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起眼的树根竟能化作花虫鸟兽乃至人形,在无声的泥土中演绎大千世界


树根的艺术


http://www.gcmag.cn  《光彩》杂志2012年第4期  [字号:  ]  

作者:佳佳

  根雕是以树根的自生或畸变形态为模板,通过构思立意、美学加工及工艺处理,创作出的花虫鸟兽乃至人形的艺术作品。作为一种“奇”、“巧”结合的传统造型艺术,根雕融合了自然之美和人类智慧,符合中国“天人合一”的传统观念,曾是文人墨客的案头至宝,如今成了艺术品市场上的热门藏品。

姜翔玲根雕作树种材质:鸭脚樟

  首届中国国际林业产业博览会上,一位安徽农民的根雕作品“狮子王”被一位广州客商以40万元的高价买走。而中国民间艺术大师叶玉青先生的巨型根雕作品“世纪大象”,更是以60 万元的天价成交。

  根雕小史

  根雕艺术在我国源远流长,原始社会用木锄松土,古帝少昊时期雕刻木像,商周时期造木人,都是木雕技术在生产、生活中的应用。1982 年在湖北出土的战国时期的“辟邪”,是现存最早的根雕作品。“辟邪”虎头龙身,四足雕有蛇、雀、蛙、蝉等图案,呈行走之状,富有动势和神韵,证明根雕艺术在战国的发展水平已经很高。

  唐代诗人韩愈在其诗作《题木居士》中描述一件根雕作品,“火透波穿不计春,根如头面干如身”。宋元时期根雕作品流行于宫廷和民间,一些画家还以根雕作品为素材作画,比如元代宫廷画家王振鹏在其画作《伯牙鼓琴图》中,就重点勾勒了一件根雕家具——三足几。到了清代,一大批根雕艺术家涌现。

  他们继承木雕艺术的传统,创作了许多优秀的根雕作品,带来了根雕艺术的空前繁荣。直到今天,我们还可以在北京的故宫、颐和园和上海的豫园中,看到许多清代的根雕珍品,一些地方还保留着端午节给小孩佩戴苍术根的民俗。

  上世纪80 年代初,根雕作品曾被作为相互馈赠的礼品,也被国家博物馆、人民大会堂、宾馆大酒店、私人收藏家作为珍品收藏。

  根雕的制作

  俗话说根雕作品是“三分人工,七分天成”,就是说在根雕创作中,大部分是利用根材的天然形态来表现艺术形象的,人工艺术处理只是在其基础上作的微调。根雕创作是一项艰苦的劳动,从选材、造型、构思和制作,直到命名,历时一年半载,甚至更长时间方可完成。

  选材是根雕制作的第一步。根材必须选择材质坚硬、木质细腻、木性稳定、不易龟裂变形、不易蛀朽的树种,黄杨、檀木、榉木、柏木、榆木等都是做根雕的上好品种。而红豆杉、檀香木和海南黄花梨最为珍贵,红豆杉经过细心打磨,可见细微纹理,日久色深,造型古朴;檀香木质细致,香味浓郁,有养生、减压的功能;黄花梨在唐朝一度是朝中贡品,纹理行云流水,如玉般圆润剔透。

  此外,被水、淤泥淹没或深埋土中的死根,经数百年碳化形成的古老阴沉根木,其质坚几乎接近化石,更是根雕的佳材。根材的造型要求“稀、奇、古、怪”,在自然界极为难得。一般生长在平原或土层较厚山地的树根,因水和养分充足,生长快,木质纤维也较松,难以形成奇特形态。只有长在恶劣环境中的根材,如背阳生长或在悬崖峭壁的石缝中,经雷劈、火烧、蚁蚀、石压、人踩、刀砍而顽强生存下来的树根,由于光照不足、缺土少水、缺乏养分,久长不大而渐渐变形,年愈久,质愈坚,造型也愈奇崛遒劲,是根艺的理想用材。根雕贵在天然,山崖、山林、河畔甚至老百姓的柴堆,都是根雕爱好者捡漏的好去处。

  根雕创作的构思,应立足于最大限度地保护原貌,而将人工雕琢藏于其中。应多角度观察根材,反复揣摩,依形度势,顺势而为。



上一页12下一页





关闭窗口
光彩杂志社版权所有,转载请注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