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郎静山《雁荡五老峰》,大约摄于1930年
日前,苏富比拍卖行在伦敦拍卖一组18 张摄于英法联军入侵北京时拍下的京城老照片。这些让许多欧洲人第一次看到中国的老照片被拍到10万至20万英镑(约合人民币96万到192万元)。
什么是老照片?老照片有什么特殊的价值?老照片如何甄选和收藏?让我们在持续升温的收藏热潮中走进那些泛黄的老照片,去发现尘封在岁月中的故事。
历史
1953 年之前,当时的照片感光层中含有较多的金属成分,色调比较丰富;而此后,大部分相纸中加入了荧光增白剂,成本降低了,照片看起来更白了,但也失去了部分层次感。因此,国际上将1953 年之前的照片称为“老照片”。
中国的标准则较为宽泛,例如著名的《老照片》丛书就是以20 年前的照片为界,而一些老照片收藏家则以建国前后为“新”、“老”之限。
对于大多数人来说,老照片顾名思义就是时间很长的照片。自从1839 年法国人正式发明摄影术后,介绍摄影的书籍、文章慢慢增多,照相馆也出现在大众视野。许多战地摄影师来到中国,为世界留下了旧中国最早的一批影像记录。但由于条件所限,当时的摄影大多还仅仅是上层社会的娱乐活动,题材单调,其中以人物肖像居多。
20 世纪初期,中国摄影在经过了早期发展后慢慢成熟起来。摄影技术不断发展,摄影题材也逐渐丰富,摄影杂志、摄影学校、摄影团体如雨后春笋般涌出,同时诞生了诸如郎静山、吴中行、吴寅伯、刘半农等第一代中国本土摄影大师。
摄影逐渐走入了寻常百姓家,风景照、民俗照逐渐增多,此时的老照片存世量也相当大。虽说价值或许不及晚清作品,但仍有不可小觑的收藏价值。
建国后,动荡的政治局势对老照片的保存造成了极大的破坏,加之外国收藏家对中国老照片明察暗访式的收集,使国内老照片的存量大大减少。物以稀为贵,在文物艺术品日趋火热的今天,将收藏的目光放在那些凝聚着艺术与历史并且目前价格仍不算高的老照片上,显然是明智之举。
种类
按照内容题材,老照片可分为人物肖像类、风景类、民俗类、新闻历史类等。
19 世纪六七十年代后,中国的照相馆逐步普及,拍全家福、个人艺术照成了生活中的寻常事,所以人物肖像照流传下来的最多。
相比之下,民俗类、历史类的照片就显得格外珍贵。比如1860 年随着八国联军侵华来中国的意大利人费利斯? 比特、来中国游历的英国人约翰? 汤姆逊等摄影师,以其新鲜好奇的目光开创了中国纪实摄影的先河,留下了许多珍贵的民俗照片。现如今,这些外国摄影师的“猎奇”照片已成为研究清末历史的珍贵资料,受到了国内外收藏家的热烈追捧,价格也是水涨船高。
若按照片的材质分类,老照片又可分为“硬”版照片和“软”版照片。作为历史瞬间的载体,早期的照片材质为银版、玻璃版、锡板、铁版等硬版照片,这些照片成本高、数量少,民间市场上已很少见到关于旧中国的硬版照片。
随着摄影技术的发展,CDV(名片格式肖像)、CABINETCARD(六英寸照片)等软版照片先后在中国流行起来。
CDV的出现正处在中国社会西化起步阶段,所以拍摄的CDV照片数量较少,由于国人对这种照片的认识不足,CDV照片很有升值空间。CABINETCARD 的存量则相对较大,并且尺寸更大,保存也更完好,是当下拍卖市场的宠儿。
价值
1971 年,苏富比在伦敦的首场摄影专场拍卖会一槌定音地向世界宣示了老照片的收藏价值。之后,外国的老照片收藏便悄然升温,单幅照片的拍卖纪录不断刷新,投资回报率也高于许多传统艺术品。2011 年,一幅名为《rhein ii》的彩色照片在纽约佳士得拍卖行拍出了430 万美元的天价,刷新了半年前佳士得拍卖会上以389 万美元成交的美国女摄影师雪曼的自拍照《Untitled#96》,成为世界上最贵的照片。
相对于国外老照片收藏的成熟,中国的老照片收藏仿佛姗姗学步的孩童,还处于探索阶段。
2003 年中国嘉德秋季拍卖会上,两张上海外滩景色的全景照片以不可思议的14.85万元成交,点燃了中国收藏家对老照片的收藏热情。之后的2004 年中国嘉德春季拍卖会上,民国时期天津大资本家王文典的一组生活照以19.8万成交;2005 年香港佳士得春季拍卖会上,摄影名家郎静山的《飞泉幽涧万壑松风松荫静坐》以48.336 万元拍出……2009 年嘉德四季拍卖会上,名为《影像? 大清国》的一组老照片以79.52 万元人民币,拔得全场头筹,更是展示出老照片非凡的市场热度。在如今高企的中国艺术品收藏市场背景下,中国老照片的价格还会不断攀升。
材质脆弱、战乱频繁、社会动荡,诸多不利因素使老照片珍贵稀有,千金难求。许多国外收藏家不远万里来到中国淘宝,可见中国老照片的独特魅力。
记录历史、反映过去的社会风貌无疑是老照片最直接的作用。例如前文提到的上海外滩风景照,以广阔的视角将整个浦西外滩的风景尽收眼底,展现了当时浦江的自然人文风貌。而天安门城楼毛泽东像照片原作,更是象征国家和政治的符号,承载了太多的历史,这张老照片珍品曾以72万元的高价成交。
记录摄影发展历程也是老照片的价值所在。从最早的银版照片,到后来的软版照片,摄影的发展历程与作为物质载体的老照片有着密不可分的联系。老照片以及与之相关的拍摄、洗印技术都是摄影史最好的见证。
老照片所具有的美感和艺术价值是它受到追捧的另一大因素。从摄影诞生起,拍出最美的照片就是无数摄影师最大的心愿。无论是构图、造型,还是光线和角度的选择,每一张老照片都饱含着摄影师的心血。世界上最贵的照片《rhein ii》虽然历史不长,仅在莱茵河畔取景,但以其“广阔、超然的视野和一种谜一般的感觉”征服了所有人。
甄选
入行门槛较低、投入资金少、风险低、回报大等收藏优势以及不断升温的老照片收藏热潮,使上至收藏大师、下到普通百姓都摩拳擦掌、跃跃欲试,打算在这片还未被完全开发的市场上掘得一桶金。那么,老照片该如何甄选呢?
“老、奇、特、名、真”被收藏界称为老照片收藏的“五字诀”。“老”,就是指年代久远,越老的照片存世量越少,价值越高,晚清、民国的照片比较难得,所以弥足珍贵。“奇”,指题材独特,例如晚清男人留辫子、女人裹小脚等民俗照以及老北京的风景照,都具有极大的收藏价值。“特”,指特殊时期、特殊场合或具有纪念意义,例如《甲午海战照片附日清战争写真帖》这组反映甲午战争的照片就以44.8 万元的高价成交。
“名”,就是指关于名人的老照片,慈禧、孙中山、毛泽东等人的肖像老照片都受到了收藏家的追捧。除此之外,“真”
则是一个更为重要的准绳,因为老照片也有许多赝品,这就需要收藏时格外当心,以防上当受骗。
“五字诀”仅仅是甄选老照片的一个简单标准,照片尺寸的大小、摄影师的名气、照片相关的题跋等附加因素也都在某种程度上影响着老照片的收藏价值。以摄影师的影响为例,著名摄影师的摄影作品普遍高于一般的老照片,摄影大师郎静山的摄影作品不仅在当时首屈一指,即便放在今天看,也不失其艺术性,更为难得的是,郎景山的作品存世量也比较大,因而更加容易触动市场的神经与热度。
有学者这样评价老照片:在当今飞速发展的社会中,人们对变幻莫测的生活感到慌张和无力,难以把握个人和生活。在这时,老照片以一种静态的、怀旧的姿态带给人以稳定感和安全感,抚慰了现代人紧张浮躁而又漂泊无助的心。
是的,许多年前电光火石的一瞬间,历史成为你我手中的老照片。它告诉我们曾经发生的故事,诉说着物是人非的沧桑巨变。收藏它,不仅是收藏一种价值,更是收藏一段历史、一种情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