食品安全危机来袭


http://www.gcmag.cn  《光彩》杂志2011年第8期  [字号:  ]   [关键字:  食品安全]

  2011年3 月,中央电视台在“3.15消费者权益日”播出《“健美猪”真相》特别节目,披露了养猪户违规添加“瘦肉精”,监管部门收钱放行,经纪人居中联络,双汇旗下济源双汇食品有限公司的收购乱象,以“十八道检验、十八个放心”著称的双汇品牌立刻陷入质疑的漩涡……

��然而,这只是即将上演的一系列食品安全事件的序幕:

  4 月11日,中央电视台《消费主张》曝光上海多家超市销售的小麦馒头、玉米面馒头非法添加染色剂,同时将过期馒头绞碎加工成新馒头,并添加防腐剂防止馒头发霉;

  4 月15日,合肥市工商部门发现市场上有人用一种名为“牛肉膏”的添加剂,将猪肉加工成口感以假乱真的“牛肉”;同日,湖北省宜昌市查获两个使用硫磺熏制“毒生姜”的窝点,现场查获“毒生姜”近1000公斤;

  4 月18日,辽宁省沈阳市公安局皇姑分局端掉6 个黄豆芽黑加工点,经检测,豆芽中所含的亚硝酸钠人食用后会致癌,而其中所含的恩诺沙星是动物专用药;

  5 月,台湾岛内卫生部门例行抽验食品时,在一款“净元益生菌”粉末中发现含有塑化剂,浓度高达600ppm. 随后,台湾昱伸公司被查出将塑化剂当作配方生产起云剂长达30年,原料供应遍及全台,台湾一向良好的食品安全形象毁于一旦;

  6 月,江苏省大吕村西瓜膨大剂事件和陕西省周至县猕猴桃膨大剂事件相继蔓延开来;

  7 月,食品安全事件依然应接不暇:河南一些沙琪玛加工厂被曝光违规添加化工原料硼砂;全聚德集团旗下特许连锁加盟企业北京方庄全聚德餐饮管理有限公司未能提供肉食品有效检疫证明,受到执法单位的行政处罚;重庆5 家养殖场用奶粉养猪,三聚氰胺最高超标515 倍;安徽、山东等地菜农为使黄瓜变粗变直,从幼苗开始就为黄瓜打催熟剂;一名三岁女童因食用激素西瓜导致卵巢囊肿

��在食品匮乏的年代,人们总是抱着“面包会有,牛奶也会有”的美好梦想,但梦想实现得如此讽刺:面包有了,牛奶也有了,人们却不敢吃了。频频曝光的食品安全问题让人们对食品生产者和提供者的信任感降到了谷底。

  食品安全问题何以层出不穷

  逐利是资本的特征,巨额的利润让众多食品企业敢于频频以身犯险。以上述牛肉膏事件为例,一位长期在菜市场销售猪肉的个体户告诉记者:“上半年,市场上的猪腿肉大概是12元一斤,牛肉是19元一斤,如果用猪肉加牛肉膏煮100 斤' 牛肉' 成本大约是1200元,而用100 斤牛肉煮成熟肉的成本为1900元左右,成本相差近700 元。”相对于巨额的利润,食品生产者的违法成本却非常低。按照现行的《食品安全法》,对食品企业的罚款上限是“货值金额十倍以下罚款”或“十万元以下罚款”。近期,在北京市进行的食品安全整顿中,共查办食品安全违法案件15114 件,罚没4057万元。以此推算,每起案件的罚款平均仅为2684元,对于大多数违法企业而言,只是九牛一毛。而一些被吊销许可证的违法企业也能打一枪换一个地方。“现行法律对于食品生产经营者恶意违法行为的震慑力较小,特别是对于一些主观故意违法、但危害后果轻微的行为,应当如何定性、量刑,如何实现惩戒的目的,还需要在今后完善相关配套法规时进一步细化。”国家质检总局相关负责人表示。

  另外,食品产业本身特有的漫长供应链也是食品安全问题频发的原因之一。

  一种食品从农田到餐桌,要经过生产、加工、贮藏、运输、销售等诸多环节,每个环节上所涉及的生产者和生产企业数量众多,形式各异,在这条漫长而复杂的供应链上,每一个环节都有出问题的可能。

  从食品供应链的源头来看,农产品在种植、养殖过程中,可能不同程度地受到农药、化肥、工业废料的污染。从商务部获得的统计数字显示,48.4% 的种植地和养殖场周边存在不同程度的污染源,35% 的农民在生产中使用农药和兽药时没有经过农业技术人员的指导,64% 的蔬菜上市前没有进行产地检验。

  从加工环节看,目前国内食品生产企业呈现规模小、布局分散的特点。国家质检总局曾对全国6 万多家米、面、油、酱油、醋等生产企业进行调查,80% 为10人以下的小作坊。

  从流通、消费环节来看,目前多数农产品仍以未加工或初加工的形式在农贸市场、街头巷尾直接销售。

  面对大量分散的农户和小作坊,监管部门很难形成一个“从农田到餐桌”的有效监管机制。



上一页123下一页





关闭窗口
光彩杂志社版权所有,转载请注明出处