史上最难就业年?


http://www.gcmag.cn  《光彩》杂志2013年第7期  [字号:  ]  

作者:王振家 臧政齐

6 月1日,毕业生在安徽亳州职业技术学院2013 届毕业生现场招聘会上寻觅“知音”

 

  知名社会调查机构麦可思研究院做的一项2013 届毕业生流向调查显示,从2012 年10 月29 日至2013 年4 月10 日,被调查的硕士毕业生签约率为26%,低于2012届同期11个百分点;本科毕业生为35%,低于2012届同期12个百分点;高职高专毕业生为32%,低于2012 届同期13 个百分点。目前2013 届高校毕业生总体签约率与上届相比明显下滑,被戏称为“史上最难就业年”。

  时值盛夏,又是大学生毕业季,鲜花、掌声、拥抱和欢呼充斥着象牙塔,依依惜别的催泪一幕在这里又一次上演。每年的这个时候,校园里总会放些伤感的怀旧音乐,来纪念学子们在此留下的金色年华。很快,毕业生们就要离开校园,开始新的生活。

  然而,毕业容易就业难。

  教育部副部长杜玉波日前在2013 年全国普通高校毕业生就业工作推进会上表示,今年全国普通高校毕业生规模为699 万人,比去年增加19 万人,创下1949 年以来人数之最,而用人单位的招聘岗位供给量却下降了约 15%.知名社会调查机构麦可思研究院做的一项2013 届毕业生流向调查显示,从2012 年10 月29日至2013 年4 月10 日,被调查的硕士毕业生签约率为26%,低于2012 届同期11 个百分点;本科毕业生为35%,低于2012 届同期12 个百分点;高职高专毕业生为32%,低于2012 届同期13 个百分点。目前2013 届高校毕业生总体签约率与上届相比明显下滑,被戏称为“史上最难就业年”。毕业人数越来越多,就业岗位反而下降,加上用人单位更青睐“有工作经验者”,因此留给2013 年高校应届毕业生的就业机会并不多。

  严峻的就业形势就像雾霾一样,成为我们无法回避的尴尬话题。

  “热门专业”的无奈

  其实,我国接受高等教育的人口比例不足15%,不但低于美国,更远低于周边的日本、韩国。

  从占人口比例看,我国大学生并不是太多,而是太少了,尤其是高技能人才。一方面是高技能人才的紧缺,一方面是大学生就业困难,这说明我国的人才培养结构亟待调整。腾讯网教育频道副主编翟东海就认为,2013 年的就业形势其实并没有那么残酷,只是对用人单位来说“学生是一年比一年难用了”。究其原因,大学的专业设置、培养模式,以及学生的就业心态和工作态度都有值得探讨的地方。过去10 多年,部分本专科院校大量扩招。工科专业需要大量的科研设备,人才培养成本高,而中文、英语、新闻等基础类学科只需一本书就能开课,金融、财会、管理类专业“外表光鲜”,成为扩招的首选,学科专业比例失调的现象因此逐年加剧。

  麦可思研究院近期发布了《2013 年中国大学生就业报告》,动画、法学、生物技术、数学与应用数学、体育教育、法律、文秘、汉语言文学等专业被列为2013 年本科、高职高专就业红牌警告专业。被红牌警告的专业就业率低、薪资低,且连续三年就业状况较差。究其原因,一方面是这些专业多是此前大家公认的“热门专业”,其毕业生如今供大于求,另一方面是高校扩招后毕业生质量达不到专业要求。而荣列2013 年绿牌就业专业的有:地质工程、港口航道与海岸工程、船舶与海洋工程、石油工程、采矿工程、油气储运工程、矿物加工工程、过程装备与控制工程、水文与水资源工程、审计学、道路桥梁工程技术等,这些多是高考报志愿时所谓的“冷门专业”,因为开设学校少,每年的毕业生难以满足市场需求,所以就业率保持较高水平,薪资标准也持续走高。

  华北科技学院是所工科院校,熊媛文是该校汉语言文学专业的学生,当年她抱着成为记者的梦想选择了“热门专业”——汉语言文学,而今已经毕业离校却还没找到合适的工作。最近一段时间,熊媛文也在努力找助理、文员之类的工作,但结果多是简历石沉大海,而成为一名媒体工作者的梦想,对于目前的熊媛文而言已是遥不可及。

  不光熊媛文自己如此,她的同班同学里也只有30% 找到了工作,大多从事助理、文员、培训机构班主任等工作。他们目前的平均工资只有2000 元,勉强够支付房租、水电费和生活费,薪水少的甚至连房租都付不起,需要家人资助。文科专业本来就是当下就业市场的弱势专业,而熊媛文等人读的汉语言文学专业又是本校的弱势专业,因此她们在求职路上不知碰了多少次壁。

  与熊媛文的情况相反,魏纪原和徐龙龙在大学读的是优势专业,也是就业市场上的稀缺专业,因此在求职时并没有熊媛文那样尴尬的经历。

  魏纪原是中国矿业大学测绘工程专业的一名毕业生,今年5 月,他与神华宁煤集团公司签了就业协议,岗位与专业对口,魏纪原非常满意。

  尽管去年年底,魏纪原在学校的推荐下,也曾签了一家西安的公司,但考虑到家庭等各方面因素,他最终还是决定回宁夏老家的神华宁煤集团工作。而神华宁煤集团在今年煤炭行业效益普遍下滑的的情况下,顶住压力招收了200 名大学生,用实际行动解决了部分大学生的就业难题。

  能够找到专业对口的工作,与魏纪原所学的专业密切相关。魏纪原就读的中国矿业大学测绘工程专业在全国同专业中排名第二,尽管对口工作的环境会非常艰苦,但就业形势却比较好。魏纪原班里有23名同学,除了6个读研的,其余17 名同学都找到了工作。这17 名同学中有9 名进入煤炭行业,剩下8 名签约的工作也都与本专业相关。如此的就业情况对工科毕业生来讲算是比较乐观的,因此即使是到煤炭行业的基层一线工作,同学们也都能接受。

  与魏纪原的情况类似,徐龙龙也是理工科院校优势专业的毕业生。徐龙龙是华北科技学院采矿工程专业2013 届毕业生,目前刚刚到甘肃一家能源类国企的技术科供职,每天过着朝九晚五的生活,除了“五险一金”,每月拿到手的有5000 元左右。徐龙龙对目前的工作状态非常满意,“工资达到了我的心理预期,生活上也比较规律,住宿条件也不错,下班还有时间娱乐和社交。”徐龙龙坦言,因为自己所学的是稀缺性专业,所以求职路上一直比较顺利,进入收入高福利好的国企不足为怪。但真正深入到具体工作中,个人能力还是最重要的。企业最关注的还是你能不能干活,所谓的学历背景不过是一个包装华丽的敲门砖而已。

  突围“求职生存战”

  遭遇“史上最难就业年”的毕业生们正在经历着一场“求职生存战”,为了成功突围,他们施展出了十八般武艺。

  贺月泓是北京一所211 高校政治学专业的研究生,6 月份她参加了中国银行云南省分行的员工入职培训,圆了她在大学时的金融梦。贺月泓的求职目标明确,因为本科期间学的是金融学,所以一开始就把求职意向定位在金融行业。

  经过几番查询招聘信息、网申、笔试、面试后,在众多的录取通知中她选择了自己最中意的中国银行云南分行。云南是贺月泓的老家,在北京读了7 年书,看惯了大城市的繁华与浮夸,她更加怀念家乡的舒适和亲切。“对我来说,回家更接近幸福。家乡的房价远低于北京,生活成本不高,可以攒钱买想要的东西。北京有LV 的专柜,家乡也有。并且家乡的生活节奏相对慢一些,很多精神上的追求可以实现,而在北京我永远是忙忙碌碌的,没工夫看书和学习。”

  然而,回家的路也并非想象得那么好走,对于那些综合实力较弱的毕业生,回家工作的机会往往也是和“关系”挂钩的。

  吴楚毕业于安徽省蚌埠医学院,这是一所二本医学类院校,吴楚学的是护理学。从大五实习结束后,她就开始找工作,目标是在中等城市的三甲医院当护士。但严峻的就业形势迫使她及时调整目标,转战县级医院,经过两次挫折后,折回老家的一家二甲医院——安徽省寿县第一人民医院。

  吴楚说:“不要小看小县城,越是小地方越需要良好的人脉资源。找工作也一样,一个学校和专业好、综合素质高的毕业生,家里如果有些关系,他的就业机会和选择也会多一些。”

  当然,除了工作,毕业生还有别的选择,比如继续深造、自主创业……无论哪种,都需要每个人积极争取、全身心投入。在采访中,一位同学的话给记者留下了深刻印象,他并不赞同媒体所宣扬的“史上最难毕业年”,因为“对没准备或没想法的人而言,活着本身就是一件残酷的事,因为要和13 亿人去争。其实工作机会并不少,只要知道自己想干什么,多付出努力就可以找到合适自己的工作”。

  民企“人才荒”的困惑

  《2013 年中国大学生就业报告》称,民营企业和个体企业是2012 届大学毕业生就业最多的用人单位类型,本科院校中有45% 的毕业生就业于“民营企业/ 个体”,高职高专院校中有61% 的毕业生就业于“民营企业/ 个体”。根据报告统计的数据显示,2012 届大学毕业生就业比例最高的用人单位规模是300 人以下的中小规模单位,占48%,其中本科毕业生这一比例为40%,高职高专毕业生为55%.而作为吸收大学生就业的主力,民营或中小企业却面临着招不到人才的窘境。企业求贤若渴,毕业生却四处碰壁,人才供求矛盾非常明显。

  “今年大学生就业很难吗?我们还一直发愁招不到人呢。”广东佛山晟宝制冷设备有限公司人力资源部的潘小姐说,晟宝制冷目前在开拓海外市场,需要大量外贸人才,公司从去年底开始面向大学毕业生公开招聘外贸员,可是半年过去了,却没招到一个大学生。

  尽管今年宏观经济形势并不乐观,但佛山当地不少企业还在大力招聘人才。在广佛肇人才一体化大学生专场招聘会上,石湾酒厂、海天调味、联邦家私等近百家企业组团前往揽才。

  在百度招聘中搜索海天调味的招聘信息,就能查到8288 条搜索结果,招聘职位主要为设备质检工程师、造价工程师、食品研发工程师等中高端人才,月薪普遍在4000 元以上。

  龙头企业名气大,待遇好,相对招人还不算难。海天调味总经办高级经理廖妙芬说:“以前大家认为酱油厂招的都是一些文化水平不高的工人,但实际上现在海天95% 以上的线长都具备大专以上学历,500 多名质量管理和技术研发人员99% 都具备本科以上学历。”

  格兰仕集团新闻发言人陆骥烈说,格兰仕每年都招聘大量的应届毕业生,往年是二三百人,随着今年1 月份格兰仕空调压缩机二期工程的投产和顺德微波炉的扩产,今年将在应届毕业生中追加招聘500 人,“要实现综合领先,人才是引擎。”

  佛山数以10 万计的中小企业存在大量的人才需求,不过中小企业的求才之路则往往较为艰难崎岖。

  “招人实在太难了。”顺德区合动智能装备有限公司总经理刘石创曾在网上发布了一个招聘电机工程师、结构工程师的广告,广告挂了5个月,一个合适的人都招不到。

  “我们也去大学里招聘,但我们现在还是小企业,而且工作地点不在大城市,好一点的大学毕业生都不愿意过来。”刘石创说,他们就算想招几个211 大学毕业生都很难,“基本上广州大学的已经算是最好的了”。

  “我们工资不高,规模又小,很多大学生感觉发展空间不大,来了也留不住。”某会计咨询公司负责人说,该公司主要是为一些小企业做账,“有些企业,给他们做一盘账压价压到150 元,我们能赚多少?又怎么能招得来高层次的人才呢?”

  一些毕业生在求职时盲目追求高薪酬福利待遇,喜欢频繁跳槽而不注意积累经验,也让急需人才的中小企业苦不堪言。

  “现在很多毕业生对薪酬福利的期望值过高,又要高工资,又要少干活。”潘小姐说,“来面试时,不关注岗位性质和晋升空间,先问有没有双休,节假日是否像公务员一样放假。”

  最让企业感到头疼的是很多大学毕业生来了也留不住,频频跳槽。石湾酒厂人力资源部负责人林环说,现在公司正在扩产阶段,需要更稳定的人才队伍,而应届生往往做几个月就走了,“所以今年我们减少了应届生的招聘名额。”

  大学生眼高手低也是不少企业经常抱怨的一个现象。广东凯西欧灯饰有限公司董事长吴育林说,佛山灯具协会曾与一所本地院校合作搞过一次设计大赛,他们发现学生设计的作品跟市场需求严重脱节,“我们也在探讨推动高校教育与企业的对接,由协会牵头从企业物色一批实践性强的专家到高校去给大学生讲课。”

  摆正观念,找准定位

  “ 找工作还是期望进政府和大企业。”北京师范大学研究生李海滨说,“总感觉中小企业发展前景不是很好,没有保障。” 李海滨的想法在大学生中并不鲜见。在面对不多的就业选择时,他们首先排除掉的几乎都是中小企业。“我应聘了很多单位,都没有成功。后来有一家私营小企业答应要我,但是需要先做一年的服务人员,我个人觉得这样的锻炼方式也很好,但是却遭到家人的强烈反对。”北京科技大学学生冯小云说,“妈妈觉得我上了这么多年学却做服务员的工作不合适。”多数毕业生从心底不想去中小企业,而少数有意愿投身民营企业的毕业生却因种种原因最终也没去成。

  “不稳定”“没发展”“薪水低”成为大多数高校毕业生不选择中小企业的主要理由。

  而在企业方面,中小企业普遍对求职者的职业经验有着较高要求。北京一家投资公司人事主管张新强说,专业性强、经验丰富是在他们公司任职的必要条件,而这些却是应届毕业生最缺乏的素质。北京科技大学就业指导中心的赵小梅老师说,大企业通常具有完善的培训系统,而大多数中小企业不但没有培训毕业生的能力,还要求新招聘的大学生能够在短时间内进入工作角色,这样小企业不仅很难吸引人才,也加剧了就业矛盾。

  北京某金融公司经理杨波认为,用人单位从控制成本、提高效率的出发点招聘有工作经验的人也无可厚非。杨波所在的金融公司很少招聘应届毕业生,原因是“上手太慢、培养起来成本高、周期长,而且即使有天赋的或者肯吃苦的学生被培养好了,往往会以此为跳板,选择跳槽”。

  对此,专家们建议政府部门可以对吸纳就业潜力较大的中小企业的入职培训和继续教育给予适当的资金和课程扶持,帮助企业建立长期的人才储备战略,建设包含员工职业生涯规划和继续教育等内容的人才战略体系,增强企业对高层次人才的吸引力。用人单位不应只考虑市场环境变化给自身带来的经营压力,而应将社会问题与个体问题联系起来,共同寻求解决办法。中小企业在用人和待遇机制上则要多一些创造性,创造多种适合企业和人才共同成长发展的机制方式。“对于关键岗位的人才,企业可以推出量身定制的培养计划。”陆骥烈透露,格兰仕集团已为新招的应届毕业生定制了1至3 年的个性化培养方案。在基层经过三四年的历练之后,不少大学毕业生在企业的生产管理、外贸销售等领域也得到了很好的发展。

  与此同时,不少专家则呼吁大学生要找准定位,摆正就业观念,先就业再择业。有专家指出:“第一份工作很重要,是学生踏上社会的第一步。要在第一份工作里磨练自己,让自己沉稳下来,再看准时机寻找一个更好的单位。”

  人才荒和就业难并存的现象追溯到根源上,一是因为现有的供需双方接触、交流的渠道和途径还很有限,不能满足企业的多元化需求;二是大学生的综合素质、自我期望与企业要求及社会现实不相适应;三是中小型企业往往因在福利待遇方面无法与大企业抗衡,而充当着毕业生培养的“幼儿园”角色。把大学生招来培养,却很难令他们就此驻留脚步。






关闭窗口
光彩杂志社版权所有,转载请注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