随着阿迪达斯、耐克等国际大牌企业关闭在中国的工厂,一股“中国制造业优势丧失”、“外资撤出中国市场”的说法甚嚣尘上。
对此,有关部门赶紧出面辟谣,用各种数据反驳“外资撤出中国”的说法。虽然外国投资依然看好中国,但中国制造业面临转型却是不争的事实。对此,我们称之为“制造业危局”。
之所以称它为“制造业危局”主要是基于受人民币升值和国内成本上升影响,中国出口商品的价格优势已经被削弱,不容忽视的“被替代”现象开始蔓延,低端加工制造业订单正在加速向外流失。
但是,我们不能盲目悲观。中国制造庞大的产业配套体系以及广阔的国内市场,是周边国家无法比拟且在短时间内无法追赶的。
经过多年发展,中国制造业已形成门类齐全、上下游产业配套能力强的产业体系,能够满足国内外市场多种层次的需求。另外,广阔的国内市场使得中国制造业国内梯度转移空间很大。沿海地区一些制造业通过转移到中西部地区,已获得持续的低成本优势。
目前,中国制造业虽然在总量上居世界第一,但技术含量、附加值以及品牌化较低,这才是我国制造业真正的短板,以光伏企业为例,以前90%的产品都发到国外,但随着欧洲对于新能源补贴政策的取消,光伏产业在欧洲的市场就严重萎缩了。因此,未来我国制造企业必须朝“专、精、特”方向转型,借由全球制造业调整的机会,淘汰落后产能,提升整个制造业的竞争力。
中国企业联合会研究部主任郝玉峰在接受本刊记者采访时就认为,自全球金融危机之后,美国、英国等发达国家纷纷意识到,制造业是一个国家的根本,如果一个国家没有强大的制造业,其经济是很危险的。
奥巴马政府就曾多次表示要重振制造业,提出“增加生产和出口,降低金融比例,增加就业”的发展目标。因此,目前全球的制造业都在进行调整,而在全球制造业调整过程中,订单流失是正常且不可避免的,这种现象从某种角度上可以视为中国人口结构变化所带来的中长期改变。
面对制造业危机和转型,寻找商机,找到适合自己企业的发展方向,是广大中小企业主应该关注的头等大事。能够走在别人前面,你就成功了一大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