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光标向来是媒体关注的焦点,不过今年有点悲喜交加,悲的是第七届“中华慈善奖”获奖名单正式公布,此前已连续6次获此殊荣的陈光标最终“出局”;喜的是,在一年一度的学习雷锋活动中,陈光标不仅秀了自己一身的雷锋照,似乎还成了全国人民学习雷锋的标兵和榜样。借着主流媒体要“树榜样、立标兵”的春风,陈光标没花一分钱就做了别人花几个亿都做不了的宣传广告。

2010 年2 月5 日, 陈光标带领45 名企业家在新疆财经学院为1000 名贫困青少年发放红包
陈光标的营销理念
有人不解,陈光标作秀的目的何在?也有人担心,陈光标如此高调行善,钱会不会烧完?
答案又在最近揭晓了,“中国首善”瞄准了快速消费品生意,要卖“陈光标”牌的绿色食品和纯净水,还对“陈光标”这三个字给出了2亿元人民币的估值。我们先不考虑“陈光标”三个字究竟价值几何,但至少可以肯定的是,对于未来的“陈光标”牌食品和纯净水而言,一笔巨额的广告费是省下了。
由此看来,陈光标很清楚,高调慈善带来的个人知名度最终是可以转化成品牌影响力的。
陈光标懂得如何经营自己的无形资产,做慈善的同时,也顺便实现了营销自己的目的。陈光标曾说:“一个人做一件好事,能传播给十个人,等于做十件好事。如果能传播给一万个人,等于做一万件好事。”其实从传播效应中受益的不光是好事,还有处于信息源的人。
尽管陈光标读大学时学的是医学,但他非常清楚公众和传媒的兴奋点在哪里。越是有争议的事情,越是吸引公众媒体的注意。炒作有时能收到比常规宣传要好得多的效果。比如“9.22”
中国城市无车日,陈光标的一记猛砸,虽然损失了一辆奔驰汽车,却引起了大家对中国城市无车日的关注,陈光标也借此再次成为媒体关注的焦点。一辆还有三年就报废的汽车充其量值十多万块钱,却换来几百家媒体竞相报道,其广告效益何止千万倍!而且这样的隐形广告的社会效益比硬广告不知好多少倍!
陈光标的慈善举动屡屡“出位”,大概源于他对于马斯洛理论的深刻理解或无师自通的顿悟。“出位”最基本的意思是“情理之中但却是意料之外”,“ 赤裸裸”做慈善是陈氏的一大特色,发钱、发粮本来是基本的慈善套路,但陈光标却要在摄像机前把现金和实物一堆堆地展示出来,给媒体和公众带来强烈的感官刺激。陈光标要的就是这样的“出位”。在全社会都低调的大环境下,高调的他显得鹤立鸡群或不和谐,但成功地抓住了大众的眼球,通过媒体实现了慈善的社会效应最大化。
不难发现,陈光标总是能在恰当的时间,恰当的地点,用恰当的新闻来吸引大家的眼球。
不知道陈光标有没有进修过艺术表演课程,但他显然很懂得现代行为艺术的真谛,且能出神入化地运用。陈光标最近的“雷锋照”,就是典型的行为艺术,加上他一本正经的态度,使得他的行为造型像楔子一样嵌进了你我的大脑而不会忘记。
不仅如此,陈光标还非常懂得因人而异地运用行为艺术,比如他让贵州云溪县的贫困户领春节礼品时必须唱《唱支山歌给党听》;再比如他让自己的老妈穿上环卫服装,充当南京市环卫形象大使的形象有那么一点滑稽,但真挚感人;还比如他重金聘用前体操世界冠军、后“冠军乞丐”
张尚武担当公司公益爱心形象大使代言人,尽管张尚武的在职时间只有短短的110天,但其名人效应已为陈光标的公司赚足了眼球,达到了普通广告无法达到的传播效果。
陈光标不仅有这方面的天赋,而且能把他商人的营销思想发挥到极致。事实上,他的每日一“秀”都可以进MBA经典案例的教材。
慈善营销背后的机会
陈光标公司的业务几乎都是政府工程。通过扩大捐款,打造“中国首善”,到哪儿都是党政领导接见。见了领导问困难,哪有困难哪捐款。
有了“捐款换工程,赚了再捐款”这么好的营销卖点,陈光标的黄埔再生资源利用有限公司还能少得了“再生资源”?
更何况“危机”二字,拆开了解释就是危险后面的机会。陈光标当然深谙此道,哪里有灾难,哪里就有陈光标的身影。汶川发生地震后“陈光标”在百度搜索中的条目由之前的600多条,猛增到了10 万。而在举国救灾热潮中,一个被忽略的事实是,地震巨大的破坏力,对于拆迁行业而言,意味着天大的生意机会。在随后的一次媒体采访中,陈光标无意中透露,地震后他赚了接近2亿元。但他很快感觉到不妥,又补充道:“几乎都捐出去了,大约占80%吧。”
一笔漂亮的捐款可以拉近与地方政府领导的关系,基于陈光标在人脉和慈善的铺垫,获得地方政府项目就容易多了。
陈光标的黄埔公司接过的引人注目的业务有:迎国庆60 周年长安街拓宽改造拆除工程、商务部老办公大楼拆迁、奥运会结束建筑物辅助拆除工程、央视过火楼金属幕墙拆卸等官方拆迁工程。一位拆迁企业负责人透露,陈光标的慈善之名为他的公司带来了不少生意机会。
基于中国“首善”的名号,很多地方政府都会给陈光标一个面子让他入围,而北京的这几个工程,政治意义很重要,招标选择都有一套自己的标准,陈光标的慈善名气是决定性因素之一。2009 年11 月,在武汉接受媒体采访时,陈光标脱口而出一句话是:“差不多60%是因为做慈善结交的生意。”
正是因为中国慈善事业在制度方面的缺陷,比如善款流向不明,信息披露不足,社会各界对现代慈善事业发展的基本共识还没有形成的情况下,人们对慈善的标准与要求一降再降,只要是真心做慈善,即使是“作秀”也可以接受。
用他自己的话说,“这个时代需要陈光标这样的人。”当然,陈光标也同样需要一个这样的时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