随着中国的改革开放,富有拼搏精神的现代闽商在很短的时间里再度崛起。
在2011年8月25日,全国工商联公布的中国民营企业500强名单中,福建省的达利集团、恒安集团、福耀玻璃、凯西钢铁、银鹭食品、361°等6家企业上榜,分别位居第169位、第175位、第259位、第441位、第442位、第488位。其中,达利、恒安、361°三家企业来自泉州,去年营业收入总额分别达到119.1亿元、115.5亿元、51.1亿元。与其他地区的商人相比,闽商显示出后来居上的发展活力。
现代闽商的精神可以用“不怕”两个字概括:没文化不怕,照样能做外贸;没经验不怕,一样搞开发;没有钱也不怕,照样搞投资,选了就干。福建是侨省,而在外闽侨基本以经商为主,他们与世界交融,然后又有不少回闽投资,带回许多世界级的成功经验,成为福建对外开放的重要载体。在海外闽商的带动下,不少“本土派”闽商在很短的时间内就完成了资本积累,晋江的“中国鞋都”、德化的“中国瓷都”、安溪的“茶都”纷纷兴起。单一个县级市晋江,就产生了影响中国经济发展的“晋江模式”,培育出 “安踏”、“匹克”、“特步”、“361°”、“德尔惠”、“劲霸”、“柒牌”、“七匹狼”等众多全国知名品牌。
在国内各地,闽商是仅次于浙商的一支活跃的商人群体。据不完全统计,目前在省外投资的福建人数超过250万,从1995年开始,福建商人先后在20多个省、市、自治区成立百余家商会组织。闽商中的“泉州军团”已有70多万人外出经商办企业,在外企业年销售总额已达1600亿元,相当于再造了一个泉州市场。有着中国犹太人之称的莆田商人甚至垄断了整个中国的木材市场。目前,莆田在外经商办厂和务工的人数已达50多万人,分布在全国各大中城市,拥有固定资产300亿元。
闽商北上上海的人数可观,他们已成为上海钢材现货市场的重要控制力量。闽东山区周宁县人口还不到20万,平均每4个人便有1人在上海经商,其中最大的一家企业年交易额高达150亿元。而在石材行业中,闽南人占有重要地位,尤以来自“中国石材之乡”南安的企业居多。
虽然现代闽商积累财富的时间只有20多年,目前绝大多数仍是中小企业,但已出现一些很有实力的企业家。比如在北京就有“东财西世、南海北冠”的说法,指的是活跃于北京房地产界的“闽商帮”四大家族:财──杨孙西香江国际的财富中心;世──黄如论的世纪金源;海──许荣茂的海外集团;冠──韩国龙的冠城集团。尽管他们十分低调,但业界无时无刻不在项目销售排行榜上感受着他们的重量、雄心和眼光。
此外,改革开放以后,许多福建籍新华侨华人像他们的先辈一样,走出国门创业。据估算,遍布世界各地的福建籍新华侨华人接近100万,约占中国大陆新华侨华人的1/4.其中,明溪县有10万人到欧洲的匈牙利和捷克,许多长乐人移民到纽约,福清人到日本居多。在纽约,使用福州话的人数超过普通话。有30万福建人在纽约从事餐饮、贸易和实体企业。美国华人企业最具规模的前10名中有3家是闽商,粤商已经退居其次。
然而,闽商并不是没有危机,千百年传承下来的“闽商精神”也伴生和潜藏着许多缺陷。
由于冒险,闽商在经营活动中常是不分析、不考证、不调查、不研究,蒙头猛干。这也许能暂时地实现发展,但就长远而言,难以获得可持续的发展。因此在重商传统的沃土中,闽商虽然也产生了少数具有远见卓识的大企业家,但相当一部分中小商人多注重短期功利,缺乏长远的商业战略,这在企业乃至社会的现代化进程中成为闽商的一个致命弱点。正是这个弱点,导致福建在产业升级和社会整体发展战略方面弱于广东和江浙。
另一方面,由于重商趋利,闽商惯于在利用制度漏洞或合作方疏于防范中求发展,他们有时候对自上而下的法规法令不甚遵从。这种极端功利主义的传统,缺乏对文化、制度、社会的总体思考。小则表现为个个都想占山为王,缺乏整合意识;发展到严重的程度,则难免不出现像赖昌星之流靠走私发家的投机之徒,甚而引发当地政商两界地震。
如今,闽商的发展更面临着诸多挑战。在长三角和珠三角的“南北夹击”中,闽商的后院再度凸现出两大强势区域经济之间的一个边缘空间,不仅难以形成外散效应,还造成自身市场空间被争夺的尴尬局面。而两岸关系僵局持续,福建对台的天然区位优势也得不到很好的发挥。
此外,在现代市场经济机制下,更为重要的是,闽商需要进一步向现代企业转型。诚如业界提出的:在全球化的产业链分工体系中,如何占据产业链中相对有利的位置,如何进行技术创新,如何让家族式的草根管理向理性的的现代企业管理转化,如何不断打造品牌的核心竞争力进而创造出真正的国际品牌??如此种种,都是现代闽商亟须思考和解决的问题。
2011年9月,带着这些问题,本刊记者远赴厦门、龙岩、石狮、晋江等地,对福建的十多家企业及企业家进行了深入采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