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小的硬币承载着中国近代百年来的历史,洋务运动、辛亥革命、抗日战争、新中国成立……都曾在一枚枚硬币上留下痕迹。如今,它们成为收藏的热门


一币值千金


http://www.gcmag.cn  《光彩》杂志2013年第9期  [字号:  ]  

 

  近百年前的流通货币,时至今日已成为藏家手中炙手可热的珍品。且不说动辄数百万的样币、孤币,就连至今依然能够在箱底匣间找到的“袁大头”,品相上佳者也可拍到数万元甚至数十万元的高价。一枚小小的硬币,已经不再是祖辈购买柴米油盐、装在口袋哐啷直响的零钱,而成为价值千金的财富。

  应运而生的清代机制币

  由于晚清时期对外贸易的增多和严重的通货膨胀,人们对钱币的需求量越来越大,而传统的翻砂浇铸的制币工艺已无法满足社会对钱币的巨大需求。于是,机制币应运而生。

  顾名思义,机制币是指机器制造的钱币。光绪十五年(1889 年),张之洞在广州制币厂铸造蟠龙图“光绪元宝”,正式拉开中国近代机制币的大幕。

  清代铸造的机制币主要有金币、银币和铜币三种。市场上可见的清代金币有丙午大清金币一两、丁未大清金币一两、丁未大清金币一两铜样币和丙午大清银币一两金样币等。由于当时清政府国库空虚,没有黄金储备,大部分金币只有样币,铸行量极少,极为珍罕,市场价格连年攀升。

  2007 年,丁未年造样币在中国嘉德春拍中拍至112 万元高价。2011 年北京城轩春拍会上,一枚光绪二十九年户部光绪元宝库平银币金质样币以138 万元落锤。稀有珍贵的清代金币无疑是机制币中名副其实的“高富帅”。

  清朝时银币则比金币平民化了许多。中国长久以来的用银传统和银多金少的现实使银币较之金币更适于流通。

  《中国近代机制币》一书中记载清代中央政府和各省铸造清代机制银币种类多达430 种,而当时的实际情况可能会更多。

  自从光绪十五年广东钱局铸造“光绪元宝”(俗称“龙洋”)以来,湖北、江南、浙江、安徽以及北洋政府控制下的省份的绝大多数地区都开始铸造银币。

  大量丰富的清代银币无疑成为机制币市场的主力军。近些年来,清代银币占据着各大拍卖专场机制币超过三成的份额,市场潜力大,价格飙升快。在2010 年北京城轩秋拍会上,一枚估价12万至18 万元的光绪三十四年北洋造光绪元宝库平七钱二分银币以91.84 万元成交。2011 年北京城轩春拍会上,1905 年新疆省造饷银一两银币虽只估价1 万至1.5万元,却最终以89.7万元的高价落锤。

  相对于金银币,清代机制币中流通量最大的还属铜币。为了弥补流通中金银币的不足,李鸿章在光绪二十六年(1900 年)于广东仿制香港的“铜仙”

  制造铜币,从此“孔方兄”成为历史,而机制铜币则逐渐“通行市肆,民间称便”,作为辅币的它在偏远地区甚至起到了本位币制的作用。

  可到了清朝末年,政府滥发铜币,致使铜币种类繁杂、质量下降,铜币的价格也有所下跌,铜币的管理更是混乱至极。虽然清代铜币品相参差不齐,但珍稀品种如错版币、试制币和样币都有不错的价格。而且清代铜币价格相对较低,品种和存量丰富,给藏家们提供了一个很大的选择空间。

  在清晚期的货币市场上,不仅有机制金、银、铜币,各式各样还在使用中的金、银元宝、纸钞,还有20 多个国家的银币和纸钞也在流通,可见晚清货币制度之混乱。而到了民国,这种情况愈演愈烈。

  混乱的民国机制币

  民国时期出现了中国有史以来最混乱的货币状况。尽管国民政府统一了全国,实现了货币政策的基本统一,但外国的纸钞、银元依旧在市场上流通。而各地军阀各自为政,都想通过铸币牟利,于是民国时期铸造了数倍于晚清的货币,其种类也繁杂无度,甚至出现了一个省就有数十种货币流通的情况。

  民国的机制币较之清代在设计、制造工艺上都有所发展,品种和材质也更加多样化,不但有金、银、铜币,还有镍、铝、陶等材质的钱币。

  民国的金币虽然只是象征性地发行,但在数量和种类上远超清代。自民国初年南京造币厂铸造开国纪念金币以来,直到国民党退守台湾,金币的铸造发行从未间断过。除了“袁大头”金质样币外,孙中山像、黎元洪像、唐继尧像、徐世昌像都曾印刻在纪念金币上。

  与清代相同,银币作为民国发行的主币,铸行量大、种类多。中央政府、地方政府及后来的苏区政权均有铸行银币,发行量大的当属“袁大头”、“孙小头”、“船洋”(印有帆船图案的银币)等。

  铸行量最大、流传最广的“袁大头”银币在最近几年涨幅最大,一枚普通品相的“袁大头”市场价格也翻了两三倍。

  民国时期的辅币仍然是铜币。“开国纪念币”、“共和纪念币”作为当时最为流行的铜币,主要由武昌、南京、安庆、天津等造币厂铸造。但由于各地军阀私自滥造,从1911 年辛亥革命算起到1949 年,大约铸造了500 亿枚普通铜币,远远超出社会的实际需求。在1935年后,四大家族颁布了《法币条例》,镍币逐渐取代铜币成为银币的辅币,而中国自明代起实行的银本位则被毫无信用的纸本位取代。

  民国时期的机制币在收藏界的地位虽不及清代机制币这般火爆,但仍呈现出高昂向上的态势。民国金币的成交价一直在百万元上下,品相较好的银币也能拍出上百万元的高价。2011 年北京城轩春拍上,一枚1914 年袁世凯像共和纪念壹圆银币以高出估价十倍的价格落锤,民国银币行情可见一斑。民国铜币与清代铜币的行情相差不大,大多数铜币的成交价都在千元左右,算得上是最“平民”的藏品。但品相好的铜币往往都以超出估价数倍的成交价完美逆袭,堪称是机制币收藏中的一匹黑马。

  中国近代机制币在1949 年新中国成立后便迅速退出货币流通舞台,然而它的故事却并未画上句号。时至今日,以收藏品身份“重出江湖”的近代机制币在拍卖市场大出风头,可谓是“千金易得,一币难求”。

  千金易得 一币难求

  论及中国近代机制币的收藏,国外市场相对国内起步早,发展成熟,许多珍贵的金银币品种皆为海外藏家收藏。

  直到近20 年,海外一批老收藏家们开始陆续出售自己的藏品,而中国经济的蓬勃发展,使内地买家的购买力大增,有实力去回购这些珍贵的藏品。加之机制币本身具有一定的收藏标准和数量预期,大大激发了收藏者的收藏热情。这样的天时地利,促成了当今火爆异常的机制币市场。

  或许面对动辄数十万元甚至上百万元的金银币,大多数藏家只能望“价”兴叹。其实不然,珍罕品注重品种,普通品则追求品相。普通的机制币价格便宜,收藏门槛低,却同样可以带来收藏的乐趣。而且在机制币大热的市场环境带动下,普通币的行情也在上扬。

  一位资深钱币专家曾说:“20 世纪90 年代晚期,碰到好的品种,我会建议收藏者购买,坦言肯定会增值。当下,我已经不再敢说这种话了,市场已经发生了变化,鲜有纯粹的收藏者,大部分都具有投资行为,或者美其名曰以藏养藏。在这样的环境下,对于新进者,价格已不重要,重要的是保证真品。”

  如何在数量、品种庞杂,品相参差不齐的机制币中求得真币呢?专家建议,唯有多看多学习,多去大型拍卖预展上看真品。真品看多了,自然会对赝品产生抵抗力。其次,要多向行家学习,结识同好,互相切磋,共同进步。在刚上手时,不要急于求成,先从低价位币买起,随着经验和阅历的增长慢慢向高价币发展,这样才能在收藏的路上走得稳健长远。

  另外,无论是做哪种收藏,都要选择一个自己喜欢的方向。例如对近代机制币的收藏,江浙藏家多集江南币,东北藏家爱收吉林币,而北京人自然钟爱收藏中央币,有的人青睐样币,也有人喜欢流通币。






关闭窗口
光彩杂志社版权所有,转载请注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