风险巨大、回报巨大、投资巨大的海外矿产投资看似风光无限,实则荆棘遍布、暗礁重生,如何在其中“淘金”、如何避免掉入“陷阱”,是中国企业远赴海外之前必做的功课


“淘金”海外矿产


http://www.gcmag.cn  《光彩》杂志2013年第4期  [字号:  ]  

作者:臧政齐

  民企成主力

  河北保定的华田(化名)在当地开了一家商贸公司,几年前,他与朋友在巴西开了一家金矿,拥有部分股权,据勘察,这个金矿拥有百吨以上的黄金储量,水电齐全、位置优越,但由于资金限制,他们只能用原始方式开采,每月只有几千克的开采量。迫于压力,华田选择在国内网站发布寻求合作的消息。

  “采矿权为永远、矿山为矿主所有,合作方式可以为双方合作开发,也可以买断,希望有实力的企业和个人参与”,在消息中,他还特别强调“巴西法规对开采矿山持支持态度,巴西民众对中国人友好”,以此来吸引投资人。

  像华田这样在海外矿产投资中“淘金”的民营业主很多。

  中国目前已经成为全球最大的矿产品消费国,铜、铁、铝等资源对进口的依赖度超过50%,每年都要进口数千亿元人民币的矿产品。近几年,随着经济高速发展,铁矿石、煤炭等矿产资源价格一路飙升。在高额利润的刺激下,中国企业也掀开了海外投资热潮,在诸多央企开始“走出去”之后,民营企业也紧随其后,开始大批向国外矿山“进军”。

  今年5 月,全国工商联联合商务部给国务院上报了一份《民营企业“走出去”发展模式与特征研究报告》,指出民营企业在海外矿产投资的企业中的总数从2005 年的71% 上升到2010 年的89.8%.商务部研究院提供的数据显示,2009 年一年,在155 项矿产类境外投资项目中,民营企业登记项目达到76 项。

  与大型国企在加拿大、澳大利亚频频出手不同,多数民营企业在海外的矿产投资首选非洲和南美洲。在我国对外投资存量前20 位的国家和地区中,对高危或高风险国家的投资额就占到1/5.根据中国矿业联合会的数据,非洲已经成为中国企业海外矿业投资主要目的地之一,2011 年中国对非洲矿业投资总额为151 亿美元,同比增长10 倍左右。

  由于当地基础设施差,矿山的价格相对低廉,这些企业的收购行动多依赖专业的中介公司和投资公司完成。一位从事海外矿产收购的投资机构负责人介绍说,2009 年以后,随着国内房地产调控持续不断,大量资本离开楼市,出现了一股出国买矿的热潮,“我们会首先向民间老板推荐非洲和南美的小项目,因为那里的门槛低,而且单个项目的投资量小,风险易控。”

  政府鼓励

  国家政策层面对民企投资海外矿产也有利好消息传出,国土资源部、全国工商联日前印发了《关于进一步鼓励和引导民间资本投资国土资源领域的意见》,鼓励民间资本投资参与矿产资源勘查开发。国土资源部科技与国际合作司司长姜建军也在“2012矿业与财富(北京) 高峰论坛”上表示,有关部门已经编制了36国的矿业投资信息,涉及法律、咨询等方面,今年还将完成对33 个重点国家和地区的相关信息编制,为各类企业海外矿业投资提供帮助,降低风险。

  中国矿业联合会的有关资料分析指出,在未来几年,民营境外矿业投资还会大幅度上升,相反,国有投资将改变迅速上升的势头,逐步趋于平稳。原因在于,一方面由于近年来国内矿业的各类整顿产生了国进民退的客观结果,民营企业在国内少有发展空间,只能将目光投向国外;二是国有企业境外投资受国内政策管束趋于更加谨慎和理性,而投资对象国家对国有企业的敏感性也抑制了国企的境外投资,相反,大量来自房地产等其他行业的民营资本相继进入了境外矿产投资领域,民企的市场性、灵活性使其更适应海外矿产投资。

  在全国工商联原副主席孙晓华看来,相对于发达国家的跨国企业和中国的国有企业,民营企业投资海外能源矿产资源具有其独特优势。

  首先,民营企业具有比较成本优势。民营企业结构简单、经营灵活、适应性快,有较低的管理成本。其次,民营企业有经营机制优势。民营企业聚集了一大批敢于挑战、勇于创新、开拓力强的企业家,他们在企业战略、投资决策、经营运作和用人制度上拥有自主决策权,能够快速传递和处理市场信息。

  再次,民营企业具有民间色彩优势。尽管其总体规模不够大,实力不够强,但是其民间色彩反而使这些企业在“走出去”的过程中更容易被东道国接受。民企在实施海外能源、矿产资源并购的过程中,较容易取得企业出售方和东道国政府审批部门的信赖,海外投资项目遭受的政治壁垒束缚较少。

  一位国内基金公司老板表示,“民企的特点是投机性强,出手快,不过分析问题的专业性稍差。”中国矿业联合会副会长兼秘书长陈先达也指出,大多数民企还仅停留在资本投资方面,在技术方面并不突出,很难与发达国家竞争。

  “纵观整个矿业产业链上,盈利的都是些专业技术类公司。找矿本身就是一个对专业度要求极高的行业,失败几率非常高,如果没有专业技术和海外矿产投资的经验,表面看似赚钱的‘金矿’实则‘陷阱’重重。”陈先达认为,利用自身的优势,找准方向,发展专业技术,应该是民企的发展方向。

  做好功课

  在海外矿产投资中“折翼”的中国企业很多。陈先达介绍说,从实际收益方面看,目前大部分投资收益并不理想,第一拨进入海外开矿的企业大多以失败告终,部分成功的企业找到的矿产在当地基本属于二类矿,效益并不高,这些企业多已进入停止探索阶段。但受到矿产投资巨额利益的诱惑,国内仍然有大量投资者携金进入,第二拨、第三拨投资人期待挖出“金矿”,但如果单纯依靠“碰运气”,显然很难如愿。

  经过前几轮的“试水”,新一轮的投资者已经逐渐回归理性。无论是从投资项目数还是投资额上,中国企业海外矿产投资的步伐正在明显放缓。有关数据显示,2011 年中国金属和矿产业对外投资额达到154 亿美元,仅次于2008 年,位居历史第二高位。而截止到2012 年前6 个月,中国企业海外矿业投资项目仅为53 个,投资额36 亿元,两项指标均同比大幅度下滑。

  分析其原因,陈先达认为,这与全球经济放缓、中国经济结构调整、市场对矿产品消费快速增长的预期减弱不无关系。除了宏观原因,企业自身也存在盲目投资的问题。“不是简单的矿好就可以投资,当你看到这个矿很好的时候,你认为自己捡了一个大便宜,这个时候一定要冷静下来,想想为什么这么好的矿别人没有去开采”,陈先达提醒那些想投资海外矿产的企业一定要“理性”,即使准备投资,也必须从企业自身资金、产业链条以及矿产资源所在国的政治、文化、交通、劳工等多方面仔细评估一些新的矿产资源项目,再考虑投资的可行性。

  “如果对投资国家缺乏基本的了解,在中国怎么挖矿,到国外还怎么干,肯定是不行的。中国企业在海外矿产投资方面的不适应,最主要的原因是没有做好充足的功课。”

  要做的功课有很多,首先要了解的就是投资国的相关政策和法律法规。出于国家资源保护,每个国家都会有法律明文规定哪些矿产可以挖,哪些不能挖,企业要严格遵守,否则挖出来的矿也不能带走;国外的劳工制度、环保标准、土地政策等都与国内不同,一定要详细了解并执行;同时还要协调好与当地居民的关系,国外一些矿业公司专门有一个名为社区关系的部门,专门协调与当地土著以及劳工组织、环保组织的关系,非常值得借鉴。

  在技术层面,一定要深入了解当地矿产资源本身的潜力条件,了解成矿规律,并时刻关注矿产品市场波动,尤其是固体矿产价格波动非常大,矿产投资周期一般为3—5年,几年后的价格如何,很难估计。除此之外,矿山的基础建设配套是否齐全,包括运输条件、水电设施等都是应该重点考虑的问题。

  总结项目投资失败的原因,多数因投资矿山的基建配套不全、当地居民搬迁延迟、劳工纠纷、环保审查等因素造成投产日期一推再拖,投资回报率被时间无情侵蚀掉。

  “除了项目本身需要大量投资外,行业周期性波动、政策变化,还有劳工、环保等因素对项目的影响等都增加投资成本,而这个数目远远大于评估值。海外矿山投资就像一个抽血机一样,原来预评估的投资额可能在项目进行过程中,几年翻了好几倍。”华田说。

  在记者截稿时,华田告诉记者他们已经敲定了几家投资人,其中不乏有实力的上市公司,但至于采取何种投资方式,如何分红,双方还在洽谈中。“不管怎样,有了资金,接下来的开采生产就能进行,前期投入才有可能收回”,华田说。

  风险巨大、回报巨大、投资巨大的海外矿产投资依旧吸引着无数投资人的目光,但真正能在其中淘到金子的只是少数坚持下来、掌握技术和经验、还有那么一点运气的企业,用陈先达的话说:“海外矿产投资是笔好生意,但并不人人适合,投资需谨慎。”






关闭窗口
光彩杂志社版权所有,转载请注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