富士康涨薪再次成为舆论的焦点。
2 月17 日,富士康宣布全线上调中国大陆流水生产线工人的基本工资,根据工作地点、工种差异及技能水准的高低,加薪幅度达16%至25%.不过,根据中国上市公司舆情中心的检测,富士康的这次涨薪并未博得预想中的喝彩。鉴于不久前外界对富士康劳工待遇问题的质疑,此次调薪举动难免有“为缓解压力被迫涨薪”的嫌疑。
对用工问题的讨论早已不是新闻。
英国《经济学人》杂志曾发布过一份“全球最大企业雇主排行榜”,郭台铭麾下的鸿海集团以拥有雇员80 万人名列第八。而在前八大企业雇主中,中国企业占据半壁江山。
“人口红利”造就了近几年中国乃至亚洲地区经济的低成本起飞,“人海战术”保证了接单数量和生产速度。不过,当“涨薪潮”来袭时,这些曾经让企业引以为耀的优势转而成为难以面对的成本之殇。
这波“涨薪潮”似乎突如其来,其实早露端倪。
过去几年的用工荒早已为“人口红利”的衰竭拉响警钟,可以预见的是,涨薪在未来将成为常态,一波波“涨薪潮”过后,中国制造过去赖以生存的优势可能消失殆尽。
也许对势单力孤的中小企业来说,这样的景况有些残酷,但也未必是件坏事。若能在冬天锻炼身体,备足粮草,撑过冬天,春天还会远吗?
看看那些在寒冬中依然生机勃勃的企业:双童吸管,除了每年固定为员工加薪(即便是在企业压力最大的时候),还提供三星级酒店标准的员工宿舍和舒适的办公环境,这些成本投入并不妨碍双童成为全球最大的塑料吸管生产商,“做精做细做强”才是其成功的不二法门。
而华为创始人任正非的经营哲学与双童有异曲同工之妙——把员工当家人,对客户周到至极,不自私的态度和人人持股的制度把最优秀的资源紧紧吸引到他的身边。
也许,我们对企业的评判标准应该从“最大”向“最佳”倾斜。做最佳雇主、最佳产品、最佳技术、最佳服务、最佳管理……环顾世界上那些最成功的企业,哪个最初不是以此为目标呢?这种“最佳”体现的是一种强大而不可替代的生命力,而“最大”不过是市场基于这些“最佳”给予企业的一个额外奖赏罢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