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光彩》:微型企业成长的阻力有哪些?
聂刚:第一是缺乏启动资金。在我们的调查中,很多人是靠向亲戚借钱创业。
第二是落地难,经营场所租金太贵。在重庆观音桥和解放碑商圈,一个月的租金就可能压垮一个微型企业。
第三是税费太重。
第四是贷款难。很多微型企业以三到五分的高利息贷款,成了银行和小贷公司的打工仔。
《光彩》:微企处作为专门扶持微型企业设立的部门起到了哪些作用?
聂刚:如果说微型企业是婴儿,我们就是保姆,起监护人的作用。
我们的职能有三个,一是政策性的服务,将微型企业遇到的困难向上反映并帮助协调和解决。比如,企业遭遇乱收费,我们协调相关部门进行减免;审批程序太复杂,市场准入门槛太高,我们协调相关部门降低门槛、简化审批程序。
二是进行产业和行业的引导。在审批上,属于重庆市政府重点鼓励的文化创意产业、信息技术现代服务业,拿到的资本金的补贴就高;传统的商贸行业,政府给的注册资本金补贴就低,污染环境的微型企业不能通过审批。微企处最近在进行的一个项目是组织一些微型企业把民间传统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商业价值挖掘出来,整体包装,推出市场。比如“剪爱”的剪纸作品已经在世博会拍出15 万元的高价,连前世界银行副行长林毅夫也收藏了他们的作品。
“剪爱”的员工都是血友病人或残疾人,企业的收入都用来给员工治病。铜梁的龙绣、綦江农民版画等民间手工艺硬是让微型企业做起来了。
三是监督和检查,一方面检查财政补助是不是真的用于经营;另一方面,从中发现发展好的企业再进行重点培养。
《光彩》:重庆也成立了微型企业协会,这个协会的功能是什么?
聂刚:由于微型企业数量庞大,未来在帮扶上可能会更多地发挥社会团体的作用。
微型企业协会是微型企业自发申请成立的民间社团,主管机关是工商部门。
目前,微型企业协会主要致力于帮助微型企业引进合作项目;呼吁和引导有意向的创业者创建微型企业;定期举办主题活动;将微型企业的经营情况向上级领导反映,协会已经成为微型企业传递意见的主要渠道。
《光彩》:政府对微型企业的大力扶持,给重庆带来了怎样的变化?
聂刚:首先是增加了市场主体,带动了就业。
2011年,重庆发展了4万户微型企业,市场主体增速达到20%以上。这些市场主体带动大量就业,也增加了社会稳定程度。
其次是启动了内需。这几年,政府总共拿出18 亿元的财政补贴,但微型企业的注册资本金达到60 亿元。老百姓把存在银行的钱和买房、炒股的钱拿出来创业,拉动了40 亿元的民间资本,这还不算创业期间的消费。
第三是培养了税源。在营业额2 万元以下不缴税的前提下,截至2010 年5 月,微型企业缴纳的税收累计已经超过7000万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