尽管已经有了相对稳定的业务,但何峻巍在空闲时依然会通过各种途径开拓新的业务。他的收入也从刚开始只能勉强维持温饱到了如今年余数万欧元,成了当地小有名气的“小老板”


米兰小镇的80 后中国老板


http://www.gcmag.cn  《光彩》杂志2013年第2期  [字号:  ]  

作者:林小溪

  意大利的中国移民是移民社群中最活跃的,平均每五名居民中就有一人拥有私人公司,而在全体移民中这一数字是1/12.根据米兰商会提供的数字,旅意华商从事的行业主要集中在贸易和皮具制造,年轻企业和女性业主是华人企业的特点。在米兰每天都会有两家中国公司开张,在罗马每天也要诞生一家中国企业。

  旅意华商中不乏非常成功的企业家、大老板,但多数华商仍处于“小商贩”阶段。他们没有赚钱的捷径,只有“勤劳”这一“独门秘笈”。而正是这种看似平凡的共性,使得华人能够在意大利站稳脚跟,并进而谋求发展。

  周六早上7 点半,如同往常一样,何峻巍第一个来到自家鞋厂。

  1987 年出生的何峻巍,和国内普通的80后相比,他的经历要丰富得太多。

  “我到意大利已经9 年了。刚来的时候,白天在这里的高中上学,晚上去亲戚的工厂打工。一直做了3 年,才借钱开了这家工厂。”何峻巍一边整理设计图案一边说。

  何峻巍的工厂位于米兰西南30 多公里的维杰瓦诺镇。除了周日休息一天外,他每天都要第一个来到工厂,将当天要做的样板图纸做好备注。

  “厂里基本都是中国人,就我懂一些意大利语,所以我必须准确无误地把图纸解释给工人们听。尤其是在工厂刚起步阶段,做错根本赔不起。”说到往事,何峻巍唏嘘不已,“刚开始的时候,每天6 点就要起床,带着字典去看图。

  但即使这样,往往等到8 点工人来上班时,依然还有很多地方不懂。好几次就是因为图纸没弄明白,一趟趟地跑意大利人的公司询问,最后耽误了工期,因此原来的厂家拒绝同我合作。那段时间,我每天都在网上找业务,只要距离不是太远,直接骑上自行车就去谈。“

  “做生意说难也不难,最怕就是一个勤字。”这是何峻巍平时说得最多的一句话。现在,尽管已经有了相对稳定的业务供应,但何峻巍在空闲时依然会通过各种途径开拓新的业务。而正是通过这种努力,何峻巍的收入也从刚开始只能勉强维持温饱到了如今年余数万欧元,成了当地小有名气的“小老板”。

  然而,何峻巍的目标不仅于此。“我希望能趁着这几年年轻多赚点钱,安顿好父母之后去读个大学。”当说起上大学,何峻巍一脸的期待,“知识实在是太有用了。再赚几年钱,我一定还要继续去读几年书。”

  当然并不是每个人都像何峻巍这么幸运。同样在维杰瓦诺镇开咖啡馆的季女士,就对自己当下的状况表示担忧。

  “我的咖啡馆早上5 点半就开张了,一直到晚上12 点半才歇业。和周边的咖啡馆相比,绝对是开得最早关得最晚的。”然而生意惨淡却是不争的事实。

  早上9 点左右,别的咖啡馆大多都有吃早餐的意大利人进进出出,而季女士的咖啡馆却门可罗雀。对此,季女士表示无奈,“大多数中国人并不习惯意大利的早餐,而意大利人却不愿意来我的咖啡馆吃早餐,尽管我店里的价格比周边还便宜10 到20 欧分。他们潜意识里觉得中国人做的咖啡没有当地人做得地道。其实,我们的咖啡师是从小在意大利长大的华人,专门进行过吧台服务培训,做出来的咖啡比一般意大利人做得更加香醇。”

  英国《金融时报》近日发表了一篇文章,谈到意大利罗马越来越多的华人返回原籍,或者转移到其他国家发展,引起了意大利主流媒体的普遍关注。中国驻意大利大使馆姚参赞称:“确实有人放弃了罗马,但很多人也准备好一旦经济恢复随时返回,他们不愿轻易放弃来之不易的居留。回国的人以老人为主,也有很多第二代华人受到中国经济发展的吸引,回国寻求发展。”

  面对愈演愈烈的经济危机,意大利主流社会开始关注华人社团的情况,不管他们愿不愿意承认,华商已成为意大利经济不可或缺的组成部分。在经济困难时期,他们开始寄希望于华商,希望通过华人社会借力高速发展的中国,为意大利的经济复苏带来曙光。






关闭窗口
光彩杂志社版权所有,转载请注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