜绝。他强调,不仅需要确立平等、公开、透明的监管思想,还要有相应的措施加以保障。
2013 年5 月13 日,在国务院机构职能转变动员电视电话会议上,李克强指出,转变职能,放和管是两个轮子,只有两个轮子都做圆了,车才能跑起来。大量减少行政审批后,政府管理要由事前审批更多地转为事中事后监管,发现问题就必须叫停、处罚,这往往要得罪人,甚至要做“恶人”,比事前审批难得多。工作方式也不一样,事前审批是别人找上门,事后,监管则是自己要下去,到现场了解情况。
在李克强总理看来,前置审批的取消并不意味着政府工作的减轻。6 月4 日的国务院常务会上,他告诫参会部门负责人:“我们现在是事前审批多,而事中事后监管少,很多时候是拿到审批的单子后就没人管了。”他说,“这种观念一定改变。后置审批也要监管,只不过是行使事中事后监管。政府的责任不但没有减轻,反而加重了。只有这样不断深化行政审批制度改革,才能建立公开、透明、可预期的市场环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