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剧的中国式尴尬


http://www.gcmag.cn  《光彩》杂志2014年第5期  [字号:  ]  

作者:彭琪欢

  因电视剧《美丽的契约》收视不佳,演员宋丹丹提出“拍戏不是拍剧本”的观点,这一观点意外引发了整个编剧界的强烈反响。业内人士指出,从一部电视剧的“口水战”上升至整个行业的讨论足以说明“改剧本”在业界具有相当的普遍性。

  该事件的后续发展也颇令人玩味:圈内近百名编剧几乎一边倒地站在编剧宋方金一边,而制片方却坚定不移地力挺该剧女主角宋丹丹。有人这样总结:“演员改剧本,编剧很生气,导演来捣乱,制片和稀泥。”制片方的立场建立在当今演员地位远高于编剧地位的基础之上。

  更有趣的是,此次“二宋之争”双方都承认“宋方金的剧本跟不上拍摄进度,宋丹丹等演员已自己攒台词完成创作”。由此一来,观众终于明白,在中国拍戏,故事都没有就可以定下演员,剧本还没成型就可以开机,编剧没写完就可以拍屁股走人了,演员不看台词也可以自己“二度创作”……多么神奇的“中国式拍摄”啊!

  所谓见怪不怪,中国的电视剧拍摄,长期以来实施的就是“导演中心制”甚至“演员中心制”,编剧在剧组中的地位几乎是可有可无,其酬劳尤其是年轻编剧的酬劳非常低,大量“ 写手”和“分包枪手”的产生让这个队伍鱼龙混杂的现象更为严重。有人笑言,倘若在北京通州的咖啡馆里看见几个捧着电脑的年轻人,可能过不了多久你就能在电视上看到他们写的剧作,但能不能够署名就不一定了。

  基于编剧的“不给力”,边拍边改剧本就成了家常便饭,很多演员不仅热衷于改戏,甚至还以此为荣。据说,某知名男演员还会自带专业编剧进组改戏。 其实,如果演员改剧本对戏有所帮助倒是件好事,但如果真如宋方金所说:“现在绝大部分演员已经丧失了塑造人物的能力,他们只想借助人物展现自己身上最有魅力的那一部分。”那就有问题了。

  编剧李晖的观点或许能代表编剧们的心声,他欢迎导演和演员朝着更合理的方向修改剧本,“毕竟我一个人的能力还是有限的。”但他提出修改的前提是一定要和编剧沟通,一方面是体现对编剧的尊重;另一方面是避免因为不了解编剧的用心良苦而误删“宝藏”:“千万不能伤筋动骨,去动框架和结构,甚至改变这个人物的走向,你感觉只是动了一场戏,但实际上‘雷’全埋在后面了。”

  业内也有强势的编剧,比如海岩、琼瑶和于正,但他们往往还兼任制片人的职务。琼瑶和于正都曾放话:“我的剧本一个字都不能改。”他们认为从编剧角度出发能更好地保证故事的完整性。

  对于中国娱乐圈的种种乱象,导演高群书一语中的:“在中国,编剧、导演、演员、制片人的关系和地位只取决于谁腕儿更大,没有真理、伪理之说。”这不由得让人想起一个古老的笑话:眼睛、鼻子、嘴巴和耳朵争着当领导,谁都不让谁,结果变得看也看不见,听也听不着。最后,这几位哥们儿瞧着谁也替代不了谁,只好彼此合作,主人的生活才算正常起来。

  这个故事讲的是各司其职的道理,只有每个人都做好自己该做的事情,并和别的人员好好配合,最后才会获得好结果。

  美剧和韩剧之所以常常有精品出现,和他们剧本的精良考究不无关系,而与精良剧本相对应的是美、韩编剧们的优良素质和高报酬,这方面,中国还任重而道远。据悉,在金鸡百花电影节上曾被取消的“最佳编剧奖”在2013 年终于得以恢复,这似乎让中国的编剧们在提高地位上看到了一丝希望。






关闭窗口
光彩杂志社版权所有,转载请注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