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一项对当今社会的调查显示, 抑郁症的患病率比20 世纪60 年代高出了10倍,发病年龄也从60 年代的29.5 岁下降到今天的14.5 岁。虽然现代人比前人更加富有,但我们并不比前人过得快乐,许多人都挣扎在焦虑和压力当中。
由此,积极心理学应运而生。
在20 世纪90 年代,传统心理学打破了一百多年来只关注失败和障碍的旧模式,开始研究如何让人过得更幸福。
1999 年出版的《积极心理学宣言》中,积极心理学被定义为“ 一种研究人类自身潜力的科学”,“它旨在发掘个人以及社会进步的积极因素” .世界上有很多研究积极心理学的专家,而泰勒? 本? 沙哈尔博士是其中的佼佼者。他对积极心理学的研究并没有停留在理论层面,而是在积极心理的建设、对幸福生活的追求等方面,提出了很多行之有效的方法和手段。泰勒博士在哈佛大学第一次讲课时,只有8 个人选修,但第二个学期听课人数猛增至几百人,第三学期这门课就成为哈佛开课史上的奇迹——在以经济学为主的哈佛大学竟然排名第一!
《幸福的方法》这本书,就是泰勒博士根据个人研究和教学实践出版的积极心理学专著,其中探讨了什么是幸福、幸福大萧条、如何使自己更幸福等最深刻的人生话题。
什么是幸福人生
泰勒博士把人生分为四种模式:一是牺牲眼前幸福、只追求未来目标的“忙碌奔波型”;二是及时享乐出卖未来幸福的“享乐主义型”;三是对生命丧失欲望和希望的“虚无主义型”;四是能够找到幸福人生的“幸福型”。
“忙碌奔波型”的人错误地认为成功即是幸福,他们不喜欢负担过重的学习,但还要追求优秀的成绩;不喜欢现有的工作,但为了高薪、晋升还要努力。一旦达到目标,这种人确实能得到暂时的轻松和喜悦,但没过几天,那种熟悉的焦虑又卷土重来。泰勒把这种暂时的轻松和喜悦叫做“幸福的假象”,他认为,这种人不懂得如何去享受他们的学习和工作,习惯性地去关注目标,常常忽略了眼前的事情,最后导致终生的盲目追求。
“享乐主义型”的人总是寻找快乐而逃避痛苦,他们只是盲目地满足欲望,从不认真考虑后果。在一项研究中,心理学家付费给一些大学生,对他们的要求就是什么都不做。在4—8 小时后,这些大学生就开始感到沮丧,尽管参与研究得到的报酬很可观,但他们宁可放弃而选择那些压力大同时收入也没有那么多的工作。
有一个关于冷血歹徒的故事,说的是歹徒被警察打死后来到了天堂,天使对他说可以接受他的任何要求。这个歹徒贪婪地要求——大笔的金钱、山珍海味、美女,每次都能如愿以偿,他感觉好极了。但是慢慢地,他的喜悦越来越少,这种不劳而获的生活让他感到无聊。
于是,他向天使请求做一些有挑战性的工作,天使回答道:“这里什么都有,就是没有事情可做。”在没有任何挑战的情况下,歹徒越来越不开心,终于,他提出宁可到地狱,也要离开这里。忽然,天使变成了魔鬼,笑着对他说:“你早就在地狱了。”
可见,“享乐主义型”的人只能得到一时的快乐,还是不能得到最终的幸福。
“虚无主义型”的人已经放弃了追求幸福,不再相信生活是有意义的。如果忙碌奔波型代表为了未来而活,享乐主义型代表为了现在而活,虚无主义型则代表了沉迷于过去,放弃现在和未来的人。他们总是被过去的阴影所缠绕。
这种心态在心理学上被称为“习得性无助”。
心理学家马丁? 塞利格曼曾经做过一个著名的试验。他把实验狗分为三组,放在地板充电的房间里。第一组被轻微电击,不过它们旁边有一个开关,只要碰一下,就可以停止电击。第二组也遭受电击,但它们没有任何方法可以阻止电击。第三组则完全没有受到电击。过了一会,塞利格曼把所有的狗都关进一个大箱子,箱子边上有很矮的栏杆,开始轻微电击。第一组和第三组很快跳出了栏杆,第二组则只是在原地哀号。这些狗就是“习得性无助”的受害者。试验还证明,人非常容易陷入“习得性无助”,当失败或无助时,人们经常选择放弃,甚至感到绝望。泰勒博士认为这类人是最可怜的,他们连有限的快乐都感受不到。
“幸福型”的人懂得,要想获得持续的幸福感,必须为了一个有意义的目标而去快乐地努力与奋斗。“幸福不是拼命爬到山顶,也不是在山下漫无目的的游逛,幸福是向山顶攀登过程中的种种经历和感受。”
因此,这种人即使在为了未来而必须牺牲眼前利益时,仍能记住生活中的点滴快乐,能不断发掘那些为他们带来即时和未来幸福的行动。“一个幸福的人可以有情绪上的起伏,但会在整体上保持一种积极的人生态度。”
根据对人生四种模式的分析,泰勒博士把幸福定义为“快乐和意义的结合”。快乐代表现在的美好时光,属于当前的利益;意义则来自于目的,属于未来的利益。《幸福的方法》告诉我们,人生至高无上的目标就是追求幸福,其他所有目标的终点都只是去往幸福的起点。
练习一:感恩日记,每天记下5 件值得高兴的事。
《幸福的方式》提示我们,为了保持健康积极的心态,我们应该养成写感恩日记的习惯,每天记下5 件值得感激或高兴的事情,回味一下当时的感觉和未来的意义。养成习惯,你就能保持一个快乐的情绪。
幸福“大萧条”
在看待自己的生命时,我们可以把负面情绪当作支出,把正面情绪当作收入,当正面情绪多于负面情绪时,我们就在“幸福”这一至高财富上盈利了。
长期的抑郁和不良情绪可以被看成是一种“情感破产”——负面情绪的长度和强度完全压倒了正面情绪。
让人感到难过的是,我们的社会正面临着越来越多的负面情绪。有一本叫《情商》的书,作者高尔曼指出,在20世纪里,每一代年轻人的心理压力指数都高过他们父母那一代——不光是指沮丧,还有其他症状,诸如无精打采、颓废、自怨自艾以及强烈的绝望感。高尔曼把20世纪称为“焦虑的世纪”。
随着个体问题的不断增长,情感破产危机所带来的不良行为包括吸毒、酗酒以及宗教狂热也越来越突出,焦虑和压力已经演变成为一个社会问题。泰勒博士把这种现象称之为“幸福大萧条”。
造成“幸福大萧条”的原因很多,《幸福的方法》重点讨论了三个方面,一是对幸福认识的模糊;二是忙碌生活的威胁;三是“物质至上”大行其道。
首先,是认识的模糊。在传统心理学里,人们的幸福指数是由遗传基因和儿时经历所造成的,很难甚至无法改变。
但是泰勒博士认为,这种传统观念忽略了太多可以改变幸福感的因素和人们追求幸福的潜力。他认为,人们的幸福感主要取决于三个因素:遗传基因、所处的环境以及能够帮助我们获得幸福的行动。前两者我们很难选择,但行动是我们可以自己做主的。人们完全可以通过改变自己对时间的控制和利用,比如增加与家人的相处时间、每周阅读3 个小时、参与社会活动、打1 个小时网球等有意义又快乐的事情来改善自己的幸福感。这种改变的效果已经得到了印证。
自1980 年起,大卫? 考波瑞德一直致力于一项对个人和企业有革命性的改变方案,那就是“欣赏式探寻”,它要求领导者预期关注什么是无效的,还不如欣赏式探寻所注重的,明确什么是有用的,然后在这方面做出努力。这个改变方案已经收到了明显的效果。
其次,是忙碌生活的威胁。现代人通常太忙了,其后果是,我们忘了享受生活,比如我们的工作、课程、一段音乐、身边的景色、我们的心灵伴侣,甚至是我们的孩子。19 世纪的哲学家梭罗早就意识到了这个问题,他曾经劝告与他同时代的人,去减少日常生活的复杂性:“简化!简化!简化!做两三件事就够了,而不是100或1000件事。”心理学家的研究也证明,时间上的富裕比物质上的富裕能给人更多的幸福感,通常压力过大反而会抑制人们的创造力。
那么,在这个快速、忙碌奔波的世界,我们要如何才能多享受一下生活的乐趣呢?
关于这个问题的答案,有好消息也有坏消息。《幸福的方法》告诉我们,坏消息是,这个世界上并没有魔术,我们只能简化生活,只能自己减速;而好消息是,简化和减速这样的举动并不会影响我们成功。品酒专家绝不会一口把葡萄酒喝完——要尝试其中的美味,需要先闻一下,然后慢慢品尝,这是需要时间的,想成为生活的鉴赏家,去享受生活点点滴滴的美好,也是需要时间的。
《幸福的方法》一书还告诉我们,在这个快速、忙碌奔波的世界,一个增强幸福感的方法,就是增加想要做的事情,而减少不得不做的事情,要学会向不那么重要的事情说“不”。生命如此短暂,连做我们想做的事情都来不及,怎么能用来去做那些“不得不做”的事情呢?
第三,是“物质至上”大行其道。
大部分人会认为高收入等同于快乐和幸福,但事实上这个说法是极其虚幻的。
高收入的人并不一定比其他人更幸福,他们甚至更容易紧张,更担心失去,更容易沮丧和焦虑。在《究竟谁幸福?》一书里,著名的心理学家大卫? 迈尔斯和艾德? 狄娜告诉我们:“就幸福和生活满意度而言,年轻人和老人、男人和女人、黑人和白人,以及穷人和富人的获得能力是差不多的。”著名哲学家和经济学家亚当? 斯密也说过:“对于人类的幸福感,穷人和富人并没有任何的优劣之分。”
金钱本来只是一种实现目标的手段,有趣的是,我们经常搞不清楚目标和手段的区别,以牺牲幸福(目标)来换取金钱(手段)。而要解决这个问题,就要把“物质至上”换成“幸福至上”的观念。
玛瓦·柯林斯是芝加哥市的一名教师,芝加哥市中心是毒品和犯罪的温床。
1975 年,柯林斯在她所居住的社区创办了城西预备学校。她的学生都是由于品行恶劣或是成绩不良而被其他学校开除的学生。城西预备学校就成了他们流浪街头前的最后希望。柯林斯用她的耐心、关心和决心赢得了学生们的回报。那些曾被认为是无法教育的学生重新建立了信心,大部分都考上了大学或找到了合适的工作。
今天,美国的许多州都成立了玛瓦?
柯林斯学校,世界各地的教育家蜂拥前往芝加哥学习她的教育方式,接受她的精神启发和鼓舞。里根和布什政府都曾经邀请她出任教育部长,但都被她拒绝了。柯林斯觉得自己是“世界上最富有的女人”,觉得教育带给她的快乐是“任何钱财都无法买到的”。对于柯林斯来讲,人生的至高财富是幸福,而不是钱财或声望。
练习二:人生路线图,每天记录自己的生活。
通过记录所做的事情和所花费的时间发现自己人生的模式,思考它们给自己带来了多少意义和快乐,并进行打分评价。然后,根据幸福的需要进行调整,看看哪些事可以不做,哪些应该多做,增加什么内容能够使自己更加快乐和幸福。
如何得到幸福
在一个完美的世界里,我们可以天天做有意义又快乐的事情;而在现实世界里,那是不可能的。我们从未碰到过喜欢考试的学生,即使在最有活力的工作中也会有比较无聊的任务。生活总会有无法快乐的时候。
幸运的是,一些很小的幸福经历可以感染到我们生活的许多方面,使我们找到幸福感。《幸福的方法》一书把这种虽小但有连锁效应的事情叫做“幸福强心剂”,指的是那些几个钟头甚至几分钟的事便可以为我们带来意义和快乐、现在和未来的收获。
泰勒博士的一个朋友已经50 多岁了,他不喜欢现在的工作,但又不愿意放弃。泰勒博士告诉他“幸福强心剂”
这个方法,他欣然接受了。现在,他每周至少花两天的时间与家人相处,每周至少打一次网球,每周花3 个小时阅读。
就像他以前从不缺席与客户的约谈一样,他现在绝不缺席与家人共处的时间和留给自己的时间。这位朋友告诉泰勒,他已经好久没这么开心过了。
“幸福强心剂”告诉我们,要想摆脱不良情绪,改变不快乐的现状,不一定要做出大的改变。人们可以从小事着手,甚至只是利用周末和晚上的一些时间,养成一些可以带来幸福的习惯。
对于“如何得到幸福”这个终极问题,泰勒博士从设定幸福目标、沉浸体验、快乐工作和完美婚姻等四个方面提出了忠告和建议。
一是每个人都应该设定自己的幸福目标。泰勒博士建议人们把成长、人际关系和对社会的贡献作为自己的追求目标,而不是金钱、美貌和声望。他提出了“四个圆”的理论:从外层到内层画四个圆圈,最外层是你“能做的”,次之是“想做的”,再次是“真正想做的”,最内层的圆圈是“真正、真正想做的”。
他认为,只有做自己“真正、真正想做的”事情,并确定长期、短期目标和行动计划,才能实现自我和谐。
二是“沉浸体验”可以帮助人们在快乐中成功。我们都有过沉迷于阅读或写作的经历,有时连别人叫我们都听不见;或者当我们专心烹饪、和朋友说话、打球,经常几个小时不知不觉就过去了,这些就是沉浸体验。在这种状态下,我们一边享受着幸福和快乐,一边表现出很高的能力和水平。在运动场上,人们把这种情形叫做“进入状态”。
研究显示,要想达到沉浸体验的状态,任务难度和个人的技能水平必须匹配。
难度太大、超出能力,就会出现焦虑;压力太小、低于能力,则没有挑战,使人丧失热情。沉浸体验往往能成为学生学习、员工工作的一种参考。如何安排适度的任务,使大家进入沉浸体验状态,是学校老师和企业领导者应该思考的问题。
三是选择自己喜欢的工作。在《圣经》里,亚当和夏娃过的是典型的快乐生活——他们没有工作,也没有对未来的打算。当他们吃下禁果,被赶出了伊甸园,他们和子子孙孙从此都必须辛苦工作。“辛苦工作”似乎成了一种惩罚的标志。事实表明,人们把工作与痛苦绑在一起的恶习,已经深深影响了人们的幸福感。
《幸福的方法》提示人们,如果把工作当做一种特权,会出现怎样的情况呢? 1930 年的一项实验给出了答案。心理学家唐纳德? 赫布告诉600 个6—15 岁的学生:“如果你们不听话,就会被罚出去玩,如果你们表现好,就会得到更多的功课。”结果,在短短的一两天之内,学生们都选择了好好在课堂上表现。这个实验说明,改变对工作的成见关键在于改变自己的传统观念。
对于如何寻找适合自己的工作, 泰勒博士提出了MPS 的理论:意义(Meaning)、 快乐(Pleasure)、 优势(Strengths)。他建议人们在选择工作的时候,要用以下三个关键问题来问自己:什么带给我意义?什么带给我快乐?我的优势是什么?然后看一下答案,找出其中的交集,那个工作就是最能让你感到幸福的。MPS理论同样适用于学生报考志愿、创业者选择方向、公司招聘员工等多个领域。
四是建立和谐完美的婚姻关系。对“非常快乐的人”和“不快乐的人”的研究表明,在所有的外在因素中,唯一能够区分他们的因素为“是否具有丰富而满意的人际关系”。与朋友、家人和爱人共享美好时光是幸福的必备要素。
每个人都有自己的个性和生活原则。
“忙碌奔波型”的婚姻是帮着对方达到金钱上或名望上的成就,这种关系很难持久:“享乐主义型”的婚姻没有意义,只是追求醉生梦死,也无法得到幸福:“虚无主义型”的婚姻往往是为了应该结婚而结婚,他们只能漫无目的、不幸地飘荡在伴侣身边。这些都只能给你挫败感。
完美的情侣或婚姻关系应当是无条件地爱对方,并激发彼此的潜能,体现彼此的价值。情感心理学的研究表明,人们在情感中不喜欢“占便宜”,也不喜欢“吃亏”。当两个人觉得感情公平时,两人都会比较满足,而且关系也比较容易维持下去。这种公平并不代表两人需要钱赚得一样多,在这里,平衡点不是几元几角钱,而是幸福的感觉。
对于让爱持久,《幸福的方法》一书告诉我们,彼此熟悉是一把双刃剑:一方面它使新鲜感降低,但另一方面,熟悉你的伴侣、真正去认识他或她,会带来更高的亲密感。彼此了解是一辈子的事情,我们永远都可以发现和找到。
练习三:通过完形练习,体会爱,找到爱。
下面是一些不完整的句子,用来帮助我们从人际关系里找到更多的爱。它们可以针对处在亲密关系的人,也可以针对寻找稳定关系的人:相爱代表……
要成为一个更好的朋友……
要成为一个更好的爱人……
我开始慢慢地发现……
如果我能对自己的需要更负责任……
在我的爱情里,如果增加5% 的幸福……
在我的友情里,如果增加5% 的幸福……
如果我可以静下来,好好去体会爱的感觉……
在很多人眼里,幸福是一种奢望;在更多的人眼里,幸福是一种运气,就像彩票中奖。这些想法都不对,《幸福的方法》告诉我们,只要通过努力和行动,幸福一定会降临到你的身上。而要得到幸福,就应该从现在开始,从一些小事情开始,从养成习惯开始。我相信,如果按照泰勒博士的要求去坚持练习,幸福的生活会离人们越来越近。当每个人都能感到幸福的时候,我们会看到一个更幸福的、更善良的社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