很多人都有喝茶的习惯,早起之后,泡上一壶清茶,在茶香氤氲中,一天紧张的生活开始了。喝茶的好处自不用说,每个人也都有自己喝茶的喜好或者习惯,比如养茶垢、喝浓茶、用保温杯泡茶等,但有些看似讲究的习惯其实并不科学,甚至是饮茶的大忌。
茶垢不宜久留
如果用紫砂壶喝茶,茶垢是可以“养”的,因为紫砂壶本身有气孔,茶垢中的矿物质能够被这些气孔吸收,对壶起到养护作用,也不会导致有害物质跑到茶水中被人体吸收。但如果是用普通的陶瓷、玻璃、不锈钢杯具喝茶,茶垢就千万留不得了。
科学研究表明,在潮湿的环境中,茶水会迅速氧化生成褐色茶锈,其中含有镉、铅、汞、砷等多种有害物质。而没有喝完或存放较长时间的茶水,茶叶中的茶多酚与茶锈中的某些物质在空气中发生氧化作用,便会生成茶垢,并附在茶具内壁,而且越积越厚。
喝茶时,茶垢会不断进入饮茶者的消化系统,极易与食物中的蛋白质、脂肪酸和维生素等结合成难溶的沉淀和多种有害物质,不仅会阻碍人体对食物中营养素的吸收与消化,同时,这些氧化物进入身体还会引起神经、消化系统病变和功能紊乱,甚至引起人体过早衰老。茶垢中还含有某些致癌物,如亚硝酸盐等,对人体健康非常有害。
因此,爱喝茶者应勤洗茶杯,让茶杯不生茶垢,才能使茶发挥更好的保健作用。对于茶垢沉积已久的茶杯,用牙膏或打碎的鸡蛋壳反复擦洗便可除净;对于积有茶垢的茶壶,用米醋加热或用小苏打浸泡24 小时后,再摇晃着反复冲洗便可清洗干净。
浓淡因人而异
有人过于相信茶叶的保健作用,不仅嗜喝浓茶,甚至每天都要换三、四次茶叶。也有些人喜欢将茶叶反复冲泡,直到喝不出味道为止。究竟这两种习惯对不对?一杯茶究竟冲泡几次比较好?
中国农科院茶叶研究所专家认为,茶叶冲泡的次数和不同人的口味有很大关系,但从营养吸收上来说,普通人一日饮茶量应该在12 克左右,吃油腻食物较多、烟酒量大的人可适当增加茶叶用量。孕妇和儿童、神经衰弱者、心动过速者,饮茶量应适当减少。
至于冲泡次数,专家提醒,袋装茶最好只冲泡1 次,散装茶的冲泡次数最好不要超过3 次。因为茶叶中含有具有抑癌作用的茶多酚、可以降血糖的茶多糖、使中枢神经兴奋的咖啡碱以及多种氨基酸、维生素等营养物质。这些营养物质能析出多少,和冲泡的次数有很大的关系。一般来说,外形颗粒越大的茶叶,营养物质析出的速度越慢;颗粒越小,析出的速度越快。与散装茶叶相比,袋装茶的茶叶在加工制造时通过切揉,破坏了叶细胞,颗粒形状比较小,茶叶中的营养物质经过3—5 分钟的第一次浸泡,就会有80%—90% 析出,第二次冲泡以后,剩余10% 左右的营养物质也差不多全部析出了。因此袋装茶最好只冲泡一次,不仅在营养的吸收上没什么损失,也不会影响口感和滋味。散装茶由于颗粒比较大,第一次冲泡的时间最好长一点,应在5 分钟左右,其中的营养物质会有60%—80% 析出;经过第二次冲泡,会有80%—90% 的营养物质析出;第三次冲泡后,营养物质的浸出率将超过95%,再冲泡下去,已经没什么营养作用了。
随时随季饮茶
每个人的口味不同,有些人尤嗜绿茶,有些人独爱花茶。因为口味专一,他们长期只饮用一种茶,且不分早晚,更不分四季。
其实一年四季节令气候不同,喝茶的种类也应做相应调整。春季宜喝花茶,因为花茶可以散发冬季淤积在人体内的寒邪之气,促进人体阳气生发,使人如同春天的草木般充满朝气;夏季则宜喝绿茶,因为绿茶性味苦寒,能清热、消暑、解毒、增强肠胃功能,促进消化,防止腹泻、皮肤疮疖感染等夏季常见疾病;秋季宜喝青茶(亦称乌龙茶,指半发酵茶),因为青茶不寒不热,能彻底消除体内的余热,恢复味甘性温,使人神清气爽;冬季宜喝红茶,红茶味甘性温,含丰富的蛋白质,有一定滋补功能,使人体格健壮,精力充沛,但便秘者不适宜。
一天之中也可在不同时间饮不同的茶:清晨喝一杯淡淡的绿茶,醒脑清心;上午喝茉莉花茶,芬芳怡人,可提高工作效率;午后喝杯红茶,解困提神;晚上与朋友或家人团聚,泡一壶乌龙或普洱,别有一番情趣,也不至于影响睡眠。
水温不宜过高
随着功夫茶的流行,人们习惯用刚烧开的滚水泡茶,但这样是不对的。同忌食烫饭一样,喝烫茶也会增加食道癌等癌症的发病率,得不偿失。而且刚烧开的热水温度很高,会使茶叶中不耐高温的营养素( 如维生素C 等) 大量破坏,并且使茶的香味很快消失。
专家建议,泡茶的水温宜按茶叶老、嫩来分,老茶可用95℃的开水直接冲入;嫩茶则应低些,70℃比较适合。不同的茶叶品种,冲泡的温度和时间也有区别。
沏绿茶时,70—80℃最为适宜,因为绿茶中的叶绿素在过高的温度下易被破坏变黄,同时茶叶中的茶多酚类物质也会在高温下氧化使茶汤很快变黄,很多芳香物质在高温下也迅速挥发,使茶汤失去香味;花茶宜用85℃左右的沸水冲泡;红茶、乌龙茶和普洱茶则要用95℃的沸水冲泡,水温高,茶汁浸出率高,茶味浓、香气高,更能品饮出特有的韵味。
为了使茶水保温,很多人在冬季喜欢用保温杯泡茶,但这样做的结果却是使茶叶中的多种维生素和芳香物质在高温或长时间的恒温水中损失,茶的效用和口味也降低了。
泡茶的温度有讲究,喝茶的温度也有区分。中医认为,喝温茶,人体的“火气”能因茶的凉性而下降,自尿排出;喝热茶,则茶的凉性借体内的“火气”而升散,使人精思爽畅。但冷茶却不宜饮用,因为冷茶既无清火化痰功效,反而有凉寒、聚痰的副作用,专家提醒,即使在夏季,也要喝温茶而不是冷茶。
几种常见误区
嗜饮新茶。新茶是指刚摘下炒制后不足一个月的新鲜茶叶,用此种茶叶冲泡的茶水叶色鲜活,水色清绿,味甘醇美,因而颇受宠爱。专家却认为嗜饮新茶对健康并无好处。由于新茶存放时间短,含有较多的未经氧化的多酚类、醛类及醇类等物质,对人的胃肠黏膜有较强的刺激作用,容易诱发胃病,产生胸闷欲呕的不适感。因此新茶宜少喝,存放不足半个月的新茶更应忌饮。
嚼食茶叶。茶叶在加工制作过程中经过碳化物的热解作用会产生一种物质——苯并芘,这是一种难溶于水的致癌物。如果嚼食茶叶,苯并芘就会留在人体内并形成隐患。饮茶之后,应将茶叶倒掉。
饮头遍茶。有些人认为头遍茶浓,提神醒脑,所以爱喝头遍茶。殊不知,茶叶在栽培与加工过程中受到农药等有害物的污染,茶叶表面总有一定的残留,相应的,头遍茶农药等有害物质浓度也高。所以应让头遍茶水发挥“洗茶”的作用,弃之不饮。
空腹饮茶。空腹时,茶水会冲淡胃酸,抑制胃液分泌,妨碍消化,甚至会出现头痛、胃部不适、眼花心烦等“醉茶”现象。
饭前、饭后饮茶。吃饭前后饮茶会冲淡胃液,影响食物消化,茶中的草酸会与食物中的铁和蛋白质发生反应,影响人体对铁和蛋白质的吸收。
浓茶解酒。茶叶具有兴奋神经中枢的作用,醉酒后再喝浓茶容易加重心脏负担。饮茶也会加速利尿作用,使酒精中有毒的醛未经分解就从肾脏排除,加重肾脏负担,危害健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